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陈梓萱
设 计 | 胡 旭
楔子
我们总是走得急,忘了欣赏身边闪过的风景;
我们总是走得快,忘记了我们因何而去,又因何而来。
我们需要一些冷静,让我们在安静的环境里思考,尤其是在大家都看似忙碌的时光里。
壹
在写下这段文字的那时那刻,我正在上海的一家酒店的顶层,俯瞰着中国最好的城市。
这个城市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用最大的包容和魅力,感染着抵达这里的每一个人。
而在这里,正如火如荼举行着的,是最热闹也最喧哗、最包容也最残酷的世界级车展——上海国际车展。
短短的十天里,世界汽车工业巨匠的目光将在此交汇,似一场行业狂欢,庆祝着产业的最新发展,却又似一个浮华泡影,触及可破。
当密集的信息“爆炸”,一触即发,当国家会展中心13个展馆的镁光灯亮起。
信息的海洋里,我们是孤单而无助的,即便是从业者,也难以分辨清楚,那些躲藏在喧嚣背后的,究竟是技术的进步,还是营销的噱头。
而对于我们,抽丝剥茧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
贰
尽管从乘联会公布的诸多数据来看,我们正在向着汽车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着,以年产销超3000万的惊人数据持续领跑全球,或许也足够振奋人心。
但我依旧还是会说出这句话,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代。汽车行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一届的上海车展上,进一步露出苗头。
无底线的价格之战,劣币驱逐良币,众多汽车企业的利润正在大幅缩水。很多人都很拼,却也都不那么快乐,所有人都在付出的很多,收获的却很少。
这个从前能够让大家感到被尊重的行业中的很多工作信条和职业尊崇,正在被异化,被矮化,被赶下神坛。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而这种失衡的产业关系,也正在让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遭受最无情的践踏。
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力量,有些是来自外界,也有很多是来自内部。
在时间面前的短视者,比比皆是,他们在卖力的挖各种各样的坑,等着时代的洪流埋葬自己。
我们敬畏历史的洪流,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历史的洪流推动的是时代的进步,而不是任何意义的科技产品的倒退。
叁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总是迅速的,这许多年来,进步始终是主旋,直到近两年来,才有了异样。
技术路线,营销理念,服务理念,产品理念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很多怪现象,坏现象,就在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里,最后的结论,大都是摇头叹息,和无奈接受。
在这个存量内卷的时代里,有些变化并不为人所改变,而有些用户的认知也在一次次润物细无声的“软性”公关中产生了变化。
技术层面的霸权主义正在挟持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命脉,汽车企业正在被内在和外界的无形压力裹挟着,被车机系统,动力总成,智驾体系,数据算法控制着,逐步丢失灵魂的独立性。
承载用户使用、安全和服务的企业主体,正在失去自我,这是一件可怕的事。造车的本质与底线也在一次次争论中,变得模棱两可。
被大力吹捧的电动化、自动驾驶,成为一个又一个制造话题的源头,混淆着越来越多人的视听,而成熟的企业,成熟的产品,成熟的市场,正在被种种行业中的异动挤压。
在我们看来,技术路线孰优孰劣的争论短时间内不会停歇,而无数的历史证明,大多数争论都没什么用。
无可回避的是,在这场激烈的舆论交锋中,整个汽车行业的讨论氛围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肆
中国品牌迅猛崛起,正在成为趋势,而在市场份额方面的阶段性胜利,已经让太多的企业家小富即安,他们已经在认知中出现了偏差,市场表现如此之好,何必再去雕刻品牌呢。
经济学的边界效应一旦发力,我们所经历的时代,不知又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焦虑。
在这一届上海车展上,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底蕴十足的传统豪强,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却有卷土重来之势,用最有韧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应对着各样的挑战。
被淘汰的不是这些企业,反而是那些整日喊着要颠覆传统的新造车企业。他们相信流量,相信话题,相信理想,相信资本,就是不愿意相信产品和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生态陷阱正在将中国汽车营销领域的英才消耗殆尽,这不仅仅是体力和能力的消耗,其实也是精神和意志的消耗。有些品牌营销团队在精心编织的生态链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数据洪流中的提线木偶。
伍
流量所呈现出来的虚假繁荣,正在成为最美丽和幻化的泡沫,装饰着一个虚假繁荣的世界。
娱乐界需要反思,乒乓球界需要反思,汽车行业同样需要反思。
流量为品牌的生长与提升,究竟带来的是生机,还是毒瘾,营销创意的更新与拓展,解读与表达,是迎合用户喜好的技巧,还是讲自己的故事,去感动能感动的消费者,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了。
我们在资本和流量的双重诱惑中,失去自我,我们也终将在资本与流量的双重诱惑中,获得新生。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宴宾客,我们也眼睁睁地看着,一场又一场的宴席散场,有的无声无息,有的一地鸡毛。
那些赖以流量为品牌温度的企业营销团队,也许知道自己的荒诞与错位,但他们仍然要这样做。
这是很多人的无奈与悲哀。
陆
我们不愿看到整个汽车行业和所有用户沦为科技巨头与平台巨头的数字玩物。
当一个个企业通过行车数据不断攫取话语权,当用户连在车内这最后的私人空间都丧失隐私——我们依然渴望保留那些珍贵的时刻:停车场里一支烟的安静时光,那本该属于每个人的思考空间。
行车数据从来不应该成为新的控制工具,而新造车企业的不成熟,也正在让汽车制造的专业程度备受质疑,从“耐用品”沦为“电子垃圾”的隐忧,正在行业蔓延。
一台好车可以开20年的品牌自信,可以开130万公里的自豪,也正在被遗忘。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曾经那么多卓越的造车企业所推崇的安全,也被一些新入局者所忽略、所夸大,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业倒退。
汽车工业百年沉淀的严谨基因不应该被新时代的到来所消解,“重体验、轻质量”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没有市场。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传播时代,当有人高谈阔论着"颠覆"与"变革",热情洋溢地号召我们拥抱行业巨变时,你一定要小心倾听,认真思考,他的立场是怎样的,他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看看他是否真正关心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真正的变革者,会永远把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用扎实的技术积累,而非浮夸的概念来推动行业进步。
我们始终坚信唯有褪去资本编织的华丽泡沫,才能让这个行业绽放出持久而真实的光芒。
结语
站在展馆出口回望,所谓闪耀的概念车与嘈杂的发布会声浪渐渐远去,留在记忆深处的并不应该只有车企之间无声的博弈与行业命运的微妙转折。
我们在车展之上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技术上的博弈,而非对于营销对错的争论。
汽车这个百年工业体系正在数字时代里完成自我的救赎,我们期待在车展上听到的是车企谈论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
而不是空洞地标榜"颠覆"与"革命",不是盲目的参与价格混战,不是依靠着诸多定语而获得的遥遥领先。
当镁光灯熄灭,展台拆解,那些能穿越周期、历久弥新的,只会是那些尊重制造,信守安全、坚守匠心,爱惜品牌的企业。
2025年4月25日 写于上海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