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EV视界 3626浏览 2025-08-21 IP属地: 未知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EV视界报道】随着理想i8的上市,这款热门的纯电SUV,因搭载的VLA大模型成为智能驾驶圈的“新晋顶流”。

那么问题来了,VLA是什么?

简单说,它让你的车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能看、能说、能干的“超级副驾”。

不得不说,智能驾驶这几年像坐火箭,技术热点换得比潮流还快。2023年大家还在聊“端到端”,2024年已经转向VLA。

为什么VLA这么火?因为它把智能驾驶从“照本宣科”带到了“活学活用”的新阶段。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如果拆分VLA的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视觉(Vision)、语言(Language)、行动(Action),而这三个能力合体,就像给车装了个“会思考的脑子”。

先说视觉。想象你开车时,眼睛扫一眼就能分辨出前面的红绿灯、路边的行人、旁边的车是不是要变道。这就是VLA的视觉模块干的事儿。它靠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把路况转化成机器能懂的“场景图”。但光看清楚不够,之前的BEV(鸟瞰视角)模型已经能做到这点了,可开起车来总感觉“少了点灵魂”,有点像新手司机,技术过关但不够灵动。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再看行动。有了视觉,车得知道怎么开才行。

之前的“端到端”模型已经能从看到路况直接到踩油门、打方向盘,省去了中间“翻译规则”的步骤,反应快得像个“老司机”。

但问题来了:它开得不错,却是个“闷葫芦”。你问它“为啥突然刹车”,它答不上来;你想让它“慢点开,前面路不好”,它也听不懂。这就像请了个技术一流但不爱说话的司机,关键时刻沟通不畅,总让人有点不放心。

VLA的杀手锏就在于“语言”这一环。它不仅能看、能开,还能跟你聊、跟你讲道理。

比如,遇到个复杂路口,VLA会“思考”:“前车速度降了,旁边车道有辆货车,路口还有行人,可能有拥堵风险,我先减速观察。”它还能把这番推理告诉你,让你明白为啥它要这么开。更厉害的是,你可以直接跟它说:“理想同学,前面路窄,靠右点。”它马上听懂,调整路线。这种“能说会道”的能力,让VLA从“机械助手”升级成了“贴心伙伴”。

VLA的出现,解决了很多智能驾驶的老大难问题。

咱们来聊聊它在实际开车场景里的“超能力”。首先是安全。开车最怕突发状况,以前的智驾系统遇到前车突然刹车,可能直接“咣”一下急刹,把后座的咖啡都甩飞了。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VLA就不一样,它有“思维链”推理能力,能像人一样“想明白”再行动。比如,前车打了个转向灯,VLA会分析:“它速度没变,方向盘也没动,可能只是提醒后车,不是真要变道,暂时不用刹。”如果真有风险,比如路口有行人,它会提前减速,还能告诉你:“前方30米有行人横穿,我先慢下来。”理想的数据显示,VLA的辅助驾驶事故发生率已比人类驾驶低近10倍,目标是600万公里才出一次事故,堪称“安全王者”。

然后是舒适度。智能驾驶的另一个痛点是“生硬”,有些车开着像在“跳舞”,一会儿急加速,一会儿猛刹车,坐着跟坐过山车似的。

VLA用了一种叫Diffusion的技术,生成平滑的行驶轨迹,动作柔和得像“专车司机”。比如过弯时,它会自动调整速度和角度,尽量让乘客感觉不到晃动。试想一下,你坐在后座喝奶茶,车子拐弯都不带洒一滴,这种体验谁不爱?理想的工程师透露,VLA的驾驶风格参考了“专车司机”的数据,稳健又体贴,特别适合家庭用户。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再来说贴心。VLA的记忆功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你家附近有段路总在施工,你跟VLA说一次“这里慢点开,坑多”,它就记住了,下次自动减速。你家小孩坐车容易晕车,你说“转弯轻点”,它会调整过弯策略,变成“晕车克星”。这种“越用越懂你”的感觉,就像车子有了自己的小性格,越来越像你的老朋友。VLA还能从其他车辆的行驶数据中学习,全国的理想车跑了43亿公里,遇到各种奇葩路况的经验都会汇总到云端,帮你的车变得更聪明。

还有自然交互。现在的车机语音助手,顶多能听懂“打开空调”“放首歌”。但VLA的语言能力简直像个“行走的ChatGPT”。你可以说:“理想同学,前面堵车,找条近点的路,别太绕。”它能理解你的意图,规划路线,还能告诉你:“这条路比主路快5分钟,但有俩红绿灯,您看行吗?”这种自然对话的体验,让开车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轻松。更绝的是,VLA还能处理复杂指令,比如“去超市,路上顺便找个咖啡店停一下”,它能规划路线、找停车位,简直是生活助手。

