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新动态:
小米汽车2025年4月及交付率超28000台,具体数值依然是没有公布;但是其3月份的零售销量数据(第三方机构公开资料)显示为29244辆,所以4月份的销量是环比微跌的,比如按照2.8万辆的整数计算也只是环比下跌4.25%,预计实际下跌幅度仅为3.0%左右。
并且在雷军的最新动态中可以看到其4月份新增34家门店,共计有269家门店和132家服务网点。
门店数量的增长虽然未能带动四月销量增长,但是在风急雨劲的四月份里,小米汽车能将销量维持在高位已然相当难得;并且预计小米SU7依然会是四月份销量最高的中大型轿车和新能源轿车,以此为基础,预计五月份的销量有望突破3万辆大关。
下半年的小米汽车依然值得持续关注,因为该品牌第二款量产车即将到来。
该车正式设计感客观评价可以给出好评的小米YU7。
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里的竞争力依然偏弱,在SUV阵营中却有相当抢眼的表现;并且SUV车型的市场占有率是略高的,这种运动型多用途车型适合对于操控品质要求略低且只有一辆车的个人用户或家庭用户。
也就是说小米YU7的市场潜力实际大于小米SU7。
这一结论可以通过特斯拉品牌数据来验证,Model Y是三月份销量最高的车,单车月销量超过4.8万辆;而Model 3的销量虽然也足够高,但不足2.6万辆的数据还是远低于Model Y的。由此可见小米汽车2025年真正的成长期是下半年,只要小米YU7的定价足够合理,销量同样有望达到小米SU7的一倍。
小米YU7售价或在25万元至35万元区间。
该车尺寸为4999*1996*1608毫米,轴距为3000毫米,属于中大型SUV。小米SU7的车身尺寸为4997*1963*1455毫米,轴距3000毫米,属于中大型轿车。
两车的尺寸标准是同级的。
同一品牌的同一尺寸级别车辆往往是SUV车型售价略高,所以这款车的价格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低于小米SU7。但是相信该车售价也不会超过小米SU7过多,毕竟是同一级别车辆,并且驱动方案是相同的。
小米SU7有后驱和四驱版,后驱版以续航长短区分为21.59、24.59万元的两个版本,四驱版为29.99万元。
小米YU7同样有后驱版,并且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区别是四驱版有两个选项,低配版用磷酸铁锂电池,高配版用三元锂电池。所以这款车的门槛价也不会很高,综合SUV车型更高的制造成本和电动机更大的功率,预计在25万左右起的可能性较大;两个四驱版应当会各自拉开差距,定位于28~29万级、33~34万级的可能性偏大。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观点,拭目以待。
4月新势力销量盘点,零跑破四,理想失速
头部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台前
创造未来不止于车 2025第十七届西安五一车展盛大启幕
真实力不怕测 试驾广汽丰田铂智3X
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步回暖,消费股股价集体“起飞”,泡泡玛特、盐津铺子等公司迭创新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经济向消费转型刻不容缓,这是新消费炒作最大的底气,板块炒作趋势将持续延伸,未来会催生更多大牛股。而结合机构资金4月份的最新持仓动向,多只消费龙头已经被积极加仓买进。
一汽丰田4月销量同比增长32%,电动化车型占比54%,TNGA-K平台以上高端车型占比60%。上海车展上,丰田展示了全面满足新时代用户需求的全新普拉多、荣放、亚洲龙、皇冠、威尔法、格瑞维亚、bZ3,以及bZ5等多款新车,全面满足多元需求。
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成色,恐怕要发生变化。
【陕西汽车在线讯】五一期间,广汽传祺携旗下向往车系两款重磅新车亮相西安五一车展
岚图不卷,但不怕打,而且敢打。
近日,全球汽车行业权威奖项“2025世界汽车大奖”在纽约国际车展举行颁奖典礼,比亚迪再获国际双奖!其中比亚迪海鸥摘得“2025世界城市车”冠军,而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李柯则荣获“2025世界汽车年度人物”。
岚图汽车4月交付10019辆 同比大涨150%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全球多市场登顶
近日,比亚迪以及长安等多家自主车企陆续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
最近有消息传出,保时捷CEO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表示:“保时捷考虑在华停售电动汽车”、“保时捷不将小米当对手”。很多人表示保时捷这是被中国新势力们心态搞崩了,干脆直接掀桌子不玩了。对于这些传言,保时捷中国最近回应媒体,称上述传言均系误读。
连上好几天班的你,是不是准备趁着五一小长假,计划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
无图全场景,有路就能开,传祺向往新车重构智能出行体验
8.99万起!国民纯电SUV天花板降临:东风纳米06改写市场规则
4月30日消息,据欧洲相关媒体报道,奇瑞汽车即将与大众集团达成协议,将在后者位于德国的一家工厂生产汽车,以加速奇瑞进军欧洲市场的步伐。
前两天,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直播时表示,人工智能的东西都一言难尽,包括车企宣传的自动驾驶,用起来跟智障一样。
近来由于关税博弈,给部分涉及海外业务的领域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例如作为上一轮牛市的黄金赛道,CXO板块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目前的宏观大环境背景下,有些人认为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但更多人认为背后蕴藏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