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随着全新一代奇骏销量的彻底崩盘,对于东风日产在国内的整体销量影响很大。
不过好在,凭借着轩逸这款畅销车型,日产的整体销量仍然不低,仍然算得上是国内主流合资车企。
不过,从11月的销量情况来看,轩逸的表现似乎也不容乐观。
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轩逸11月销量为22167辆,相比去年同期降幅高达47.9%。在轿车销量榜中,降至第5名。
排在前4名的四款车型中,有三款都是比亚迪旗下的轿车。
这就说明,随着人们对于新能源车的认可度不断增加,即便是像轩逸这样在传统燃油车中的销量冠军,如今似乎也不怎么香了。
确实,相比比亚迪秦这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轩逸除了有着“合资车”的光辉以外,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配置动力可以说毫无任何优势而言。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轩逸是否能够重回销量冠军宝座,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从今年1~11月国内轿车销量情况来看,轩逸目前仍是销量冠军,销量近39万辆。
对于东风日产来说,一旦轩逸出现意外,无疑就是“灭顶之灾”。
要知道,东风日产的总销量中,轩逸一款车的销量占比基本上在50%左右。
当下,东风日产除了要确保轩逸“家轿之王”的地位,引起外援同样也至关重要。
近日有消息称,已经停产多年的日产阳光全新车型将要上市。
提起日产阳光这款车,可以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1966年推出以来,全球累计销量超1600万辆。
在国内市场,2016年阳光正式停产。
从目前网上透露的信息来看,即将上市的全新日产阳光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东风日产家族化的风格。熏黑的前中网,让新车看上去颇具运动气质,配备有16英寸轮毂。
内饰的风格同样也是焕然一新,在中高配车型上,配备有8英寸的中控屏,质感明显也要好于上一代车型。
海外市场,新车搭载的是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5速手动和CVT变速箱。最大功率124马力,最大扭矩154牛米。
只是不知道新车引入国内市场后,在配置和动力上是否会缩水。
在车快评看来,就目前国内轿车市场的形势而言,东风日产引进全新阳光来“救市”,对于东风日产整体销量的提升,很有可能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毕竟,属于燃油车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这是一台从键盘值上来说没短板的运动型轿跑车,领克10 EM-P,双叉臂悬架,5秒破百,标配4驱。
身为新能源“大魔王”的比亚迪公布了6月销量数据——单月销售38.26万辆,同比增长11.9%。
在智能汽车的时代浪潮中,宝马集团再次引领行业风向,以全新理念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乐趣。近日,宝马正式推出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协同的整体性方案,凭借其独创的BMW驾控超级大脑和一系列划时代技术,宝马新世代车型不仅重塑了智能驾驶的标杆,更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纪元。
华为一直说自己不造车,但是中国汽车产业中却处处有华为的影子。不止有像是岚图、阿维塔这样采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独立品牌,华为更是打造了一个包含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的“鸿蒙智行”生态联盟,从设计到销售全都由华为一手包办,和华为自己造车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宝马新世代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乐趣 首推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协同整体性方案
重磅官宣!比亚迪与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达成战略合作
打牢地基再发力,东风本田的转折之战,要比别人来的更快更好?
长城汽车推出一项能拉满路人缘的新方案:“35+计划”即将开启
艾迈斯欧司朗今日宣布,其SYNIOS™产品系列凭借全面且创新的产品组合——SYNIOS™ P1515/P2222/P2720系列LED产品,在汽车照明技术领域脱颖而出。
华夏鸿蒙 智启新程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福州华夏汽车城国贸盛大启幕
3分钟,3大注意事项你必须知道。
全场景定制之王:盛达飞电动高尔夫球车重塑国产高端出行
7月5日,奇瑞正式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旗下设立星途、艾虎(艾瑞泽与瑞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由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挂帅统领。原星途国内业务事业部整体纳入该事业群体系,而捷途、iCAR及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因市场定位与合作模式差异,仍保持独立运营。
7月1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
iCAR作为特约合作伙伴,携旗下明星车型iCAR V23惊艳亮相,以硬核实力诠释了“能打”基因。
东风本田本土化智电转型
相比丰田和日产,本田一直以技术先进、追求科技而著称。
《早懂车》获悉,比亚迪日前正式官宣,今年将与足球青训组织“海选未来”继续合作,助力中国足球少年勇敢追梦,一路向前。“海选未来”是前国脚、被誉为“中国太阳”的孙继海创办的,致力于寻找和培养具有潜力的足球少年,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输送人才。此次合作,是比亚迪在足球发展领域持续深耕,专注中......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深刻变革。辅助驾驶“强监管”政策落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发布、监管机构对违规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大。多项举措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汽车行业正加速从“量”的扩张回归到聚焦“质”的发展,市场变革加剧,破局在即。
大家都没想到,BUG会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