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2021年开始,如果用传统思维去看眼前的汽车市场,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到颠覆二字。
2021年的元旦,特斯拉Model Y忽然公布价格上市,然后一瞬间特斯拉全国的展厅人满为患,大家排队交钱订车,即便是等个半年才能提车,也不在乎。再看眼前的2022年,现象级产品层出不穷,屡屡颠覆传统认知,也诠释着市场真正向新能源车转向的现实。就在眼前,你我能看到的颠覆,如下:
售价33.5万起的腾势D9,预售后1天多的时间,订单破万;
售价45.98万的理想L9,上市几个小时,在当晚订单破万;
售价31.98万起的AITO问界M7,发布2小时,订单破万;
而如今,这种速度被进一步刷新,长安深蓝SL03,上市33分钟后,订单破万。这意味着,5年磨一剑,长安汽车电动电气化转型的利刃终于出鞘。
只用了半小时左右,就完成了订单破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分析长安深蓝SL03这款车的产品力,能初步找到相关答案。同价位里,续航、性能、配置普及程度、智能化这几个角度上,对比在售车型,优势比较明显。
动力部分,一次性把市面上能见到的技术路线全部提供,增程版售价16.89万元,纯电动版本目前只有2款车,18.39-21.59万元,氢电版这种代表未来的车型,则标记了一个69.99万元的价格。
从售价看,增程式混动的轿车市场,长安深蓝SL03没有对手,因为其他车企的产品还未上市;
纯电动中型车,售价最低的是小鹏P7的入门版,价格23.99万元,NEDC续航只有480公里。
小结一下,长安深蓝SL03在增程动力领域目前没对手,是市场先行者。而纯电动车型领域,长安深蓝SL03直接击穿了价格门槛,并且还交出了一份刷新行业标准的成绩,比如单电机版本破百加速表现5.9秒,比Model 3后驱单电机6.1秒、小鹏P7的后驱单电机6.7秒都更快。而不到22万元的价格,能买到续航超过700公里的纯电动中型轿车,也是当前摆在消费者面前的“独一份”之选。
再者,是智能层面的表现。在22万元之内,长安深蓝SL03近乎在智能化层面,是无短板的水桶级。双幅式多功能方向盘、10.2英寸全液晶仪表盘、14.6英寸悬浮式多媒体中控屏、手势控制、面部识别、8155芯片、NFC数字钥匙、远程交互、20秒连续语音对话,这些都是全系标配,并且在纯电动版本上,长安深蓝SL03还给到了当年新款奔驰S级的产品亮点AR-HUD,还能执行AR穿越导航功能。简言之,能在这个价位区间见到这些一次性配齐,让人惊喜。
智能驾驶上,最高阶的表现是4D成像毫米波雷达、4颗高密度点云毫米波雷达、12颗新一代编码超声波雷达、1颗8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4颗200万像素全景摄像头、5颗200万像素周视摄像头以及6颗微碰传感器。
这套装备背后,长安深蓝SL03能在满足国家相关法规前提下,实现远程无人泊车、驶出、控制的APA7.0功能,同时,智能辅助驾驶方面,NID3.0则进一步能实现智能变道辅助、智能上下匝道辅助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新势力有啥它有啥,同时因为技术储备更多年,预计表现也会更好。
另外2个智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方面,OTA升级和整车安全,长安深蓝SL03也给出了自己的相应高阶表现,电池安全层面,基于EPA1平台研发了iBC数字电池管家系统,实时远程对安全、车辆进行计算服务。
也就是说,产品价值上,长安深蓝SL03给到用户的价值是,同价位里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所以快速收获订单破万,从产品力角度看,是水到渠成。而且在上市前,长安深蓝就已说出百大价值、千项专利、百炼千锤的口号,显然在企业内部充满了信心。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下的长安深蓝品牌,那“厚积薄发”四个字会十分贴切。5年前,长安汽车在应对汽车时代变革式发展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针对新能源技术创新、智能化技术创新投入巨资。
就在2022年,长安深蓝CEO邓承浩曾说:“长安深蓝SL03的研发历时5年,团队将青春和热血都镌刻在了长安深蓝这个招牌上。”
很显然,对于在燃油车时代掌握话语权的长安汽车来说,来到智能+新能源时代,它想让优势延续下去。而这个优势,就是凭借其强大的生产研发能力,去提供先进+成熟技术,并匹配消费者需求的一轮又一轮新产品。
行业角度看,当下的长安深蓝品牌,通过第一款车型的上市,展示了其先进技术+成熟应用的价值能力。
这几年,很多造车新势力陆续登场,为了打破市场壁垒,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零部件、车身材料细节上做了不少文章。就比如三缸增程器用在了30多万的SUV上,以及特斯拉暗中减配芯片,或者是用上了价格成本更低的动力电池。
消费者没法察觉零部件到底好不好,所以只能关注价格相比传统燃油车低不低。新势力的这种操作,在长安深蓝身上,并没有出现,它考虑的是汇聚自己的全球研发能力、零部件能力,完成正向的成本下探,实现向传统燃油车上的那种“物美价廉”。
反应到市场角度,这种正向策略,会不断彰显长安汽车全新数字纯电品牌的独特价值。
上面的产品部分,我们能看到其这种理念结出的硕果,即提供给消费者“优于同级体验”的价值。而进一步深挖下去,则是这个汽车品牌的能力价值。
