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从“黑马”到“定盘星”吉利汽车2025半年报折射出的三个产业拐点

从“黑马”到“定盘星”吉利汽车2025半年报折射出的三个产业拐点

极光汽车 446浏览 2025-08-15 IP属地: 未知

8月14日,吉利汽车照例交出半年度“成绩单”。如果只看数字,这份报告几乎可以用“炸裂”形容:1503亿元营收、66.6亿元核心归母净利、140.9万辆销量,三项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然而,数字背后更值得咀嚼的是节奏感——一家中国民营车企,在价格战、补贴退坡、地缘贸易摩擦的多重挤压下,竟然把“增长故事”讲出了加速度。作为长期跟踪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更愿意把这份半年报当成一面棱镜,透过它,产业的三重拐点清晰可见。

拐点一:规模效应从“护城河”升级为“定价权”

过去十年,中国车企信奉的圭臬是“规模即护城河”。但护城河只能防御,无法进攻。吉利上半年的数据表明,规模正在进化为“定价权”:

销量同比增长47%,市占率历史首次突破10%,意味着每卖出10辆中国车就有1辆挂吉利标;

毛利率不降反升,达到16.4%,在价格战白热化的2025年尤为反常;

单车净利润约4700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这组剪刀差式的数据说明,吉利已跨过“以价换量”陷阱,进入“量价齐升”通道。其机理在于:雷神AI电混2.0、神盾金砖电池等模块化技术,摊薄了研发成本;而银河、极氪、领克三品牌像三根不同口径的“炮管”,覆盖了10万—90万元价格区间,同一套技术栈可以打三发“炮弹”,边际成本递减的速度快于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吉利把“规模经济”升级为“范围经济”,再把“范围经济”沉淀为“定价权”。这不是简单的马太效应,而是中国车企第一次用系统效率而非政策红利,夺回价格主导权。

拐点二:新能源竞争从“拼续航”转向“拼算力”

2025年之前,新能源车的核心卖点是“续航+补能”。当行业普遍跨过600km续航门槛后,物理意义上的“里程焦虑”已让位于智能意义上的“算力焦虑”。吉利半年报把这一点写得极其直白:

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23.5 EFLOPS,中国第一;

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迭代到“一段式端到端”,训练数据量相当于让一台车不间断行驶180万年;

Flyme Auto用户突破100万,成为“华小魅”阵营里最快破百万的车载OS。

更关键的是,这些算力资产不是实验室里的PPT,而是已转化为销量:新能源板块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占集团销量比重首次过半。银河E5、极氪009光辉等车型的车主画像显示,购车决策中“智能座舱是否丝滑”“城区NOA是否敢用”已成为Top3因素,价格和续航反而退居其次。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技术栈”被重新定义:上半场是“电池+电机”,下半场是“芯片+大模型+数据闭环”。吉利提前半步把“算力”预埋为基础设施,就像当年丰田把“混动”做成专利壁垒,一旦对手觉醒,专利墙已经高筑。

拐点三:全球化从“出口贸易”升级为“生态标准”

半年报里,有两句看似平淡的话值得划线:

极氪进入哈萨克斯坦,登顶纯电品牌销量冠军;

领克连续三年入选《凯度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2025年海外认知度达16%。

如果只把这两句话理解为“多卖了几辆车”,就低估了吉利的野心。实际上,吉利正在把技术生态“模块化输出”:

埃及工厂、印尼工厂不仅组装整车,还同步导入神盾金砖电池本地生产;

领克欧洲经销商被强制要求接入Flyme Auto云服务体系;

极氪9X的“浩瀚超级电混”架构,向海外合作伙伴开放API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调用动力域数据。

这种打法不再是简单的KD件出口,而是把“技术+标准+服务”打包成“生态即服务”(EaaS)。一旦海外用户习惯了Flyme Auto的交互逻辑、千里浩瀚的驾驶风格,就等同于被锁定在吉利定义的“软标准”里。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品牌忠诚度更牢固,因为迁移成本不只是换一辆车,而是换一整套数字生活。

接下来是三点冷思考

关于盈利可持续性上半年核心净利翻倍,部分投资者担心“高基数效应”。我的判断是:吉利盈利弹性来自技术摊销曲线,而非补贴或一次性汇兑收益。雷神AI电混2.0、星睿AI大模型等资产,研发峰值已过,2025—2027年将进入“利润收割期”。只要销量维持20%以上复合增速,净利率仍有2—3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关于“一个吉利”整合风险极氪与领克合并,外界忧虑品牌稀释。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吉利采用了“技术中台+品牌前台”的架构:三电、智驾、算力由集团统一研发,品牌端保留各自的设计语言与用户运营。只要中台足够厚,前台就可以做轻。这一点在银河A7上市24小时订单破万已得到验证——消费者并不在意它产自哪个工厂,而在意座舱是否丝滑、续航是否扎实。

关于“AI具身智能”的叙事边界吉利提出要从“车企转型为机器人公司”。坦率说,这句话资本市场爱听,但产业落地需要克制。我的建议是:把“具身智能”先收缩到“第三移动空间”场景,即让汽车成为“家庭、办公室”之外的第三台计算终端。一旦L3法规落地,车内算力冗余可以无缝迁移到机器人、无人机等边缘设备,渐进式拓展远比一步到位更现实。

从“追赶者”到“出题者”

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工业习惯用“追赶”叙事:追赶大众、追赶丰田、追赶特斯拉。吉利2025半年报透露出的信号是,它已经切换到“出题”叙事:

把新能源车的竞争焦点从续航改写成算力;

把全球化的度量单位从销量改写成生态标准;

把企业的终极定位从制造商改写成“移动智能生命体”运营商。

这三点,不只是吉利,也是中国汽车的拐点。当一家民营车企可以用系统效率、技术栈和生态标准同时说话,“中国智造”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可以被全球产业链复用的方法论。下一次,当跨国巨头研究市场趋势时,它们或许会发现:方向盘已经握在了吉利手里。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极光汽车 0粉丝    103作品 关注 新车资讯、试驾体验、车市前沿信息发布。
推荐作者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