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年,在华日系车过得并不好,面对国产品牌汽车的强势崛起,其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似乎已成不可逆转的事实。而日系品牌能做的,就是力图保住自己的基本盘。实际上,不管是日产又或者是丰田、本田,抓住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机遇,积极拥抱中国本土汽车产业链和生态,或许还能一搏。
”失落“的日系品牌,真的就不香了吗?
过去三十年,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国内汽车市场基本被包括日系车在内的合资、外资品牌垄断,然而,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一系列国产新势力和国内自主品牌不断杀入日系车的腹地。
数据显示,丰田销量已连续两年下滑且下滑幅度大有增长的态势;本田自2020年在华销量达到162.7万辆高峰后便一路下跌,且2021—2023年连续三年未能止跌。
日产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往年日产汽车在华销量份额通常在其全球市场占比的20%以上,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但近年日产车的体量和份额也在逐步被国产品牌吞。以2023年为例,日产中国销量为79.38万辆,同比下滑24.05%,九年来首次跌破百万辆大关。乘联会数据也显示,今年2月,日系车销量约为15.9万辆,同比下滑35.7%,市场份额为14.4%。
短短几年,市场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难道真的是日系车不香了吗?其实不然,这种变化所对应的另一面恰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现状。
在以往,人们购买汽车多看重发动机、内燃机以及汽车的底盘等质量或者性能,由于国产汽车在技术和工艺方面确实不太给力,导致多数人会把选择的机会给到包括日系车在内的外资品牌。但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关键的是,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国产品牌早已经在技术、性能和造车质量等方面领先了全球许多燃油车主机厂,加之当前人们购车习惯的改变,日系车所占用的市场空间便越来越小,这会直接让这些企业缩小在华生产规模。
《日经中文网》就曾报道称,”两家日本车企已经计划削减在华的生产规模,包括日产开始考虑将中国的产能最多削减50万辆,目前其年产能为160万辆左右,相当于削减30%左右;本田则计划削减20%,降至120万辆左右,目前正在与当地的合资方进行协商。”可见,日系汽车面临的窘境并不假。
以价换量,换不来中国用户的青睐
当自主品牌杀向了日系车腹地,日系车也并非没有危机意识,甚至还拟通过降价来弥补损失,以试图挽救愈发下降的销量。以日产的轩逸为例,作为一款在华具有较大知名度的车型,轩逸曾连续3年问鼎燃油轿车销量王,只是这几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进攻实在太猛,以至于到了去年,其成功被比亚迪秦PLUS以43.4万辆的销量反超,失去了原来该有的冠军宝座。
面对此种状况,轩逸最开始的策略是打算以价格换取销量,并以此为抓手来应对国产品牌的竞争。不过,这样做似乎没有取得绝对的胜利,即使是到了2024年2月,轩逸还是以近2万辆的销量不低比亚迪的某一轿车品牌。当然,除了日产以外,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一些日系车也曾采取过降价等优惠措施来吸引中国顾客的目光,但他们不知道是,今天中国消费者其实更为在乎的是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科技质感,而不再是日系车擅长的好开和省油。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者购买理念的转变。如今的购车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不是特别看重汽车的动力、噪音控制,他们更加追求绚丽、年轻、时代的外观以及豪华舒适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体验。但日系车缺乏这些大家津津乐道的大冰箱大彩电和高端电动技术。
所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日系车逐渐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转而开始走下坡路。而倘若日系品牌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投入,并通过相关产品线的重构和技术实力的提升,又能否在华市场扳回一局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并非易事。
拥抱汽车变革趋势,日系车能有未来吗
汽车的电动化路线和智能化路线是否正确,其实关于这一点,在业内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只是世界给中国汽车工业留的陷阱。毕竟,包括奔驰、宝马等在电动化方面的转型一开始也没那么积极。但如今看来并非如此。兴许,日系品牌正是因为在早期没有充分预估到汽车产业的变革会最先发生在中国市场,故此失去了一开始的先机。