仅从长安深蓝SL03新车上,你我能看到至少1项全球首创技术,至少3项全球顶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如,高频脉冲加热技术,为全球首创。车主可以在家通过手机APP一键启动,实现超低温度下的极速加热,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5分钟可以加热20度。这就直接解决了原本新能源汽车冬季出行,因电池温度不够,起步弱、动力响应迟钝、加速困难的问题。
新一代超集电驱,则可以实现整车重量降低10%、功率密度提升37%、效率提升5%的能力,大面上看,是单车10年30万公里碳排放可再降低约2吨,具体的用户痛点上,是更省电、更好操控、使用更稳定。
“长安智慧芯”则是国内首发的智能整车域控制器,集成了超过1500个核心器件,同步通信速率优秀,为用户远程操作车辆、升级的底层基础。
而EPA1平台,则是当前市场里,为数不多能支持全电动技术(纯电、增程、氢电)的平台。
有了上述的这些技术突破,长安深蓝的品牌价值就变成了,它能持续的在不同车型上提供创新研发+成熟技术的能力。所以,当产品序列进一步完善时,其产品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后续其他产品的技术护城河建立等也都是水到渠成。
更关键的是,长安深蓝有能力通过不断迭代精进,去始终提供先进+靠谱+物美价优的价值。
酝酿5年之后,首款作品让人刮目相看。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曾说,“长安深蓝想为用户带来颠覆过往的全新体验,开辟电动汽车时代新纪元。”目前来看,已经基本初见轮廓。
而接下来,随着深蓝SL03上市后的大规模交付,我们还会陆续见证这家企业在服务等维度将怎样带来价值。譬如,此前已经提及的私人管家式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直通直联、直收车款、价格一致”的新零售模式等。
而随着长安深蓝的产品、技术、创新思维、服务等全维度价值的打通,下一次,大概率还能让人刮目相看。
连续三年,我身边这款奇瑞的瑞虎7 plus可以说是全球海外出口a级车中的销量的妥妥的销冠,那可以看得出来,海外的老外们对于这款车型的认可程度。
长安UNI-V
深蓝S05推620km长续航版卖12.99万元起,贵吗?
租电池方案最低17.98万起,乐道L90正式上市
2025年8月1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7月销售成绩;7月销售新车68034辆,同比增长3%,继上半年同比增长16%之后,再次将正增长时间记录拉长,说明其“合资新力量”的成色更足了。
7月30日,在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深蓝汽车公布品牌全新布局,在新央企的赋能下强势起航。作为中国长安汽车“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计划”“海纳百川计划”的先行探索者,深蓝汽车把握国家新一轮发展机遇,成为新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支柱、科技突破的力量及全球出海的引擎,扛起央企......
在汽车工业的百年长卷中,豪华车的定义权长期紧握在欧洲老牌贵族手中。然而,当一台车长5.4米、轴距3.25米、标价130万的庞然大物以“鼎”为名横空出世时,行业的游戏规则正悄然改写——仰望U8L鼎世版的预售,如同在豪华SUV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作为曾参与底盘调校的产品工程......
六连涨!连续五个月破万!岚图汽车7月交付12135辆 与华为强强联合成就最佳搭档
10万以内买代步车,耐用、省心、省钱,燃油党看这2款就好!
包括零跑、小鹏等在内的部分车企,在销量公布方面还是那么的积极,刚进入8月份,就迫不及待的晒出了上个月的成绩单,虽然说各家车企的单月销量方面有高有低,但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看似竞争激烈的车市,其实也蕴含着很大的商机,只要产品对路销量自然会有。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央企新势力乘风启航
新款东风奕派eπ008上市,风神L8正式亮相
中大型SUV首选,全新揽境空间、动力双优,价格更给力
高歌猛进!同比大涨102%!岚图7月交付“双爆款”产品矩阵成型!
燃油车智能化里程碑之作,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上汽奥迪 A5L 正式上市!
7月销量68034辆,同比增长3%,“合资新力量”成色更足
2025年8月1日,红旗品牌发布最新销量成绩:7月份,红旗品牌单月销量突破3.73万辆,同比增长21.1%,与此同时,红旗品牌也正式成为首个达成200万用户积累的中国豪华汽车品牌。
炎炎酷暑,正值夏日出行高峰,五菱开启夏日宠粉季!五菱缤果家族凭借高颜值、大空间等亮点至今已收获超55万用户青睐,成为A0级纯电车市场的新标杆。为回馈消费者信赖,即日起2025款五菱缤果置换补贴价低至5.18万元起,还可叠加享受国补/地补至高20000元,开启缤纷代步新生活!
不惧续航焦虑!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上市,12.99万元起
“某品牌将车推下百米悬崖,电池无爆燃、车门可开启——这场震撼测试背后,是汽车安全陷入的残酷悖论:实验室标准追不上真实事故的复杂,但车企自创的‘极限挑战’又缺乏统一标尺。 当‘热成型钢用量超行业均值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