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汽车商业评论 2565浏览 2024-12-05 IP属地: 北京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撰文 / 涂彦平

设计 / 琚 佳

1978年8月3日,一份由一机部、上海市政府联合草拟的《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被送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办公桌上。

当年,中国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希冀迎接八方来客来华投资,引进轿车装配线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彼时,轿车还没有进入中国私人家庭,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私人轿车普及的最低门槛。因此,面对中国建汽车装配线的邀请,应者寥寥。

当时大众汽车是极少数对中国发出肯定信号的生产商之一。在推动大众与中国合资合作的事情上,卡尔·哈恩博士是一个关键人物。1982年,刚刚出任大众汽车集团第七任董事长的哈恩,面临两个需要尽快批示的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大众与上海的合作。

最初,与上海的合作项目在大众汽车内部并不受欢迎。哈恩后来回忆道,“在董事会上,关于中国市场的议题遭遇了几乎一口同声的反对,让我也多次反思这个决定是不是正确。长达半年多的争论让大众内部对于中国市场意见极其分裂,绝大多数管理层都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反对之音。”

此后,中德双方进行了多次会谈。多方推动下,大众汽车集团最终与中国建立起深厚的合作伙伴关系。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合营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1984年10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上海汽拖公司、中国银行上海信托咨询公司法人代表饶斌、蒋涛、周梦熊同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法人代表哈恩和施密特在合营合同上签了字,宣布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德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为25年。中德汽车产业波澜壮阔的合资合作历程由此拉开序幕。

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上汽大众一路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发展,也身在其中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

2024年11月26日,中德双方在上海签署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2024年11月26日,在上汽大众40周年之际,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在过去40年合资合作深厚情谊的基础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上汽和大众再次把手握在一起,共同开启了合资2.0时代。

国民车见证国人美好生活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当时这句经典广告语火遍神州。作为合资老三样之一的桑塔纳,在中国私家车进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驶下流水线。▼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为什么第一辆轿车选了桑塔纳?

据说,当时中方在挑选合资轿车的方案时,同时对比了同级别的奥迪80等多款车型,综合判断下,无论是外形设计、空间大小,还是技术实力、车身结构的安全性等,桑塔纳都是最优之选。

后来桑塔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也直接印证了中方的独到眼光。桑塔纳历经多年不衰,成为车坛常青树。到了1992年1月,桑塔纳累计产量就达到10万辆。到了1998年2月,桑塔纳产量达到100万辆,在当年的媒体评选中,获评“我喜爱的国产轿车”。

1992年1月28日,庆祝上海桑塔纳轿车累计生产10万辆。▼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从引入第一辆轿车桑塔纳,到帕萨特、Polo、朗逸、途观家族,再到新能源时代的ID.家族,上汽大众为中国市场贡献了不少经典的国民车。

可以说,大众汽车就是中国消费者最大众化的购车选择。

初中同学的爸爸一辆桑塔纳开了20年,木质方向盘至今仍很有质感。老家姑父去年买了台二手车,一辆银色的大众Polo。在南方生活的表哥第一辆车是朗逸,至今仍在服役。今年身边一位朋友要买电动车,看了一圈最后选了大众ID.3。

上汽大众几代国民车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宝贵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遵循“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上汽大众致力于本土化开发,洞察中国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和偏好,推出的产品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中国汽车市场独有的需求。

帕萨特的加长,就是上汽大众捕捉到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大尺寸的喜爱,所以引进帕萨特后就将轴距加长了10厘米。

2002年推出的Polo则锁定个人和家庭用车场景,深受年轻人喜爱,它还是国产车中第一辆国际同步车型。

2008年推出的国民家轿朗逸则是上汽大众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自主设计和开发的量产车,也是德国大众全球产品战略中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而精心打造的一款全新产品,上市之后长期稳居A级家轿市场头把交椅。

在国内SUV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前夜,2010年,上汽大众推出了经典SUV途观。

在中国汽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型之时,上汽大众又顺势而为推出基于全新MEB平台打造的ID系列产品。

上汽大众40年累计产销2800万辆,能够打造出多款深受国民喜爱的车型,绝非偶然。它对细分市场的精准识别与掌控,正是基于它对中国用户的深度理解之上,所以每走一步,都能恰好踩在消费者需求的点上。

