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xuser19468529 0浏览 2023-12-08 IP属地: 江苏

今年国庆放假前,理想汽车开了一场秋季战略会议。

一般来说,开企业战略会都是为了指明方向,然后朝着方向慷慨激昂高歌猛进的。

结果谁能想到,经过长达4天严肃紧张的深度探讨,李想做出了在外界来看一个非常“怂”的决定:“避开华为锋芒!”

至少从表象上来看,理想确实在这么做了。

在何小鹏和余承东因为AEB隔空对撕不可开交的时候,以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微博之王”李想只用了短短12个字劝何小鹏:“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呀。”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虽然单从月销量来看,华为系还与理想有一些差距,但李想心里明白,低估华为的实力,后果会很严重。


01. 人见人怕的华为


事实已经无数次论证过,但凡华为选择入局的行业,都会因华为而产生巨变,以至于很多行业都非常害怕华为入场。

比如2000年前后,正值全球互联网高速普及的时期,这时美国思科公司是交换机业务绝对的霸主,一度占据着超过70%的市场份额。

而华为早期恰恰就是靠做交换机起家的,凭借更出色的性能和更低廉的价格,在几年时间里迅速席卷全球市场,份额直逼美国思科。即便思科后来采取各种专利法律诉讼迎击华为,最终还是没能抗住华为的攻势。

美国企业在交换机领域被华为完爆,让美国商务部首次意识到了华为的可怕。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后来,华为进军了手机等3C电子领域,结果我们也都知道,原本由三星、苹果等外资占据的国内手机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被华为为首的国产手机品牌所替代,而华为也一度成为出货量最大的国产手机品牌。

直到……美国对华为开启了一轮又一轮制裁。

尽管华为手机出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经历了4年多的寒冬,但如今华为新上市的mate 60系列重回5G时代,让国人看到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绕开美国封锁的希望。

除了交换机和手机以外,华为在光伏领域也是一样的。

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华为就攻克了德国SMA集团牢牢掌握的光伏逆变器核心技术。7年时间就彻底打破了原有的逆变器市场格局,出货量超越阳光电源成为了行业领头羊。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02. 向车圈发起总攻


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应该能切身感受到,最近车圈热搜的“含华量”真是越来越高了,基本上每天都有华为的影子。

在那么多行业获得胜利之后,多次官宣“不造车”的华为,对汽车行业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攻势。

先是11月中旬,华为在智界S7预售会上宣布,原本的智选车业务正式更名为“鸿蒙智行”,后来的广州车展上,华为也是以“鸿蒙智行”的身份首次亮相的。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紧接着,华为与奇瑞合作首款智选车型智界S7正式上市了。

以往,华为对于车企的赋能,主要集中在车的“上半身”,比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等。

但在智界S7上,华为把塑造车“下半身”的功力也拿了出来——整车800V架构配上华为自家的600KW液冷超充桩,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km;前后365KW华为自研电驱,让整车零百加速仅3.3秒;而华为自研的“途灵”底盘,在搭载CDC+空悬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华为团队亲自的调校。

作为华为全新的智能底盘,途灵智能底盘拥有强大的数字底座,能做到多域协同控制,以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带给用户易操控、更安全、更舒适的驾乘体验。过去评价汽车性能往往有6个指标,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制动及安全、操控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传统底盘一般涉及4个,但是智能化程度和协同性都比较弱,OTA能力更是不用说了,而途灵底盘把这些都解决了。

搭载华为DriveONE 800V碳化硅高压动力平台,电机最高效率可达98%,可实现行业量产最高转速22000rpm,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设计,配合横向稳定杆,配备CDC可变阻尼减振器和空气悬架。

CDC减振器会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来实时监测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可做到每秒1000次路面感知、100次阻尼调节,在经过不同的路况时,悬架软硬可进行智能调节,带来极好的舒适性和支撑性。同时,DATS系统可根据路况和车轮附着力进行动态的扭矩调教,降低颠簸感及冲击感,减少车辆晃动。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可以说,华为除了没有属于自己的整车工厂,且不愿意给车贴那个“菊花标”以外,华为已经完全具备了造一台整车的能力。

