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象过,当你开着车走在路上,你的行车轨迹、车辆状态、驾驶行为都在被“车联网”记录了下来。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发生的。
最近,部分智能汽车就为用户生动地演绎了一次什么叫“智能时代无隐私”。
智能汽车的隐私之殇
最近,就有高合汽车用户分享了自己车辆的“特异功能”。
进入车辆自带行车记录仪画面后,点击右下角的发射 wifi 图标后,在“车车互联”页面内能看到全国范围内其他同款车辆的距离,点进去还能看到对方行车记录仪的画面。
其中,还有两个信息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全国范围内其他同款车主的个人信息并未进行覆盖,包括头像、昵称、距离等信息一目了然。这就意味着,其他车主的基本信息被一个陌生人全部掌握;二是通过画面显示,即使对方车辆是停车的状态,摄像头依然能将实时画面传递给陌生人,这样一来,不仅是同款车车主,甚至包括路边行人的隐私,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采集到了。
更为“可怕”的是,根据车主描述,在“车车互联”功能隐患被曝出的第二天,车主在不知情且没有收到任何短信或者APP通知的情况下,这个功能就偷偷地消失了。
尽管在事发之后,高合方面也进行了声明,称这一功能需要车主确认才能开通,而且断电后无法启动,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无独有偶,威马汽车发布的用户分析,也颇为意味深长。
在威马发布的《中国新能源车主图鉴》中,通过分析车主驾驶行为、智能体验偏好及用户形象特征等大数据,展现全国各地威马车主的形象。数据颗粒度之细,令人叹为观止,随手摘录几条:57%的上海车主每天开启香氛系统,平均使用时长近1小时;97.35%的北京车主加装电加温系统;67.2%的黑龙江车主选配红色外观;58.1%的河北省车主一个人开车;56.8%四川省的车主副驾驶有人。
细思极恐。每一个数字和细节,背后都有对个人隐私的蚕食和入侵。
不同于传统汽车,应时而生的智能汽车是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后的产物,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实现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互动。
智能汽车上,集成了大量的摄像头、雷达、测速仪等设备,以采集“大数据”,而车内搭载的系统通过与手机相连,可以提供远程操控等便捷服务。但与此同时,系统内部又对车主的个人信息进行了记录,甚至获取并储存了所连接的手机上的通讯录和支付密码等隐私,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中国涉及车联网相关的恶意攻击多达280万次,平台漏洞、通信劫持、隐私泄露等风险较为严峻。
享受便利与保护隐私并非对立
作为智能汽车感知外界的重要硬件,摄像头在帮助车辆判断路况的同时,也在对道路环境和实时信息进行采集。
从简单的面部识别,到学会察言观色来提供主动化服务;从探知到车外有障碍物,到学会处理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不可否认,汽车的智能化是在摄像头、传感器获取的大量数据推出之下,才能快速发展的。
但就算你关闭了自己的摄像头和网络,也很难避免自己体验到的智能化便利,不是建立在别人的摄像头和数据之上。无论是摄像头,传感器,还是对周围环境、数据、用户状态的采集,它们的初衷都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本身并不是原罪。如何将这些信息用到真正的用户体验升级上,才是车企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021年10月1日起,《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实施,可以说对于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才有了专门的管理规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要求非必要不出车,非必要不收集,每次驾驶时默认不收集。对于那些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技术研发的个人信息与重要数据,车企不应该悄无声息地归为己有,更不应该把这些信息作为一种功能和噱头对外公开。
关于隐私保护这一点,也有做得不错的国内车企。
比如智己汽车在摄像头上做出的改善,取消了人脸识别,而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只采集眼球转动的信息,相对于全脸监控的摄像头,这确实更好地保护了敏感信息,也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同为新势力的蔚来汽车在这方面做得也很不错。被称为蔚来汽车“Nomi之父”的李泰德公开表态:“蔚来产生的所有数据都将用于提升用户体验,并会被有效保护。”
根据介绍,蔚来汽车首先会进行数据脱敏,解绑身份信息,也就是对所有的语音交互数据脱敏,和用户身份都是完全解绑、无关联的。此外,这些数据信息都会有专属的服务器加密存储,过期不可追溯。
这意味着,只要主机厂和车联网供应商按照政策规定收集并使用用户信息,就不会成为个人隐私泄漏的“罪魁祸首”。但在政策监管之下,仍存在别有用心者利用监管漏洞窃取个人数据的现象。
当你刚买完车就接到车险推销电话,驾驶车辆时收到一条指向明确的商业推送信息。这意味着,你的个人信息已经在数据贩子手里变成了商品。
目前,国内外关于防入侵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
2019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宣布,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提交的4项有关汽车信息安全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获批立项。这意味着,继美国、英国、德国后,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汽车信息安全标准。在智能汽车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的未来,车企们更应该致力让智能汽车成为贴心的朋友,而不是让用户的汽车生活时刻处在被暴露的危险之下。
写在最后:
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等待更好的方式和答案出现。
对于如今的智能汽车时代也一样,无论是车载摄像头,还是车辆产生的大量数据,都是通往最终答案路上的参考答案。当利用它们提供暂时帮助的同时,这面双刃剑也注定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也许,在联网时代,个人隐私暴露在阳光下已经成了一种默许现象,这是难以规避的。但随着国家监管规则的日益完善和消费者意识的逐渐提升,智能汽车的隐私安全性,也正在一步步走向完善。
一切只是个开始。
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全球销量蝉联新能源汽车销冠,出口量达43.3万辆,同比激增71.8%。2025年一季度,其全球市场表现亮眼!
