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的“苦日子”,或许才刚开始......

小米的“苦日子”,或许才刚开始......

马拉车市 1384浏览 2025-05-17 IP属地: 未知

编者按:

从“市场质疑”到“车主反水”,小米汽车经历系列风波后,在当前残酷的市场环境下,雷军作为舵手在从“雷神”到“雷人”的过程中,品牌的重建、IP的重设、信任的重构,才是小米汽车及雷军们在接下来的时间窗口面临的大问题......

自3月29日晚发生的那起严重交通事故算起,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米汽车可谓是“麻烦”不断。车祸风波尚未平息,又接连出了“锁动力”和“机盖门”两大争议,随后的“退订风波”更是给了小米汽车一记重击。

从入行时的意气风发,到此后的长期高光,加之其堪称业内孤例的流量爽剧,使得小米汽车在带给行业新鲜活力的同时,仿佛也产生了“原来造车没那么难”的迷样自信。可就在它正春风得意的时候,现实的数盆冷水接连浇了下来,彻底把小米汽车浇了个透心凉。

或许,这足够让小米汽车好好冷静下来。想必此刻雷军的心里,也一定有了“造车,其实并不简单”的全新认知。

风波持续发酵,部分米粉口中的“没影响”保真吗?

事实上,几乎在每一条涉及小米汽车“争议”的报道评论里,都能看到无数“绝对忠诚”的身影。他们据理力争,一边儿说着小米汽车没问题,另一边儿拿出了小米汽车的销量成绩举例。 

意思就是在遭遇了一系列风波过后,对于小米汽车而言似乎没有多大的影响。该买的依然会买,小米汽车的未来和前景,依旧光明。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界面新闻报道,昨日晚间,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后,对小米员工发表了内部演讲。演讲中雷军先生提到,三月底的那场交通事故给小米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如此看来,那起事故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并非没有影响,而是巨大的打击。

接着看“机盖门”的后续。

差不多在和雷军先生发布内部演讲的同一时间,微博拥有超200万粉丝的大V用户“风云 XTony”发布了长文,披露了其与小米汽车高管就小米SU7 Ultra车型维权事件的最新进展。

据其表示,在车主方表达起诉意向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XX及销售交付服务部总经理张X于近日与其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线下约谈。双方“充分交换了意见,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会谈是有益的”。但此次谈判“没能达成最终方案”。 

此外,该用户还在社交媒体表示,小米方面承认宣传上存在问题,但表示如果同意用户退订,将“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假如事实真如该用户所言,甚至都已经上升到“崩塌”的地步了,那么还在坚持说没啥影响的,不合适吧。

再看销量。 

或许,最应该引起小米和雷军足够重视的,就是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了。在经历了如此多的“麻烦”之后,到底那些“该买的”,有没有去买呢?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近日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周出现环比下滑。 

据统计,在今年第16周至第19周,小米汽车(包括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的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小米SU7的销量也同步下滑,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

难道说下滑的幅度还不够大,就能解释为“对销量没影响”吗?恐怕不是吧,这不仅有影响,甚至可能还在持续扩大。

“苦日子”,或才刚开始...... 

如果此刻雷军先生及其团队还处于“懵”的状态当中,那么我们奉劝他们不如早些清醒过来,因为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后面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问题。其造车需要熬的“苦日子”,或许还很漫长,这也仅仅是刚开始。

并非我们危言耸听,因为小米汽车需要解决的问题,还远不止眼下暴露出来的这些。此前马拉车市曾专门撰写了《小米“机盖门”的反思和警示》一文,其中也提出了几点我们自己的建议。

包括“爆品营销别过头”、“要做高端就别抠性价比”、“不要过度迷信共创”等等观点的输出,看似有些犀利和难以接受,但其实都是为了让小米汽车能够早日清醒过来。因为在我们看来,造车是不能,也不该“懵”的。特别是身上承载了无数粉丝厚望的小米。

那么为何我们会说小米的“苦日子”,或许才刚开始呢?