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基

如果要总结上汽大众40年合资最大的成果,莫过于它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石,推动了中国汽车现代化产业链的快速成长。

当时,上汽大众专门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对零部件生产进行培训、指导,并严格遵守德方的“六道关口”——即入门关、首件样品关、工装样品关、质量保证体系关、批量供货关和正式供货关。

有了德方标准保驾护航,上汽大众后续的生产始终以打造最为结实耐造的产品为第一原则。

上汽大众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型。1995年11月-1997年12月,上汽大众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单位。

可以说,上汽大众早早就接轨全球,建立起了中国乘用车的质量标准。

除了产品标准接轨德国,上汽大众还建立起一套与德国大众一脉相承的管理体系,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

上汽大众有汽车界的“黄埔军校”之称,目前为止,许多国有民营车企的领导层中,几乎都有上汽大众的血液。所以,它对国内汽车人才的培养也功不可没。

上汽大众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贡献还包括和零部件企业共同成长,培育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土壤。

当时基于桑塔纳国产化,上汽大众为中国零部件企业了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反哺。

1988年7月1日,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1988年设立的“国产化基金”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抽出2.8万元利润,组建了累计金额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

大批零部件企业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脱胎换骨,逐渐具备了有接轨国际标准的生产制造、开发乃至后来的设计与创新能力,除了服务上汽大众,也开始服务起其他整车制造商。

上汽大众中德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它们也成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当时的情况是,零部件质量只要被上汽大众认可,其他厂家就直接采购,“上汽大众认可”就等同于“免检”。这直接加快了后来汽车企业的国产化进程与国际化进程。

作为合资模式的先行者,上汽大众积累了宝贵的合资经验。早在1990年代初,上汽大众就以本土化为基础,设计、研发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全新车型,在实现国产化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自研水平。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几轮转变,很多品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上汽大众穿过风雨仍然坚韧如初,是合资企业中不折不扣的常青树。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完整观察中国现代汽车产业40年发展的最佳样本。

走出合资第二曲线

2024年,上汽大众迎来40周年的里程碑时刻。而眼下汽车行业的生态环境与40年前相比已经迥然不同,内卷看不到尽头,合资已落在下风。

当此之时,上汽大众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在产品端、营销端、战略端多维度动作频频,走出了合资第二曲线。

在产品投放上,上汽大众在油、电、混三个赛道都有所布局,在新能源赛道和传统能源赛道全力以赴研发新产品。在战略上,上汽大众继续贯彻“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九字方针。

燃油时代正在向新能源时代加速转型,上汽大众仍然是很多人心中合资的先锋。上汽大众坚持“油电同进”“油电同智”双策略,在坚固基盘的同时,丰富产品矩阵,满足更多用户差异化需求。

2024年6月27日,上海,上汽大众新能源技术合作签约。▼

40年,中国汽车的合资样本是怎么炼成的

今年6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在上海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

内容包括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的框架合作协议及系列相关协议,以及两款纯电车型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德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开启合资合作全新篇章。

5个月后的11月26日,中德双方又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贝瑞德表示:“基于新的合作协议,我们将为上汽大众在新兴技术领域注入更多研发资源,从而更为深入地融入中国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本地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将能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客户打造专属产品,从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占据领先地位。”

王晓秋也表达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方兴未艾,智能化席卷而来的发展趋势,中外双方更应携手共进、技术共创,加快凝聚创新力量,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唱衰合资之声四起之际,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合资下半场,不再是单向的技术引进,而是双向奔赴、美美与共。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发挥合资双方的优势,将中方在中国市场培养起来的技术能力与德方的体系优势结合起来,打造适合当下时代的汽车生态圈,基于中国用户用车场景,提供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期待这家中德合资车企,在新汽车时代继续书写合资新篇章,就像1985年10月28日哈恩博士视察公司时种植的那棵塔松一样,永远长青。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商业评论 7111粉丝    5944作品 关注 推动新汽车向前进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开老表改车 关注
开老表,日常汽车改装工作分享:通风座椅、氛围灯、汽车音响等。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