但事实证明,华为的野心远比造车本身要大得多。

没过半个月,华为就与长安汽车官宣了深度合作,欲共同建立合资公司。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更关键的事,余承东承认了华为车BU即将独立运营的事情,同时还曝出原本华为车BU的员工加入新合资公司之后,可以获得N+1补偿及4个月的签字费,同时保留华为的股票及分红权。

因此外界也有很多人猜测,长安与华为成立的合资公司,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华为车BU的延伸。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一波下来,资本市场high了,常年低迷的长安汽车股票,终于大涨了一波。

余承东在智界S7上市发布会上就长安与华为合作一事回应道:“奇瑞、江淮等其他智选车合作伙伴也收到了邀请,欢迎一汽等实力车厂参与共建最领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产品。”

紧接着没过几天,12月1日江淮就发了个官方公告,称与华为签署了《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将与华为合作开发汽车产品,同意华为终端或第三方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提供销售服务。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具体分工来说,江淮负责打造产线和产品定义大方向,华为将为产品提供将为新车提供营销、销售、用户和生态运营等方面的支持。

这份华为与江淮的深度合作协议,一签就是10年。

据目前已知信息爆料称,江淮与华为合作的品牌,或命名为傲界。

首款车型将会是一款内部代号为X6的超豪华车型,售价或将定位百万级,预计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上市。

如果项目真的顺利落地的话,有史以来卖的最贵的江淮将会诞生。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不得不说,江淮有了华为背书之后是真的无愧一个“傲”字啊,以至于很多网友都在说:“江淮都敢要价百万,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蔚来这边也有了大动作,先是登录工信部获得了独立造车资质,后是江淮发布公告称,蔚来已受让江淮部分资产,总共花费高达31.6亿元!

可以简单理解为,蔚来以后要与江淮分道扬镳,走自产自销路线了,花大价钱跟江淮手里把工厂买了下来才获得了独立生产资质。(这里先挖个坑,关于蔚来为什么要自产自销,后续公社会专门出一篇分析)

从江淮的视角来看,确实有种“蔚下华上”的感觉。

不仅仅是江淮,华为和北汽的合作也有了新进展,原本华为与北汽签署的是HI模式,即购买智驾和智能座舱打包方案,直接镶在自家车上用。

明年,华为和北汽的合作也将升级为智选车模式。其首款车型内部代号为X4,售价预计在30-40万元。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奇瑞、长安、江淮、北汽等传统车企,短期内先后宣布与华为进一步深化合作,似乎整个汽车行业都开始围绕着华为转了,大有组成一支“鸿蒙军团”的气势。


03. 从质疑到化腐朽为神奇


遥想三年前,华为在5G芯片受到美国制裁,手机业务受到严重影响的时候,华为也曾向整个汽车行业发出过寻求合作伙伴的呼唤。

但当时,绝大多数玩家对于华为都是不信任的,即使已经签署合作的,积极性也很差。

原本与广汽埃安合作的AH8车型项目,2年时间过去了,总共砸了7.8亿进去,最终还是未能顺利推进而不了了之。

而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曾公开吐槽:“华为是比较大牌的供应商,虽然零部件质量不错,但价格不受控,与华为合作基本没有议价能力。”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另一边,和北汽签署的HI模式,走的也是异常艰难。

早在2019年4月份就亮相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拖了整整3年才正式上市。

结果,上市之后其高达39.79-42.99万的价格一出,直接劝退了不少看好这辆车的用户。

而北汽极狐的一位高层,当时也在内部会议上表达了对华为的不满:“我们跟华为合作了这么多年,华为得到了很大的声量,我们得到了什么?”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而上汽在收到华为的橄榄枝之后,更是毅然决然的拒绝了。

