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宝马i3上市了,豪华纯电轿车市场又多了一个新选择,那百年老牌车企vs造车新势力,该怎么选呢?类似的问题,在小编买第一台车的时候也遇到过,我初心想选传统豪华品牌,一阵迂回却“迫不得已”选择了特斯拉。身处一线城市,三十万左右的预算,又想要豪华品牌,所以我就一直心水宝马3系,这应该也是很多小姐姐们第一台车的备选之一吧。
但在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拍牌失败后,我果断地投入了特斯拉的怀抱,车都没去试就直接加了销售付了定金。一切发生的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令人满足……但如果那时候就有宝马i3,结果应该就会不一样了……
注意,i3这个名字已经易主,可不再是这台可可爱爱的两厢小车了,现今的i3是彻头彻尾的纯电3系。
3系电动化之路的开端:决心尚有,诚意不足
外观和内饰上,宝马i3和其他新能源车走的是不同的风格。i3在外形上基本是对现款3系进行了一些新能源化的小改造,比如前脸的双肾格栅改为了封闭式,添加了蓝色边框和 “i”的标识,下包围和轮圈也都采用了降低风阻系数的设计等等。不过整体还是很有燃油车的味道,虽然风格依旧年轻动感,但和市场一众强调未来感、毫无偶像包袱的新势力们一比,还是没太放开。
转头看看Model 3、ET5,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等元素一下子就“唬”住了你,流线车身完美契合当下的主流审美。我认为大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其实是有一定期待在的,不由分说的未来感、科技感都是消费者在新能源车型上期待看到的元素。
内饰上,i3走的自然也不是新势力们大肆流行起来的极简风,而是保留了宝马该有的质感和豪华底色,并且在科技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最大的亮点就是直接搬来了纯电旗舰车型iX上的12.3英寸仪表屏+14.9英寸中控屏,“内在玄机”自然就是iDrive 8.0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了。i3也是华晨宝马首款搭载了iDrive 8.0系统的车型,在35万级别就能用到这个系统,可以看出宝马在i3上倾注的心血与期待。
你可以信奉特斯拉那套以软件定义汽车为出发点的车机系统,我也可以为宝马的iDrive 8.0投上宝贵的一票,前者可以说是颠覆,后者则是经过了20年不断优化、打磨的未来车机概念——投入的金钱、心血自然也更多。你问谁更好?我答不出来,宝马或许会抢答道:我只跟自己比。
于是,现阶段的iDrive 8.0数字化程度到达颠覆状态,可玩性也相当高,5G、语音交互、极快的数据处理速度、个性化定制的高灵活性、OTA升级、包括微信在内的第三方应用等等,你能在新势力上找到的亮点,iDrive 8.0都不会让你失望,但并非一味迎合。还有像转向力度、悬架调节、电子模拟发动机声浪、个性化驾驶模式等等,都能够通过iDrive 8.0进行调节。
而尽管iDrive 8.0系统为i3在科技感方面提供了“姜还是老的辣”的重要优势,但i3整体的配置性价比与新能源品牌相比,还是意料之中地逊色了几分。
如上表所示,i3在一些舒适、实用性必备项方面,还得另外加钱选装……
再看驾驶辅助方面,像L2级自动辅助驾驶和全速自适应巡航这些新能源的标配,i3依旧是得加钱get。也就是说,i3后续需要加钱进行选装的项目颇多,这意味着消费者购车时需要在“花更多钱落地”和“将就”之间做出取舍,相比新势力们更多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设计受用户喜爱、符合用户需求的配置,传统豪华品牌考虑到其品牌定位、溢价等因素,在配置的设计上,确实高冷。
但值得期待的是,考虑到i3后续的终端价格会有一定的优惠,而非新势力们的平价销售模式(参考现阶段的iX3,终端有3-5万元不等的优惠(根据配置不同有所差异)),还是能够得到些许安慰吧。
动力媲美330Li,续航中规中矩
虽然在配置和价格上i3比较高冷,但是与330Li基本持平的动力性能让我不得不暗自感叹一句,i3真香!
i3搭载的单电机可输出最大功率210kW,峰值扭矩400N·m,0-100km/h加速时间为6.2秒,比330Li的5.9秒稍慢一点。拥有比肩330Li的性能,i3的起售价格却更低,再加上最新的外观设计和搭载iDrive 8.0系统的曲面双联屏。原先考虑3系的消费者如果没有唯爱油车的执念,那么用同样的预算,现在可以提到一台配置更高,性能一样优越的纯电i3,相比之下i3是不是香多了。
而在续航方面,i3搭载70kWh的电池组,CLTC工况下续航可达526公里,续航成绩不算非常突出,不过日常城市通勤使用也是够够的了。
“饱受”油改电诟病的i3:能满足我们对未来3系的期待吗?
