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国内车厂宣传“自动驾驶”,亟待加入“防呆设计”!

国内车厂宣传“自动驾驶”,亟待加入“防呆设计”!

线外邦 2375浏览 2020-10-22 IP属地: 未知

9月22日,一辆理想ONE在高速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原因是车主开启的辅助驾驶系统,未能识别右前方变道的大货车并发出警报采取措施,车主也未能及时接管,车一头撞了上去。

国内车厂宣传“自动驾驶”,亟待加入“防呆设计”!

10月14日,理想的官方回应中承认,其辅助驾驶系统对旁边车道车辆变线并入车道识别具有局限性,车辆并入1/5车身的情况下无法识别成主要目标,并坦言这是目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系统无法代替驾驶员决策,“控制车辆还是要以驾驶员为主”。

这已经不是国内第一起与驾驶辅助功能有关的事故,今年6月份在深圳,特斯拉也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故,Model 3没能识别前方变线的渣土车,反而加速,导致了剐蹭。而无论是理想还是特斯拉,在其事故中都存在一个问题——“自动驾驶”没发挥预期的作用。

  自动驾驶本不自动

客观来讲,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汽车没有谁是能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的,大家配备的功能应该叫做“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且,现行交通法规下,本就没有自动驾驶的空间。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能实现的功能一般包括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泊车、倒车辅助等。这些功能能够为驾驶员提供驾驶上的辅助,但并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接管车辆。

国内车厂宣传“自动驾驶”,亟待加入“防呆设计”!

但从诸多事故中可以看出,事实上部分消费者对车辆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是存在误区的,在很多人眼里,把它等同于了自动驾驶,认为可以安心的将汽车的操控交给系统,甚至认为双手可以离开方向盘,这会造成极大的交通隐患。

  厂商宣传存在争议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会存在这种误区呢?这与厂商的宣传不无关系!

就拿特斯拉来说,在频频出事之前,自动驾驶一直是它宣传的卖点之一。不求甚解的消费者很容易被自动驾驶这个词迷惑,而忽略了其实际能力。

今年6月特斯拉深圳事故之后,就有很多人质疑特斯拉使用“完全自动驾驶”这个词是否存在虚假宣传。

譬如,目前在特斯拉中国官网上,Model3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介绍中,仍然清清楚楚写着:“启用Atu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后,车辆能够根据其他车辆与行人在行驶车道内自动辅助实施转向、加速和制动。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套件则更为强大……”

国内车厂宣传“自动驾驶”,亟待加入“防呆设计”!

虽然从法律上讲,特斯拉尽到了提示的义务,车辆行驶中也会对驾驶员是否手握方向盘进行监测和提示。但“自动驾驶”这个噱头还是存在极大的迷惑性。事实上,特斯拉虽然强调了“自动辅助实施转向、加速和制动”,但消费者往往会忽略掉“辅助”二字,而把关注点放到了“自动”二字上。

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有些强词夺理,这明明是消费者自己的理解问题。但放眼世界的话,其实对于这种厂家“尽到提醒义务”基础上的夸大宣传,容忍度也是不高的。

早在2016年,日本汽车公平交易协议会(AFTC)就做出规定,广告中不许使用“全自动驾驶”或“安全自动驾驶”之类的字眼。而今年7月,德国慕尼黑法院裁定,特斯拉不许在德国广告中声称或暗示其产品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国内车厂宣传“自动驾驶”,亟待加入“防呆设计”!

所以说,使用“自动驾驶”这个字眼来做宣传,本身就具有争议,其具有迷惑性也无法否认。

你可以怪消费者没有真正理解“辅助”二字的意义,但这个板子,不应该拍到消费者身上,责任应该是厂家来负。

何况,自动驾驶的不靠谱,早已不是业界的秘密。譬如,此次事故的理想one,高速长距离探测的毫米波雷达只有一个。特斯拉Model 3也只有一个。从硬件来说,靠谱程度就不高。

而笔者也不止一次遇到,很多号称实现L2级或L2+级自动驾驶的量产车,在试驾过程中,会忽然在空旷的道路上,出现莫名其妙的急刹车。也许是路边的一个行人、一条狗或是一只鸡走过,都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判断,从而发出错误的指令。甚至在前不久笔者的一次试驾中,在变道超车加速时,却被系统判断为即将撞上前车,而忽然紧急制动,差点酿成意外。

要实现真正自动驾驶,离不开三个层面的协同:智慧城市/道路、硬件、算法。其中就光是智慧城市/道路这一项,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最后说说

通过对以往类似事故的总结,我们可以明确两点:一是用户对于车辆功能盲目自信,甚至存在观念误区;二是不能因为所谓“尽到提示义务”,就忽略车企的夸张宣传。

用户没能仔细了解车辆功能,对行车安全不重视,是这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大多数车主都是理性认真的,不会犯这种盲目低级的错误。但从2016年特斯拉在国内发生第一起自动驾驶事故到现在,仍然不断有人因为疏忽大意造成车祸。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这些个案联系在一起,思考一下车企如火如荼的“夸大宣传”,是否合适?

在食品等领域有一个说法,叫做“防呆设计”。就是要把客户想成傻子,让功能尽可能的覆盖到每一种特殊情况,比如防腐剂上写的无毒无害不可食用等。那么在汽车这种与人的生命安全更息息相关的商品上,要求厂商更加谨慎,更为消费者考虑并不过分。

在“自动驾驶”成为很多车企的宣传主要卖点的当下。我们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防呆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相关推荐
线外邦 5.8万粉丝    4942作品 关注 做有态度的汽车新闻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