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比亚迪上市一款重磅车型,那就是海豹07。虽然也是海豹,但比海豹06大了一个级别。车身数据与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重合,而定价更有意思。
海豹07售价跨度为13.98万-19.58万。而与07同时上市的纯电版海豹售价为17.58-23.98万。
纯电版的海豹定价正好与凯美瑞和雅阁的官方指导价高度重合,而海豹07DMi插混版的定价又正好与这两款车的终端优惠价重合。可见比亚迪营销部门在定价策略上非常“用心”。
客观的说,纯电版的海豹售价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更多的可能就是在“恶心”本田雅阁和丰田凯美瑞。同时凸显出海豹07DMi的性价比。
从车身数据上看,海豹07DMi为4980*1890*1495mm,轴距为2900mm,每项数据都比雅阁凯美瑞大一点点。同时采用1.5L插电混动系统,与雅阁的插混和凯美瑞的油混形成直接对比。
动力方面,虽然1.5L自吸发动机比丰田本田弱,但海豹07入门级车型的电机动力就高达218匹马力,比凯美瑞的113匹马力和雅阁的184匹马力强了不少,所以百公里加速为8.5秒,依旧领先凯美瑞和雅阁。而高配采用的是272匹马力的电机,加速仅为6.9秒。
配置方面,海豹07 全系标配了内置行车记录仪、防侧翻系统、前后雷达+360°全景影像、5颗摄像头。全系标配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遥控泊车、蓝牙+NFC钥匙、电池预加热+对外放电、多层隔音玻璃、感应雨刷、旋转大屏、双驱语音等26个大项功能。
跟入门级的混动凯美瑞和插混雅阁相比,海豹07的入门级已经赶上丰田本田的顶配了。而凯美瑞和雅阁的入门级价格却高达17.98万和22.58万。即便是优惠之后的价格也高于海豹07的丐版价格。
此外,海豹一直作为全球车型在海外出售,无论是设计还是配置,在澳洲等地区都非常受欢迎,只是在国内声音远不如秦系列。
此次海豹07的上市,在外观和内饰以及配置方面又有大幅度的提升,很可能会刺激到雅阁和凯美瑞的准用户群的关注。
最后要说的是“缺点”,相对于雅阁和凯美瑞,比亚迪海豹07Dmi全系搭载的是70L的大油箱,而凯美瑞和雅阁的油箱都不到50L。所以海豹07加满一箱油要比雅阁凯美瑞多花50%的钱,不过续航里程也高达2000KM,就看你怎么算账了。
总的来说,比亚迪海豹一直在走中高端路线,相比比亚迪汉的“直男”,海豹系列更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喜好。对全新一代雅阁和凯美瑞的冲击力更大一些。如果海豹07DMi在传播层面更有针对性一些,恐怕雅阁和凯美瑞的市场份额将受到极大的冲击。
东风纳米06上市23天大定破6000辆
5月SUV销量简析|淘汰赛加速,尾部遭遇生存危机
方程豹豹5问鼎硬派越野销量冠军,钛3跃升A级纯电SUV标杆
陈豪喜提腾势N9,探秘港星新选择的出行理念与科技优势
大众 “ID. Buzz 自动驾驶出租车” 明年上市!领先特斯拉一步!
这成绩,又打了谁的脸? 车圈关于比亚迪的抹黑、造谣,真的是从未停止,但是有什么卵用了?2025年5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军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数据显示,1 - 5月累计比亚迪销量162.9万辆,国内断层领跑;海外出口37.42万辆、同比飙升112% 。 其中5月单月出口8.......
方程豹双线再告捷,豹5钛3强势霸榜销量冠军
3款销量黑马,卖得好不只靠低价!
陈震、韩路,这两位汽车圈头部大V,又阴阳起来了!
家人们,今天挖到一个超有料的“大瓜”!原来华为余承东余总,早在2014年就已经是腾势汽车的首批车主啦!当时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和戴姆勒董事唐仕凯亲自为余总交车,这画面,想想都超有排面!
奥迪按下电动化“暂停键”,传统汽车巨头回到更务实轨道
比亚迪进军韩国租车市场,日租金约合130元!
爆款密码揭秘:广丰+Momenta+华为+小米,AI生态闭环如何重塑汽车行业格局
特朗普马斯克为什么不和?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方程豹又杀疯了,钛3、豹5持续热销!
2025年5月,比亚迪在欧洲五大核心市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交出一份震撼答卷:单月销量达10199辆,以6619辆的绝对优势碾压特斯拉,在国际舞台谱写新篇章。在德国这个被誉为欧洲汽车桥头堡的战场,比亚迪销量同比暴涨824%;英国市场更是狂增408%,单月突破300......
6月11日晚间,青岛银行发布董事会决议,称青岛国信集团(下称“青岛国信”)拟通过子公司增持青岛银行,增持后持股比例预计不超过19.99%。
鸿蒙智行全国第二家“界”字辈全系超级体验中心落户重庆江北开业!
又是一年毕业季,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首次同框,开启了一场以“AI时代的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对话交流。
2025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迎来突破性增长。5月海外销量达88640辆,同比增长133.6%。在欧洲 16 国的总销量也再次超越特斯拉,尤其在英、法、德、意、 西五大欧洲核心市场,比亚迪总销量为10199辆,以6619辆的领先优势,大幅抛离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