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汽车商业评论 2580浏览 2021-05-24 IP属地: 未知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撰文 / 竺大炜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21世纪初,诺基亚如日中天。当时美国人发现,年轻人开始把手机作为身份象征,而不再是汽车了。拥有一部很酷的手机,比开一辆跑车在聚会上更拉风。与之相对应的,是手机公司雇佣豪华车设计师来设计手机外形。作为长在一个车轮上的国度,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变化。

二十年一个轮回,随着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拥有一辆智电车成为今天的时髦,而手机公司们纷纷考虑下场做汽车了,但科技的变化并不是时尚圈的简单复古。今天的汽车包含了更多智能硬件的元素,甚至一辆车的核心不再是发动机和底盘,而是自动驾驶和舒适体验。

自动驾驶的最大魅力,在于你不必再关注驾驶本身。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得以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去充分体验移动空间的特殊魅力。这个解放的过程,也是汽车这个大产品的产品逻辑改变的过程。很多基于驾驶安全的规则会下沉到自动驾驶的算法中,对零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的约束反而越来越少。

智能座舱作为人机接口,承担着用车过程中的核心体验。已经习惯了手机/平板/电视/家居全面智能化的用户群,特别是95后伴随苹果设备成长的一代,随时在线、顺畅自然的使用体验是最低要求。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用智能硬件的角度去感受汽车,感受所谓的智能座舱。车主完全可以、也应该用科技产品的产品观去评估和评价移动空间的体验。

但是当我们看一些智能网联汽车的专家测评报告,还是像在阅读一份传统汽车的配置表、屏幕尺寸、屏幕数量、分辨率、语音识别率等等,琳琅满目的指标烘托出着工业时代的肌肉感。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各类科技公司纷纷涌入汽车市场,在摩尔定律和跨界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今天的“屏好大,屏好多”,很可能半年后就变成“屏好蠢,屏好吵”。最好的智能硬件设备不在意尺寸,而是轻薄快灵,以智能取胜。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认知。是车主日常智能设备体验以及被智能汽车概念所吊起的胃口,与车厂落后服务运营理念之间的落差。

虽然汽车厂商常常在说,要从制造商转型做出行服务商,去关注车主/乘客全生命周期的需求。但在销售思维惯性影响下,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尽快卖车,而不是更好更长久地伴随用户。

对于车主来说,评价一辆智能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其标准就应该像坐在家里一样舒服自然。与其看配置参数,不如多看看口碑,那些配置究竟是否用得到、究竟是否用得舒服,看厂家服务用户的态度到底有多真诚。那么,具体什么样的维度才可以更适应未来的市场,评价一辆智能汽车呢?

威尔森认为,关键在于用户体验真诚度,包括使用友好、个性化、成长性、情感交互、稀缺性。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使用友好

把这个特点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虽然现在车厂在说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但所谓的智能汽车,或者汽车上的智能设备往往很不友好。这个“友好”是指是否让用户方便上手,并且越用越舒服。

科技公司比如苹果、小米,把产品做得非常容易上手,小孩老人都知道怎么用。所有的游戏产品都有新手教程,手把手带新用户熟悉关卡任务、道具和技巧,但是这一点在汽车上反而是缺失的。这么多仪表、屏幕、按钮该怎么用,什么信息在哪里找、有哪些快捷操作,用户都要自己摸索。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个问题的底层原因,我觉得不是产品经理偷懒,而在于车企传统的销售思维,追求让用户在第一眼的时候觉得“看上去很厉害”。厂家特意打造新产品“不明觉厉”的高大上风格,甚至有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酷”,因此出现为了布局酷炫而损害交互便利的设计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用户买车以后怎么用,更少人关心了。

第二个原因是整车智能部分完全自主研发的很少,涉及的内容也很多,真正清楚所有流程和步骤的人非常少,把过程能讲明白并不容易。当然,这个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去做。

所以如果一个智能座舱系统能做得很友好,很容易上手,就说明它后面的团队对用户体验有足够的诚意,对自己的产品功能有足够的信心,并且对整个系统有充分清晰的了解和把控。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个性化

个性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能够为车主提供针对性的优化和服务。例如座椅反光镜自动调整,以前是通过车钥匙来识别,现在可以通过指纹、人脸或语音来进行识别。这个技术变化不仅仅是更方便,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说明车钥匙这样的“汽车属性”让位于指纹识别这样的“科技属性”,让用户可以延续对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的操作习惯。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对用户个性的尊重,而不是坚持自有产品逻辑规则,也是区别用户体验真伪的标准。比如说车机系统对接用户手机上的历史记录和操作习惯,从而能把汽车这个第三空间迅速改造成用户习惯的生活状态,包括但不局限于常去的位置,以及喜欢的歌曲类型等等。手机映射方案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复制,而对接用户数据并按用户个性提供服务才是真正考虑用户体验。

当然这会是一个艰巨且繁琐的过程,要考虑怎么跟诸多的手机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打通。但这还是取决于厂家的决心,技术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难度。关键在于很多时候厂家觉得让CPSP方定制一套UI和内容,更能体现出自己的品牌调性,可以作为一个宣传点,但不考虑用户是否真正用得习惯。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成长性

这里说的成长不是指OTA升级。厂家经常会宣传某某车型搞了一个升级,使得车辆常用常新。但很多时候升级是被动的,为了改BUG;有的升级是为了增加新功能,但性能不一定能跟上,导致最终效果打问号。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些不论好坏,都是产品层面的成长,而不是与用户的共同成长。其实当我们有了一辆车以后,我们的生活必然发生变化:驾驶会越来越熟练,生活圈在不断扩大,通过开车发现一些新鲜的POI,遇到有趣的人。智能系统是否会关注到用户的成长,是否能让用户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能让不同阶段的用户感受新的服务体验?

游戏软件和电商平台都会时刻关注玩家/用户的成长值,通过等级去区分用户,在里程碑时刻送祝贺和礼品。再一次,我们会发现在这方面汽车系统是缺失的。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传统汽车业务只关心一次性卖车,然后就是等车主换车了。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情感交互

好的产品会让人依赖,产生情感连接。产品本身要有温度,比如蔚来的NOMI,设计了几十种表情,会跟用户有精细的互动;Siri会在锁屏界面中提醒用户,最近有联系人过生日。这种设计并没有使用很酷炫的动画和复杂交互,关键是抓住场景,用拟人的方式进行交流。

情感化设计背后是运营,是跟用户的互动,是通过用户反馈对细节的打磨。蔚来有40%以上的用户反馈是通过NOMI获取的。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稀缺性

优秀的智能硬件总会在某方面做到极致,或者有一个创新的点是别人没有的。稀缺性有助于口碑传播。但我们更需要关注这种“稀缺”对用户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用户替代方案的选择范围。

惯对标思维,别人有的我也得有,所以纷纷抢着上线。但是车家互联或小程序在车载端或许是“稀缺”的,但是在手机上并不是,是某个车型的特有功能,但并不是用户的唯一选择。所以这仍然是车企的产品思维,而不是用户思维。



当我们在谈智能汽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结语

总结这些评价要素会发现,影响用户体验的重点在运营,或者说产品后面的运营思维。跟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一样,未来车载智能硬件能力会越来越趋同,最后拼的其实就是运营能力,比拼谁对用户需求更了解。谁能更快实现产品运营化,运营产品化。(作者为威尔森智能网联应用中心总设计师)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商业评论 7112粉丝    6440作品 关注 推动新汽车向前进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