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各大车企纷纷发布了 “60天支付账期”声明,引发了很多讨论。大家可能不知道60天支付账期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去年国内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就是网上讨论的账期时间,短则100天左右,长则240多天,而且这一数字还有逐年增加的态势。
事实上,零部件企业要成为车企的供应商,并且拿到账款,大致要经历招投标、验收、对账开票、审核、付款这几个基本流程。值得留意的是,前面提到的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其实仍属于“审核”阶段,审核通过后还要等60天账期才最终付款,前期工作都不纳入统计周期,所以零部件厂商从中标到最终拿到账款,其实远不止60天。
在一款车型的零部件供应商中,国际一线大厂的占比其实并不多,其余大部分是中小厂商。相较于一线大厂而言,中小厂商的资金实力、资产规模都要小很多,因此中小厂商中标获得车企某项目定点后,前期其实还需要借钱去推进项目完工。
换言之,车企的账期其实就是向供应商“0利率”借钱的时间,其对应的指标是车企财报中的“应付账款和票据”。应付账款和票据是计入车企总负债的,从2024年部分上市车企公布的信息来看,大部分车企应付账款和票据占总负债的比例都超过了50%,最高的能达到82.96%。不过,在老牌国际车企中这一比值被控制在8.99-12.49%。
既然供应商要垫钱做车企的定点项目,那么他们的资金成本大概是多少呢?目前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差异极大,例如像国内知名的一线大车企,在市场上发债的利率不到2%。而中小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直接发债,只能通过银行等机构借钱,借款利率通常在4-6%,资质较差的企业利率则会提高到7-8%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小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不仅面临账期长的问题,而且借钱利息非常高。
这就导致中小供应商的利润被进一步侵蚀,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不少上市的零部件企业净利润率勉强维持在2%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还有一些处于亏损状态。要知道,上市公司的状况还是比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好的,那些连大家可能都没听过的供应商,处境会更糟糕。
人民日报:《为什么必须破除“内卷式”竞争?》
究其原因,还是国内疯狂的价格战大幅压榨了车企的利润,所以车企能给到供应商的报价和利润自然也就更低了。有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丰田,2024财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丰田集团的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约2360亿人民币,比所有中国车企净利润加在一起还要多一倍不止!
最终反映到账期上,2024年丰田供应商的平均账期是54.84天,远远优于国内车企平均182天的付款账期,甚至比这次多家车企联合宣布的“60天支付账期”还要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供应商现在依旧喜欢跟合资车企做生意的原因......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各大车企给出60天账期承诺后,供应商的处境就会立即好转吗?这里恐怕很难给出结论,首先大部分车企都目前仍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结算,承兑汇票相当于一张支票,如果是银行承兑汇票,供应商拿这张票据在约定时间去银行拿钱就行,至于车企自己开的商业承兑汇票,则是在约定时间找车企拿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约定时间一般是3个月以上,也就是说,60天账期+3个月以上的商业承兑汇票才是实际的付款周期。
除了承兑汇票之外,车企最常用的结算工具是“链”。链和商业承兑票据性质类似,都是车企自己推出的票据,只不过,链的承兑机构是车企自己的小金融平台。因为车企的金融平台本身信用不高,并且像“链”这种衍生的支付工具不被金融机构认可,所以流通性差。供应商如果想在约定时间之前用“链”去换钱,只能给车企的金融平台支付5-10%的贴现利息,相比银行承兑汇票0.7-1%的贴现利息高得多。本来让银行挣的贴现利息钱,车企现在也想挣,而且挣得更多。虽然供应商的利益再一次受损,但车企也因此获得了超额收益,并增加了降价的底气。
最后要补充的是,即便给出60天账期承诺,并抛弃商业承兑汇票和链等结算方式,也不能保证供应商能在60天内拿到钱。前面提过,一般的定点项目都需要经过投标、验收、对账开票、审核、付款这些基本流程,如果车企故意延长对账开票时间,那账款就迟迟不能进入审核阶段,连发票都没有审核,也就不存在名义上的“账期”了。总之,在未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之前,供应商要拿到应收账款还是比较难的。
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奥地利大奖赛迈凯伦赛车展现了绝对优势,双车统治了比赛。由于迈凯伦车队允许自由竞争,本站两位车手缠斗成为焦点,赛场上的双龙会以诺里斯的获胜而结束。
长三角地区四大汽车经销商商会联名发函:敦请涉嫌违法主机厂自律
纳米06的第一口电 充电体验怎么样?
2025年7月3日,广汽昊铂宣布,昊铂HT/GT同步推新上市,2025款昊铂HT共推出4个版本,售价为18.99万-22.99万;2025款昊铂GT共推出2个版本,售价为17.39万-18.59万。聚焦纯电用户出行痛点,双车共迎四大产品升级,针对安全系统、颜值设计、座舱交互等维度......
2025年7月2日,坦克品牌正式发布销量数据:截至6月30日,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70万辆大关,成为最快且唯一实现70万销量成绩的中国越野品牌。
收购英迪芯微将使得信邦智能在坚守原有业务的同时切入汽车芯片领域。
闻 “汛” 速援,爱暖榕江!骆驼蓄电池驰援贵州抗洪一线
自主五强6月销量丨奇瑞冲击前二,吉利增速猛,长城持续回暖
销量快讯:一汽丰田6月销量72209台,同比增长14%
在大众汽车ID.3和ID.4的中期改款中,大众汽车将重新启用实体按键
玛莎拉蒂正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市场销量仅384辆,同比暴跌44%。电动化转型滞后、产品线断档和营销策略混乱是主要原因。母公司斯特兰蒂斯集团对其表现不满,可能将其剥离或削减资源。玛莎拉蒂亟需加速电动化、优化产品结构并重塑品牌形象,否则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沃尔沃在吉利体系内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下滑8.2%,新能源车型占有率仅0.56%。电动化转型缓慢,技术优势丧失,定价与国产新势力重叠但智能化落后。吉利已多次减持沃尔沃股份,若无法通过2025年新车型实现突破,沃尔沃可能被列为“非核心资产”,面临资源缩减的风险。
7 月 1 日,巴西卡马萨里市,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在此举行,一辆崭新的比亚迪海鸥驶下生产线,这一时刻不仅是比亚迪全球化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预示着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扩张进入了全新阶段。
即将于7月12日-21日盛大启幕的长春汽博会,重磅打造了前瞻性十足的“未来出行展区”。这绝非普通的技术陈列,而是一场顶尖智慧汇聚、“含新量”爆棚的沉浸式科技盛宴。现场将描绘出一幅关于未来出行的壮丽画卷,观众也将提前感知智慧出行、移动生活的澎湃脉动。
7月1日,长安汽车发布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半年累计销量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
特斯拉6月销量实现双增长,新车型Model Y E80曝光
车坛快报|超10家车企发布7月购车优惠,小米汽车2027年考虑出海
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开启预售 限时26万起
2025上半年,上汽大众累计终端销量52.3万辆,同比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