“有些车企天天喊智驾平权,那我问你,你用的几线的激光雷达?谁家的芯片?芯片算力是多少?回答我!Look in my eyes!计算平台呢?线控系统呢?安全冗余呢?你凭什么敢说智驾平权了?Tell me why!”
“夜间鬼探头误判率多少?加塞场景响应延迟几毫秒?
说好的无图方案,结果遇到修路围栏秒变人工智障!
用户贡献的百万级corner cases,你拿什么反哺模型迭代?
极端场景覆盖多少种?雨天刹车距离延长几米?
回答我!Look in my eyes!
嘴上喊着‘平权’,实际拿L2当L4卖!
传感器精度够吗?算法迭代了几代?数据采集量多少TB?
最后让消费者拿命替你试错——
这叫平权?这叫耍流氓!”
智驾平权,这四个字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九重炼狱。所以,智驾平权不是口号,是拿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技术护城河,是拿千万公里路测堆出来的安全信任状,是拿产业链话语权拼出来的成本定价权。
最近,相关部门在狠抓智驾,源于频发的安全事故对行业公信力的致命冲击。这何尝不是一场技术与规则的重构赛跑,智能驾驶已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真切地驶向现实。相关部门紧抓智驾的背后,是技术狂飙与监管滞后矛盾的集中爆发。
这揭示了三个深层逻辑:其一,技术边界的模糊性正在倒逼规则重塑。智驾系统面对极端场景的决策逻辑,已触及伦理与法律的灰色地带。监管部门介入,实质是在为人工智能划定“道德红线和法律边界”。
其二,产业竞争的失控风险需要政策锚点。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存在夸大宣传、隐瞒缺陷的乱象。智驾事故不仅暴露了技术缺陷,更撕开了车企“重营销、轻验证”的行业潜规则。监管的收紧,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兜底,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纠偏。
当车企宣称“全系标配高阶智驾”时,鲜少有人追问:128线激光雷达与96线产品的探测精度差异高达40%,为何宣传册上只标注“激光雷达”而不提具体型号?
更讽刺的是,某些车企甚至将摄像头像素、毫米波雷达数量等基础参数列为“核心优势”,这种对技术指标的刻意混淆,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认知剥削。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某智驾事故的原因,整个汽车行业由此进入“智驾噤声期”。而岚图汽车却逆势而为,开展了一次L3级智能架构技术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核心是讲“智架”+“智驾”就是“智能架构”+“智能驾驶”。
就像岚图CEO卢放所说,“现在市面很多宣传往往只是激光雷达或者芯片,但是在算法或整车执行方面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导。在智能驾驶行业里有很多乱象,比如做不到动力分配控制、动力和制动协调,却说具备某种智能驾驶能力,这是属于虚假传播。”
真正的智能驾驶需要有整车能力的基础,再加上智能化的技术,合在一起才融合后才能构成完整的智能化体验。“智驾就像运动一样,既要有聪明的大脑,还需要有灵活的四肢去执行大脑的意图。”
当车企宣称“全系标配高阶智驾”时,鲜少有人追问:128线激光雷达与96线产品的探测精度差异高达40%,为何宣传册上只标注“激光雷达”而不提具体型号?200TOPS算力的芯片与2000TOPS芯片的决策延迟相差3个数量级,为何参数表用“强大算力”模糊带过?