一则是因为在遭遇了信任危机之后,小米汽车的品牌重建和在消费者处的信任重构,或许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就拿眼下这批有着“退订”需求的客户来说,难道他们真的是因为小米只补偿积分而觉得被无视了吗?他们当中不说是全部,至少有大部分车主,已经后悔于此次冲动消费,甚至对于小米的信任度和好感度都下滑了一大截。而这部分群体,除了个别网友口中的“黄牛”之外,相信大部分刚好是小米最渴望得到的优质客户。 

而想要换回这部分客户的信任,小米汽车需要的是更大的诚意,甚至是不菲的成本。其中苦楚,只有小米清楚。

其次,抛开此次“退订风波”不谈,小米因为入局造车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其实是被掩盖在了它的流量爽剧之下的。

举个例子,在只有小米SU7一款车(加上SU7 Ultra姑且算两款)在售的情况下,小米其实并不完全清楚,该如何去吸引那部分没有被性价比和营销话术冲昏头脑的年轻消费者。换言之,眼下小米汽车的受众群体其实是相对有限的。

后续当小米再推出包括YU7等其它新车时,究竟还有多少人会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对于小米品牌的信任和热爱,从而继续翻开荷包为热爱买单?用户画像是否相对单一,有没有明显的可拓展能力,这些都值得小米汽车深思且在后续不断付出努力。而这个“苦日子”,只能小米自己慢慢熬。

此外,从小米汽车接连爆发的这些争议来看,很容易让人产生“小米汽车缺乏技术沉淀和对安全的敬畏”类似的观点和印象。 

在安全方面,汽车明显不同于手机,它的容错率就是零,甚至连0.01都不行。而这刚好是跨界入局的小米此前没有完全重视起来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技术沉淀和足够的时间,来给它进行验证和纠偏。

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的小米汽车依旧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它过得其实就是那些造车新势力初创时过的日子。作为多家造车新势力的初创投资人之一,雷军可谓是看着这些新造车企一步步走到今天,期间遇到的难题和坑,小米同样迈不过去,哪怕它有流量爽剧加持。 

面对初次涉及造车领域的小米,我们可以包容它的一些工艺瑕疵,甚至是供应链适配和磨合问题,但这并不能避免消费者拿到车,遇到和听到如此多问题后,所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当然,这同样需要时间去解决,而眼下的车市竞争环境,造就了大家其实都缺时间。

一方面要跟上竞争节奏,一方面要快速补齐自己的短板和缺陷,显然小米汽车的日子,也只能相对更“苦”一点。 

还有就是研发和人才的问题。研发到底有多“烧钱”,只有车企自己清楚,或许入局已有几年的雷军也同样更新了自己的感悟。在昨晚的内部演讲视频里,雷军表示,“今年是小米的15周年,我们原计划规划了很多很多的庆典、总结、规划的活动,但大部分都取消了。”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翻译为:节约成本,才是头等大事。

再说人才问题,不少人拿何小鹏采访时说的“不喜欢企业挖人走捷径”,来对号入座了小米。可在马拉车市看来,可能性真不大,毕竟小鹏汽车的天使轮和C轮融资里,都有雷军或小米的身影。这个“背刺论”着实站不住脚。 

但也正因如此,将小米汽车的人才问题给“曝”了出来。小米深知要从零开始培养自家的工程师,肯定要比从其他车企处直接挖人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低,这是无口厚非的事情,谁坐在雷军的位置上都会做出类似的决定。

可实际情况看来,小米汽车挖到的这些人才,似乎也没有网传的那般夸张(主要指薪资待遇方面),其能力水平是否匹配得上小米新车的流量和热度,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这也意味着小米未来除了研发,还得在人才方面下苦工,无论是挖也好,自己培养也罢。这些,都是成本。

难题并没有掩盖的很深,很多人都能看到,只是说不说来罢了。所以我们认为小米的“苦日子”,或许才刚开始,这也不是危言耸听。

马曰:

我们对于小米汽车没有任何的滤镜和偏见,反而还认为它的入局实则给汽车行业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加之雷军个人的魅力和小米品牌的粉丝优势,也为汽车行业的竞争带来了此前并没有的流量局和参考范例。但对于小米汽车而言,不该也不能沉寂在自己的流量优势里,而忽略了造车的本质和初心。总之,小米汽车的“苦日子”或已开启,甚至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假如能熬过去,同时不断努力完善和提升自己,那时候的小米,才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未来可期。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马拉车市 1.1万粉丝    3370作品 关注 说负责任的话,负责任地说心里话。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