VLA能这么强,背后是理想汽车五年磨一剑的积累。咱们来扒一扒它的“独门秘籍”。

首先是数据“金矿”。智能驾驶的核心是数据,但不是随便堆几亿公里就行,得是“有营养”的数据。理想的用户群体很广,覆盖城市通勤、郊区自驾、长途旅行等场景,收集了12亿公里的真实路况数据。暴雨天的湿滑路面、小区门口乱窜的电动车、节假日高速的拥堵,这些“棘手场景”都是VLA的“教科书”。理想还用世界模型生成虚拟场景,比如模拟不同天气下的高速收费站,让VLA在虚拟世界里“练兵”,应对现实中的各种“幺蛾子”。

其次是算法“魔法”。VLA的训练过程像养成一个赛车手:先用MindGPT大模型打基础,灌输物理世界和驾驶知识;再针对开车场景“特训”,比如教它怎么过环岛;然后请人类司机打分,挑毛病;接着用强化学习让它自己“复盘”,优化策略;最后部署到车上,变成“上路能手”。这种“理论+实操+反馈+优化”的流程,让VLA的决策越来越接近人类老司机。

再有是算力“神器”。再好的模型,没算力也白搭。理想在算力上玩了个聪明活儿:云端用32B参数的大模型训练,然后“蒸馏”成3.2B的MoE(混合专家模型),再用FP8和INT8精度压缩,装进Thor-U芯片里。这就像把一台超级电脑的智慧塞进手机,既省电又高效。更牛的是,VLA的推理速度达到10Hz,相当于每秒思考10次,比之前的VLM快了三倍,开车反应快得像“闪电侠”。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还有仿真“神技”。实车测试成本高、效率低,VLA靠仿真测试“弯道超车”。理想建了个超级仿真环境,能复现99.9%的现实场景,比如红绿灯、行人、复杂路口。2024年,VLA在仿真环境里跑了4000万公里,成本低到每公里0.53元,效率比实车测试高几十倍。这就像在游戏里练车,场景随便调,练好了直接上路。

现在用VLA开车的感受,就像刚认识一个聪明但还略显青涩的朋友。它的推理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已经让人惊叹,但潜力远不止于此。理想的工程师说,VLA的迭代速度很快,去年端到端模型从10MPI(每10公里接管一次)到100MPI只用了一年,VLA明年可能冲到1000MPI,接近L3级别自动驾驶。更远的未来,VLA可能会成为“全能管家”。

想象一下,你说:“理想同学,周末带家人去郊游,找个风景好又不堵车的地方。”它不仅能规划路线,还能推荐景点、预订餐厅,甚至根据你的喜好调整车内氛围灯和音乐。VLA的架构还能用在机器人上,比如家用扫地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未来可能连家务都帮你干了。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L2智驾已经够用了,VLA有啥不一样?”

确实,L2已经能应付大部分场景,但VLA的目标是“更安全、更舒适、更懂你”。它不光是技术升级,更是体验的飞跃。

现在买车,智能驾驶已经跟续航、空间一样,成了“必看项”。麦肯锡的调研显示,智驾功能已经稳坐新车购买的Top3因素,VLA的出现正好踩中了这个风口。更重要的是,VLA让智能驾驶从“工具”变成了“伙伴”。

它能听懂你的话、记住你的习惯、解释它的决策,这种“人车互动”的感觉,是以前的智驾系统给不了的。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时,大家觉得触屏是“鸡肋”,现在谁离得开?VLA可能就是智能驾驶的下一个“触屏时刻”,现在看着“超前”,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标配”。

理想i8的VLA大模型,就像一位刚上路的“超级副驾”,已经展现出惊艳的潜质:它能看懂复杂路况、能跟你聊决策逻辑、能记住你的偏好,还能自己“练级”变聪明。

纯科普,VLA怎么火了?

它的出现,不仅让理想i8成为纯电SUV里的“智驾先锋”,也为整个行业指了个新方向。除此之外,蔚来、小鹏等头部新势力已宣布将在明年推出的新款车型中接入 VLA 大模型;问界、极氪等品牌也透露正在与 VLA 技术团队深度合作,预计未来一年内实现量产车型的搭载。

所以,VLA值不值得期待?答案是:太值了!它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开车体验的革命。就像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跨越,VLA可能就是智能驾驶的下一个风口。你,准备好迎接这个“贴心老司机”了吗?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EV视界 7.6万粉丝    6627作品 关注 EV视界(www.evlook.com)新能源汽车领军媒体。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