智驾平权的拥趸们常爱引用摩尔定律,似乎只要等待时间魔法生效,智能驾驶的成本就会如融化的冰山般自然消解。但现实远比童话残酷:激光雷达的每一线扫描都是真金白银的燃烧,高精度地图的每一厘米测绘都是人力物力的堆砌,算法模型的每一次迭代都是算力资源的吞噬。
当“智驾平权”成为车企发布会的高频词时,这个承载着技术普惠理想的词汇,正在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骗局。在这场集体狂欢中,消费者被塑造成技术乌托邦的殉道者,而真正的平权,早已在硬件减配、算法虚标、安全的泥潭中窒息。
“智驾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但能力不一样。所以,在宣传智驾的时候一定要讲平权,要平什么权?首先是以安全为基础,平用户的知情权,他要清楚地知道车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否则就容易出大问题。部分企业宣传最高的能力,但销售的是低能力的产品,用户以为买到了高的能力,就容易出事故。”
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概念与现实的割裂正在制造危险的认知鸿沟。当车企将“智驾平权”作为营销利器时,却选择性遗忘了一个本质问题:平权的基石是信息对称,是用户对技术能力的真实认知,而非被包装过的技术神话。
这场以安全为名的平权运动,实则是一场重塑汽车产业话语权的知情权革命。
智驾技术的复杂性构成了天然的信息壁垒,从L2级辅助驾驶到L4级全自动驾驶,每个技术层级的跃迁都伴随着指数级增长的算法密度与传感器精度。
某车企宣称搭载“全栈自研”智驾系统,却对芯片算力、激光雷达线数等核心参数讳莫如深;某品牌展示自动泊车功能时,刻意回避地下车库的信号死角问题。这种选择性披露,实质是在利用技术黑箱制造认知幻觉。
更隐蔽的欺诈在于场景能力的偷换概念,比如宣称“城市NOA覆盖95%工况”,却将“工况”定义为理想天气下的主干道通行,而暴雨中的窄路会车、夜间无照明路段的行人识别等真正决定生死的能力,则被归入“持续迭代中”的免责条款。
这种话术操纵,让消费者误以为技术已成熟,实则将用户推向未知风险的试验场。最危险的谎言,是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无限接近L4”的自动驾驶。
这种话术操纵不仅模糊了技术边界,更构建了完美的责任转嫁链条:事故发生时,车企以“用户未及时接管”推诿,保险公司以“系统故障难以界定”拒赔,而消费者只能在技术黑箱与法律漏洞的双重夹击下独自承担后果。
面对车企天花乱坠的“智驾套餐”,普通用户既缺乏专业解读能力,又难以获取客观评测数据。某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将“自动驾驶”与“全自动驾驶”混为一谈,这种认知偏差在特定场景下可能转化为致命风险。当消费者误将L2级系统当作L4级使用时,一次错误的操作就可能酿成悲剧。
当车企将“全场景智能驾驶”印在广告页最显眼的位置时,鲜少有人追问:所谓的“智能”究竟覆盖多少种极端场景?所谓的“全场景”是否包含雨雪天气下的非标道路?某车企在广告中展示自动驾驶穿越闹市区的场景,却在用户手册中用极小字体注明“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正在透支行业信誉。
智驾平权的征程,是穿透技术迷雾的知情权革命,是重建汽车产业信任体系的艰难跋涉。当消费者能清晰理解每个技术参数背后的安全含义,当车企的宣传话术被客观标准所约束,当监管制度为技术创新划定伦理边界,智能驾驶才能真正从概念狂欢走向普惠现实。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北汽新能源书写智能出行新格局
刷到导演毕赣的剧情长片《狂野时代》会角逐主竞赛单元,才发现比亚迪车队化身行走的「东方名片」,海豹、汉、海狮07EV、宋PLUS DM-i组成顶流座驾天团
5月18日,“春日驾趣 畅享山海——捷途山海T1 & T2全国试驾体验营沈阳站”在白沙岛自然营地圆满落幕。当盛京风光邂逅山海的无限激情,一场关于越野与诗意的对话在沈阳城郊上演。
作为率先在纯电市场发力的埃安品牌,如今却走上了下坡路。
5月16日,一场关于性能与智能的双重挑战,在石家庄查尔达斯马术学院正式上演。方程豹旗下“硬派科技美学SUV”豹5与“城市智驾旗舰SUV”豹8首次并肩登场,在多样地形中释放豹式驾控,诠释从户外到都市的全能应对,这不仅是一场媒体试驾,更是一次对智能出行边界的重新定义。
邀请函配洋葱!深蓝汽车这是啥操作?
5月17日,在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美股持仓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在今年一季度减持了308万股小鹏汽车的股票,减持幅度达8.13%。
1-4月,比亚迪汽车荣膺销量冠军 以硬核技术续写销量传奇
1-4月超128万辆,比亚迪销冠战绩背后:技术领先+全球破局双引擎
比亚迪4月欧洲销量远超特斯拉,出口太猛了
二季度伊始,比亚迪汽车再度展现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强劲实力,在4月销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上,1-4月更以128.1万辆的销量,持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领克900的热卖背后的真正功臣是谁?
在戛纳的亮相,不仅彰显了腾势品牌生而全球的高端品牌定位,也表现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文化自信,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腾势和BBA的欧洲大战了,是不是很值得让人期待呢?
5月19日,吉利银河全尺寸旗舰SUV正式定名为“吉利银河M9”,定位“AI科技大六座旗舰SUV”。
10多万预算,吉利银河星舰7 EM-i为何比宋Pro智驾版更值得推荐?
3大场景体验智能泊车!比亚迪宋PLUS DM-i智驾版表现如何?
奇瑞新能源渠道正在扩张。
比亚迪VIP车队成为法国戛纳电影节的“中国顶流”
既省油又省心,“油电混合”汽车却卖不动了,这是为什么呢?
牛!比亚迪4月销量亮点总结:燃爆全场,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