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高速公路集团运营的“高速声音”官方的一则小米SU7“逃费”公告,把本来热度就不低的小米汽车又推在了浪尖之上。虽然小米官方做出了回应,但网友们的观点大有不同,有网友表示“小米SU7要提前凉”,也有网友反对“这波暗黑系操作能划走不少流量吧”。至于小米SU7能不能凉,应该说产品力方面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新车概况:
设计方面,小米SU7倒是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新车前脸造型和保时捷Tacan的风格有些类似,这种“撞脸”式设计难免让人觉得小米SU7的设计师是从保时捷那挖来的。
车身线条的确够运动,溜背式设计够抢眼,而且还用上了半隐藏式门把手,降风阻+实用的设计思路还是可以肯定的。
车尾也用上了贯穿式尾灯,后包围的反光条位置还增加了两处C套件点缀,形成了排气装饰的效果。
内饰布局方面和当下的流行风格差不多,都是采用了大屏+简约式的风格设计,只不过当下流行趋势中分成了连体屏和独立屏两大派系,小米是选择了后者。另外,小米还在流行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实体按键,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小米在打造SU7时,把一些有争议的内容都给中和掉了,隐藏式门把手和实体按键就是明显的例子。
车机方面,小米SU7搭载的是小米CarIoT生态,匹配骁龙8295座舱芯片,AI算力30TOPS,目前还没法体验车机系统的使用情况。不过在智能生态圈里玩了数年的小米,在智能车机这方面应该不会让人大跌眼镜。
动力方面,之前小米发布会时,雷军就表示过小米在汽车上的投资达到了百亿之多,电驱方面用上了各种“世界级”技术。拿Max版车型来说,该车两台电机的总功率达到了495kW,总扭矩达到了838N·m,百公里加速时间是2.78s,CLTC续航里程是800km。数据确实亮眼,而且这款车还支持800V快充,充电15分钟,续航能提升510km。
另外,小米SU7还配备了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CDC阻尼可变减震器、博世DPB制动控制器、布雷博四活塞固定卡钳等配置,在运动这方面,小米也确实投了不少的成本,也不难雷军说9.9万、19.9万是开玩笑。
市场展望:
但问题来了,现在的运动车市场不像几年前那么火了,大家在买车的时候都非常务实,所以运动车型的销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家可以看看极氪007和智界S7的销量,前者销量还算好一些,2月份卖出了4204台,后者连1000台都不到。而且极氪007还把入门价格压到了20.99万,这才换来了4000+的销量水平。而智界S7入门价格是24.98万,销量明显比极氪007要低很多。
所以,19.9万是玩笑价格的话,说明小米SU7的目标价格要高出一大截,甚至可以判断小米SU7的入门价格比智界S7都高。那么,如果定价超过25万,小米SU7凭借什么优势来和极氪007、智界S7抢市场呢?大家真的愿意为小米SU7的性能和生态买单吗?评论区谈一下你的看法吧。
蒋勤勤携手腾势N9:安全感,源于对每一段旅程的从容掌控
比亚迪6月销量38.25万辆,出口量暴涨228%!
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巴西工厂首辆乘用车下线,15个月建成彰显中国速度,本土化战略深耕拉美新能源市场。
随着各大车企6月销量数据出炉,新势力也迎来了年中大考。
谁在裸泳一目了然!比亚迪巴西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15万辆!
腾势汽车以科技护航EMBA戈友 正式成为戈20首席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智造里程碑,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7月3日,“百万强汉 一路朝前——第100万汉车主交车暨汉L赛道体验日”活动盛大举行,众多媒体与用户齐聚比亚迪合肥赛车场,一同感受汉L的魅力!汉家族上市五年全球交付累计超过100万辆,成为中国品牌20万级首个交付破百万的车型!在中国汽车向上之路中,汉家族已成为一面鲜明旗帜!
奇瑞借中兴汽车复活皮卡,网友:比亚迪也可学学?
挑战极限有什么意义?人民网定调小米汽车
合资新能源6月销量丨上汽通用夺冠,本田得加把劲,宝马有点料
3岁小暖拿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冠军,老母亲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F1狂飙飞车》电影之外 鲜为人知的福特与F1车手传奇
理想汽车
小米YU7虽然火爆,但是价格、车型可能并不能满足所有的用户需求,而且新车的排期又不知要到什么猴年马月。不过近日,工信部公布了最新的申报名单,其中也不乏有实力、有亮点的新选手,至于它们表现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对于纯电车来说,续航固然很重要,但快充也一样,为了追求更快充电,各大车企也是不断升级电压平台,从400V到800V到1000V,目前更是迈入千伏时代。
Model Y与小米YU7正面PK,但智驾辅助还得看智界R7
零跑、鸿蒙智行卖爆了 6月新能源销量排行
乐道最近给L90搞了一个雨天湿滑路面被卡车“前后夹击”的碰撞场景挑战:被测试的乐道L90先是被8吨货⻋以50kph的⻋速追尾,随后被顺势推向前方的静止货车。从画面中可以看到,碰撞结束后这台L90的座舱部分基本保持完整的结构,作为最后一道防护这个表现还是不错的。
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中国智造在拉美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