从架构上说,特斯拉、蔚来都来自纯粹的纯电平台。i3并不是出自宝马的原生纯电平台,而是来自柔性生产线CLAR平台,燃油、插混、纯电通用。这也是它在上市之初便饱受诟病的“软肋”。
对宝马来说,这个灵活、“多用途”的平台无疑是巨人转身最快、最省、也最高效的方式。不然i3能够卖到现在的价格?我想奔驰也不会答应。我并非要为宝马“开脱”,非纯电平台必然有受制于燃油架构的“迈不开大步子”,但3系作为宝马家族的“团宠”,宝马也不会在电动3系上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所以,你可以说宝马i3在续航、电池容量方面没达到纯电平台车型的优异水准。但是,在以往我们认知中的油改电配重失调操控差、空间受限的“苦”,在i3上我们都不会尝到。
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绕过本质看现象”,实际驾驶体验中,i3依旧能够提供给你对于宝马操控和空间的期待——i3 2966mm的轴距比3系长轴版还要更具优势,并且宝马也为之加上了主动空气悬架以动态调整驾驶感受。但是——后排地台的隆起高度也确实让我有种坐在普通3系里的错觉,这或许也是我们在i3中感受到CLAR平台“恶意”最大的时刻……
简而言之,宝马走的是“一款车多动力策略”的集成路线,同一车型可提供燃油、插混、纯电三种版本车型,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样的多动力通用平台也让不少人给宝马冠上了油改电的名号,而作为豪华品牌,宝马的电动化转型之路绝不会一蹴而就,一步一个脚印,对宝马而言,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才是更重要的。
写在最后
宝马i3上市后,新能源车市场又增添了一员猛将。对比Model 3、ET5这样的先锋车型,这两台车在价格上比i3更实惠,颜值和配置也都更加诱人,那i3最大竞争力又在何处呢?不可忽视的就是宝马强大的品牌力和深厚的造车底蕴。在新能源车的角斗场,i3走的是一条特立独行的路。新势力走在前端,以其强大的科技化、智能化配置引领了市场。而i3作为豪华品牌的纯电车型,保留了豪华品牌该有的底蕴,延续了3系的运动基因,携带令人兴奋的驾驶乐趣,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你会为i3买单吗?
裸车不到8万起 十万级家用小型SUV 吉利ICON适合什么人群?
做法非常新势力 铂智3X上市3个月迎来第一次OTA升级
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加入FSD,老车主都哭晕在厕所了。
燃油轿跑还值得买吗?来看看长安第三代UNI-V
海豹06 DM-i旅行版用接地气的售价与丰富的配置还有领先同类车的能耗数据告诉消费者,普通人也能买得起和用得起旅行车。那么TA的出现,会帮旅行车摘掉小众的帽子么?
全新定义40万级新能源MPV 的豪华标准
牛马的生活不该只有眼前的苟且,除了上下班,偶尔的放松很有必要,但价格不贵,好停好开,还能走得远,真有这样的答案吗?
长城越野炮搭载了2.4T柴油发动机+9AT,能在1500转时爆发出480牛米的最大扭矩。并有前后差速锁,和6种驾驶模式,无论是玩越野还是拉货都能轻松胜任!
乐道L90能否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而理想i8又会不会成为理想汽车纯电车型的破局之作呢?看这段时间的讨论热度应该可以,简单比比俩车已有数据,您会怎么选呢?
SP这个名字意味着F1的爆震管理、钛合金的螺丝以及更多的碳纤维件都将出现在一台与众不同的法拉利296上,马力上涨50匹、轻了60KG。更有赛车版同款空气通道和FXXK同源尾翼,为其增加20%的下压力,更多细节看视频分析!
2025年6月,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持续刷新。无论在集团销量TOP10还是品牌销量TOP10中,自主品牌表现都很优秀,占据半边江山之多。比亚迪表现亮眼,不仅以38.3万辆的集团销量蝉联榜首,其单一品牌销量更以34.3万辆的绝对优势领跑全市场,领先优势显著。
腾势与方程豹合并的猜测源于双方销量结构失衡与资源重叠。腾势2025年上半年销量7.98万辆,但D9占比75%,N7月销仅249辆;方程豹6月销量1.89万辆,但硬派越野市场天花板明显。合并可整合渠道资源(腾势400家直营店与方程豹185家)与技术优势(云辇底盘与电驱越野),形成“......
全新一代宝马3系曝光,内外设计大变样,尺寸加长,值得期待吗?
在A级纯电SUV这片竞争红海中,比亚迪方程豹品牌推出的钛3车型如同一匹强劲的黑马,4月上市,6月交付量便达到了12017台,引发市场瞩目。这款被定位为“科技潮品SUV”的新锐车型,没有依靠浮夸的营销,而是凭借比亚迪深厚的技术底蕴、极具辨识度的潮流美学以及越级的智能科技体验,获得了......
40天交付破2万,中型SUV现象级爆款,长安启源Q07的成功密码,竟是这场“公益行动”?
15万级中型SUV 性价比高于丰田汉兰达?传祺GS8买两驱够用吗?
裸车7.99万起 配置动力都不错 东风风神皓瀚买燃油还是油混?
2025年7月10日,比亚迪旗下个性化品牌方程豹携全球首款超级混动性能硬派SUV豹5亮相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并参与了其标志性的爬山赛。豹5凭借开创性的电驱越野技术和独特的东方设计美学,在汇聚全球顶级超跑与传奇名车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首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新能源硬派SUV......
汽车座舱健康关乎日常出行品质,二代哈弗枭龙MAX在C-AHI测评中获“五星健康车”认证,以清新空气、健康防护等优势,筑牢出行健康防线。
腾势N7周销量跌至50台,猎跑SUV定位牺牲空间实用性,二排头部空间压缩15%,劝退家庭用户。尽管搭载云辇-A悬架等技术,但23.98万起售价性价比不足,被问界M7等竞品反超。此外,N7被质疑为“换壳唐EV”,品牌声量低迷。腾势需重新定义产品价值,否则高端化战略恐难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