一方面,国产自主新能源品牌早已经在市场上渗透得够深,这如同早期外资汽车在中国市场上根基稳固的状态一样。后入者要想打破这种行业竞争格局几乎很难。以日本的Ariya为例,作为一款日产纯电动汽车,其虽多次推出重磅优惠和购买补贴措施,但还是难以改变其销量颓势;而本田的 e:NS1纯电动汽车也与国产新势力动辄年交付数十万的体量相差甚远。
另外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需要巨大的技术加持,从芯片到座舱到三电再到大家最为看重的智能驾驶,这些都不是日系车的强项。相比之下,国产汽车品牌在这些领域的突破几乎每年都在变,如此大的技术鸿沟也不得不成为日系品牌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当然,万事没有绝对,毕竟目前国内购买燃油车的人还是占据大部分,新能源汽车虽然发展速度快,但在规模体量上还不如燃油车。这实际上就给日产和本田等企业留足了喘气的机会。相关消息显示,日产和本田近期就纯电动汽车和相关技术研发展开了合作,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从原先的竞争关系逐步转为相濡以沫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以共同应对在华的不利局面。
如果日系车还想在华市场保持领先优势,或者要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汽车消费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审视自己的问题,至少审视在华的问题。因为中国消费者今天和未来所需要的汽车确实不再是原有的样子,人们更加在乎产品本身的体验和所提供的驾驶舒适感,若日系品牌不能像大众、宝马等德资企业那样主动与中国车企展开合作,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艰难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将是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
写在最后:
日系品牌在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市场基础,我们贸然不能断定日系汽车就会在中国市场上消亡,但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趋势是明显的,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多元化、智能化需求亦是确定的。到了2024年,如果日系汽车品牌还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来适应中国市场,那么后期谁都将难以预料其命运。
启辰VX6,网约车司机的绝佳搭档。
东升西落?奔驰在华迎来关店潮,门店转型鸿蒙智行!
真正的大空间,是连 “巨人” 都能放肆舒展的自由。
年轻精致之选——领克06Relive,限时售价10.76万元起
作为广汽集团高端品牌的广汽昊铂率先响应,8月5日面向广州地区开启首批V2G桩车主招募活动。
上交所官网显示,苏州丰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倍生物”)沪主板IPO将迎来上会审核。
在竞争白热化的城市SUV领域,起亚汽车强势出击,隆重推出全新2025款狮铂拓界。这款融合雄厚技术积淀、领先智能科技、多元动力组合及高竞争力定价优势的新车,一经亮相便引发市场关注。
上汽智己“恒星”超级增程技术发布后,舆论场不出所料再次掀起争论——“买增程不如买插混”“买增程不如买纯电”的声音此起彼伏。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在全球市场表现亮眼,累计销量达到214.6万辆,其中海外市场贡献超47万辆,同比增长132%,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其全年海外销量总和。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强势崛起。
8月4日晚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丰立智能(301368.SZ)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在复杂市场环境下交出一份彰显发展韧性的成绩单: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2亿元,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实现归母净利润322.44万元,扣非净利润314.89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
今日,小鹏汽车在北京举办「THE NEXT 全新小鹏P7·中国首秀」发布会。
理想MEGA能不能进行增程化改造?
缤果S首次亮相,高质感缤纷座驾尽显鎏光美学
汽车品牌招商政策视频引关注,是搅局还是破局?
最近长安汽车集团成为新央企,至此中国形成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汽车三大央企汽车集团。
技术普惠新纪元:全新MG4以7.38万起售价将半固态电池带入大众市场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亏电油耗降至2.6L,老车主也能免费升级享受
随着万华化学主力产品之一TDI的市场价格持续反弹,公司业绩增长潜力被市场看好。
“冤种老板”又提车了,这次竟然是“迈巴赫”
全系搭载3颗图灵AI芯片,全新小鹏P7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