至于拒绝华为的原因,引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一句名言足以概括:“上汽不愿沦为躯壳,要将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就是著名的汽车“灵魂论”。

车圈唯一一个愿意接受华为灵魂的,就数赛力斯了。

赛力斯选择交出灵魂也是迫不得已,毕竟自己在市场上基本没什么声量,快被市场淘汰了,与其任性走下去死路一条,还不闭上眼睛背靠华为“死马当活马医”。

赛力斯紧紧抱住了华为大腿,成就了问界,而华为也确实把赛力斯当“亲儿子”来认了。

不仅在产品塑造方面华为直接深度渗透,连发布会华为都帮着开,开完发布会还把车直接放在店里卖,敢问有哪个零部件厂能像华为一样做到全流程保姆级服务?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据说关于问界的大部分广告投放和宣传口径,都是由华为亲自主导的。

一波下来,原本濒死的赛力斯确实被华为“奶”回来了,在问界M5、M7两款车型上市之后,问界销量一度破万,确实让赛力斯硬气了一波。

不过后来,由于市面上其他友商都开始推出新平台、新技术,而问界在更新产品方面相对滞后,这也导致了问界销量逐渐下滑到4000辆左右,情况不容乐观。

恰好,当时正逢《华为不造车决议》还差1个多月就到期失效松绑,华为“不造车”的初心开始动摇。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华为当时与车相关的海报、物料等等,都贴上了“HUAWEI”和菊花标。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有一些地方的问界门店,更是大肆亮出了“华为汽车”这四个字,生怕别人不知道这车是华为的。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就在外界舆论愈发认为华为即将亲自造车的时候,结果谁也没想到,任正非动手了!

直接给华为《不造车决议》续了5年,还把余承东为首的 “造车派”痛批了一顿。

第二天,原本与车相关带着菊花标字样的宣传物料,瞬间消失不见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得不感叹,任正非的这盆冷水,泼得真是恰到好处。

绞杀了华为的造车梦相当于对外表明态度,让车企有理由相信华为不会突然背叛,而华为也能踏下心来,一心一意为车企做好该有的服务。

至此之后,华为才真正在“不造车”的路上走上了正轨。

后来,今年9月份问界新M7中期改款,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反馈。

10月份,问界销量重回一万辆,而刚刚过去的11月份,问界更是凭借新M7的出色发挥,月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8万辆, 一跃成为了当月最大的一批黑马。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我想用“化腐朽为神奇”最为合适的。

或许正是因为赛力斯成功打了个样,才让车企们逐渐对华为转变了态度,进而愿意与华为深度合作了。


04. 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今年中旬,余承东曾放出狂言:“不和华为合作,车企很难活下来! ”

虽然这句话放在现在,依然会让人觉得华为十分狂傲,但如果这句话针对的不是所有车企,而是部分传统车企的话,说的就有一些道理了。

在如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传统车企面对“蔚小理”等2014届新势力带来的强烈冲击,想要凭借自己原本那点家底独善其身,胜算是渺茫的。

换句话说,如今汽车行业的营销模式,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当年燃油车为主导的时代,营销往往要围绕线下展开,也就意味着汽车的销售模式必须要以4S店为核心。

正因如此,燃油车的市场格局已经相对固定,每家品牌的标签特色,基本上都挺明确的。

但如今步入新能源时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线下转线上”,很多用户甚至不需要特意去汽车城就会在网上盲订。

由此,4S店的作用被弱化了,而开在人流量高的商场里的汽车商超店,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几年快速兴起的新兴事物,人们普遍对产品缺乏标签化认知,而汽车商超店恰好能承担起提升群众品牌认知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逛汽车商超店的人与进4S店看车的人,二者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更多的是利用闲暇之余体验产品,购车意愿并不强烈;而后者往往预算充足,且购车目的相对明确。

这时,如何让摆在商超店内的汽车快速提起用户的兴趣,甚至从无到有产生购车意愿,成为了最核心的要素。

现在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强调智能化,车机大屏里集成的东西越来越多,物理按键越来越少,车机的好坏已经成为了一辆智能汽车的“门面”。

