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有那么几款车在国内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比如丰田旗下的普拉多和埃尔法,这二者更是神奇。
普拉多在国外销量和口碑其实一般,但在国内却是个抢手货;而埃尔法就更不用说了,在日本人眼里,这是一款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车,日本本土卖20万,但是在国内却被加价到100来万,都不一定能提到车,BBA对其无不眼红!
虽然有钱人的世界无法理解,但丰田埃尔法在国内成为百万豪车,笔者肯定这背后是有推手的!
1、明星效应、跟风心理
埃尔法在国内的发迹还得从香港地区说起。一开始,是几乎所有的香港一线明星都入手埃尔法作为保姆车,之前就有媒体拍到王菲亲自到店购买埃尔法。后来,二线明星们也开始向前辈看齐。直到现在,埃尔法在香港已经成为街车,富豪明星们基本上是人手一辆。
而在内地,也有很多的明星、土豪和老板喜欢埃尔法。之前有位土豪车主加价30万提了一辆,裸车价80万,落地110万,别人问他为什么买,他只说了一句话:“就当买个大玩具,富人圈说得那么火,买来体验一下。”
确实,出自明星效应、跟风心理,对于不差钱的土豪来说,能够开到“明星同款”,加价几十万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就像电视里说的那样“花80万买保姆车的人,应该也不在乎那加价的30万”。
2、内地限购,饥饿营销
埃尔法在日本的产量并不少,在港台也是随便买,但在内地,埃尔法却搞起了“限购”。与一般的进口车下单购买的流程不一样,埃尔法走的是配额定制的路线,销售一定数量的国产车才配给一辆埃尔法,以此作为拉动国产车销量的奖励手段,而且每家4S店的配额多少还得看自身的销量水平。不得不说,埃尔法的饥饿营销策略确实很成功。
3、丰田品牌,溢价能力强
实际上,作为家用品牌,丰田品牌的溢价能力确实很强。如果埃尔法挂的是雷克萨斯的车标,那么卖到100万,或许是物有所值的。而回归埃尔法本质,国内定价超过百万,在定位上已经超过奔驰R级了。而就算如此,用户仍愿意买账,这就是丰田品牌带给用户的溢价。
但实际上,日本20几万就能拿到的埃尔法,即便是国内高配版,换成人民币也就40万左右,之所以溢价高到百万级别,也离不开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关系。一辆进口车过关要缴纳:25%的关税+17%的增值税+1%至40%之间的消费税。综合累加后,光是税费就基本与车款相当,再加上4S店加价提车,达到百万就不奇怪了。
4、国内MPV产品丰富度低、竞争对手少
当然,埃尔法敢如此“放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国内MPV的产品丰富程度低,消费者选择少。除了奔驰R级、别克GL8、以及本田艾力绅之后,就没有竞争对手了。而埃尔法凭借着保姆车的优势,不仅车子用途广,而且舒适度高,就更受追捧了。
这是一台从键盘值上来说没短板的运动型轿跑车,领克10 EM-P,双叉臂悬架,5秒破百,标配4驱。
在智能汽车的时代浪潮中,宝马集团再次引领行业风向,以全新理念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乐趣。近日,宝马正式推出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协同的整体性方案,凭借其独创的BMW驾控超级大脑和一系列划时代技术,宝马新世代车型不仅重塑了智能驾驶的标杆,更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纪元。
极越终于要开始有所动作了?
宝马新世代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乐趣 首推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协同整体性方案
艾迈斯欧司朗今日宣布,其SYNIOS™产品系列凭借全面且创新的产品组合——SYNIOS™ P1515/P2222/P2720系列LED产品,在汽车照明技术领域脱颖而出。
长城汽车推出一项能拉满路人缘的新方案:“35+计划”即将开启
华夏鸿蒙 智启新程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福州华夏汽车城国贸盛大启幕
日产汽车6月销量快报:月度交付53843辆
全场景定制之王:盛达飞电动高尔夫球车重塑国产高端出行
3分钟,3大注意事项你必须知道。
悦达起亚上半年销量公布
独立建渠道,意味着利润分配要变,所以鸿蒙智行五界有了调价的空间。
7月5日,奇瑞正式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旗下设立星途、艾虎(艾瑞泽与瑞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由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挂帅统领。原星途国内业务事业部整体纳入该事业群体系,而捷途、iCAR及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因市场定位与合作模式差异,仍保持独立运营。
东风本田本土化智电转型
iCAR作为特约合作伙伴,携旗下明星车型iCAR V23惊艳亮相,以硬核实力诠释了“能打”基因。
特斯拉在美败诉:原因为HW3平台车型无法兑现承诺去升级FSD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深刻变革。辅助驾驶“强监管”政策落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发布、监管机构对违规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大。多项举措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汽车行业正加速从“量”的扩张回归到聚焦“质”的发展,市场变革加剧,破局在即。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当去全球化与再全球化交织,中国企业面临的,是全球秩序、产业格局、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全方位挑战。
文丨张桔 编辑丨林伟萍
35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一个被高估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