是中国的,更是世界!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全球多个市场荣膺销冠
北京现代获2024售后服务口碑卓越品牌,合资第一,三度获奖彰显用户信任。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李书福提出了一个理念:“企业要靠长期主义活下去”。大环境下,吉利选择深耕技术、完善供应链,并首次将“以人为本”写入企业战略,体现了对企业长远发展中关键因素——对一线劳动者的重视。
小鹏汽车和特斯拉:棋逢皇后大道东
这个事情我当时就知道!估计极氪人都傻了,本来以为就是个博主搞个对撞快速涨粉,结果部分网友带节奏搞“抹黑友商”这一论调。作为对撞工具车,它真是无妄之灾……
2025年上海车展上,长安汽车以全系新能源产品矩阵和一系列重磅技术发布成为焦点。从全球首发的金钟罩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到阿维塔06的爆款潜质,再到飞行汽车、机器人等前瞻科技首秀,长安汽车展现出中国车企少见的战略纵深与创新活力。
中兴通讯崔丽:大模型落地门槛显著下降,AiCube三年磨一剑
前几天比亚迪的“深圳号”出口首航,装了7000辆车运往巴西,但其实这一船可能也就够比亚迪卖一个月,毕竟比亚迪在巴西市场可是新能源销量冠军,除了巴西,还有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甚至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两个地方还是全品牌第一
腾势N9安全大满贯!除了安全性能外,乘坐空间究竟怎么样?一探究竟~
4月30日,通用股份(601500.SH)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进智能化、国际化、绿色化产业升级,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经营业绩稳健向好,实现营业收入69.58亿元,同比增加37.39%,实现归母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增长72.81%,均实现了......
里宏汽车科技,一家专注于保时捷汽车改装升级配件的工贸一体化企业,近年来因其高质量的卡宴包围改装升级套件而备受瞩目。
4月27日,东风日产天演架构下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东风日产N7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1.99万-14.99万,提供Max、Pro、Air三个版本,共5个级别。产品上市即热销,累计订单超10000台。
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比亚迪第四艘滚装船“BYD SHENZHEN”启航,助力全球绿色出行新篇章
比亚迪2025首季全球新能源多市场夺冠
4月23日,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社长毛笼胜弘亲自揭开了全新纯电SUV车型MAZDA EZ-60的面纱。这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到访中国,早在三周前的4月2日,他就曾前往南京,见证了长安马自达首款全球化车型MAZDA 6e的下线。
2025车企一季报丨比亚迪营收登顶,赛力斯躺赚,广汽首亏?
今年上海国际车展最大的看点是什么?当然是关注合资企业的觉醒和反攻! 在新能源浪潮的飞速发展中,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77万辆,占比47%;今年预测销量将达到1614万台,渗透率将达到56%。 从前车马慢,如今造车快。在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下,多家车企跨界造车,各类......
比亚迪5分钟闪充400公里续航,实测表现大大超出预期,兆瓦闪充正式开启油电同速新时代。
2025年被称为“全民智驾元年”,比亚迪、小鹏、零跑等车企纷纷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更低端的市场,主打一个“智驾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