一位陌生用户进入到某汽车品牌商超店,坐进车里,相信第一件事大概率是去“把玩”一下车机大屏。

此时,如果车机简洁明快,丝滑流畅好操作,当然会成为加分项。

但如果车机卡顿、逻辑混乱,用户想要找相应的功能,翻了很多级菜单都不一定找到的,用起来甚至不如Carplay+物理按键,那必定会成为减分项。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原本有购车意向的用户在接触了糟糕的车机之后,很可能会让其打消试驾甚至购车的念头,届时底盘和机械素质再牛逼,用户不给体验的机会,就是一纸空谈。

早期的极氪001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直到后来换了8155,吉利收购魅族优化软件之后,这个情况才得以改善。

现在来看,很多传统车企与其花相当大的功夫构建智能化团队,投入大量的金钱与资源,做出的效果还不如手机厂商赋能效果来得好,实属费力不讨好,不如充分汲取手机厂在人机交互方面的丰富经验。

而华为,恰恰就是现阶段的最优解之一。

除此之外,华为在侵入车圈的同时,余承东也给汽车发布会带来了一股手机发布会那味。

从座椅到空间到智能到安全,余承东参与的每一场汽车发布会,都会将产品掰开揉碎了讲,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同时还不忘肆无忌惮的拉踩友商。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或许在车圈内人来看,这种“保姆式”汽车发布会门槛太低、废话太多、不讲武德。

但我问过挺多车圈外的人,他们在看完发布会之后会觉得,整个产品介绍逻辑特别清晰,能Get到很多吸引人的细节,至少比看着提词器念稿的要强太多了。

如何尽量拉低门槛,让一个普通人也能通过一场发布会看懂一辆车,而不是很随性的扔一款车给市场,让用户自己去品,这恰恰也是很多传统车企发布新车容易忽视的问题。

至少现阶段,华为确实能帮助传统车企解决用户互动相对闭塞的问题,也能提升智能化这块传统车企最大的的短板。


05.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将智选车改名为“鸿蒙智行”呢?

余承东回复的原话是:“怕用户看不懂智选车什么意思。”

回复轻描淡写,但实则暗藏杀机。

鸿蒙智行相比智选车,更像一个生态联盟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这段时间里大肆拉帮结派,其目的是为了在车圈构建起属于华为的“鸿蒙汽车帝国”。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不得不说,鸿蒙智行这个名字起的特别讨巧,既能让人直接get到“这就是华为车”,又能绕开汽车产品直接用“华为”二字进行宣传的禁忌,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华为造车”的误会。

虽说华为已经开始乘风破浪,大有要成为“中国版博世”的势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鸿蒙智行,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车企之间的相互竞争。

同集团之下不同品牌或部门都会相互竞争,更何况是不同的车企。

问界、智界、傲界、X界……每个“界”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代工车企,这么多“界”统统要放在华为门店里展示售卖,店面空间真的够放那么多车吗?

如果空间不够的话,少放了谁都不合适,这时华为就必须拓展专门的鸿蒙智行门店渠道,从零开始的话,这会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

不造车的华为,为何成了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而销量方面,都能成为爆款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有的卖得好,有的卖的差,销量差异过大,就可能引发车企与其他界之间的矛盾,甚至升级为与华为的矛盾,控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此外,各“界”之间出新车型的过程中,时间长了之后,如何避免与其他家定位或定价冲突,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总而言之,华为选择不造车的路线,确实是赶上了时代风口,可以让华为在汽车这条赛道上把路走的更宽。

对于与华为牵手的传统车企而言,华为确实成为了他们补强弱项,同时抱团取暖活下去的契机。

但这种“超级汽车联盟”的模式,想要获得最终的胜利,还有相当多的潜在问题需要解决。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xuser19468529 6730粉丝    311作品 关注 重新思考汽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