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电动湃 3488浏览 2024-12-24 IP属地: 未知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底盘,或许是中国品牌需要攻破传统车企的最后技术领地。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底盘,应该是什么样子?

是智能化?还是电动化?抑或是其他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系统性问题,尤其是在AI技术与智能电动汽车交汇的当下。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传统印象中的汽车底盘,是一个自买车之后不会再有更新的配置,或许3万公里换一个刹车盘、刹车片,或者5-8万公里更新一下悬架衬套、轮胎等,已经是底盘最大的“更新”。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随着电子化的普及,底盘开启“半智能”时代,尤其是“单机”智能时代——以BBA的智能空悬为代表,融合摄像头等主动感知系统扫描识别路况,主动调整悬架舒适度,带来车身平稳感受,提升动态感知质量。但是,这样的高端技术也只在旗舰车型上搭载。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随着整车算力、传感器的叠加,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近些年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双智”策略。底盘如何搭上智能化、AI化的快车,并且通过智能化实现底盘功能平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跨域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技术趋势,也是底盘智能化、AI化的重要通路。简单来讲,跨域融合就是让成熟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赋能整车底盘。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2024年以来,行业出现了两种智能底盘的实践方式。

一是通过智能驾驶的感知硬件,在原有的摄像头的基础上,通过激光雷达收集更多的路面信息。

比如比亚迪云辇系统能借助车身感知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实时感知路面颠簸,在多融合智能控制系统的协调下,让悬架自适应调节,实现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底盘域部分跨域智能。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再比如华为途灵平台,其路面预瞄RSS系统与华为ADS智驾感知系统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进行深度融合,可提前150米识别路面颠簸,提前调节减振器阻尼,应对各种路面状况。

华为途灵平台本身具备AI算法,其智能车辆状态感知、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以及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能配合进行车身协同控制,但与比亚迪云辇系统相同的是,途灵平台只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底盘域实现了部分跨域智能,依旧是单机智能范畴。

这样的解决方案好处是成熟可用,劣势则是受天气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

二是借助智能驾驶的“记忆模式”,单车可以收集路面信息上传到云端,形成所有车型都可以使用的云端图层,当每台车经过这个路线的时候,就能自动提前调整相应的悬架高度和硬度。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比如,特斯拉在2024年9月于美国公开了一项名为“车辆悬架控制系统”的专利,该项专利基于悬架传感器获取的路面信息上传至云端,以GPS位置信息构建路面粗糙度图层,并下放给装备智能空气悬架系统(空簧+CDC悬架)的Model S和X车型。

对此,国内新势力则更为主动。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蔚来就推出了4D全域舒适领航功能,打通了智能底盘域、智能座舱域与智能驾驶域。以行业首创的众包地图应用,结合云端路面信息数据和用户数据,实现AI智能学习进化,能够前馈主动调节悬架,应对包括连续坑洼、大小起伏、桥接抛跳等颠簸路况,带来车辆4D(车辆XYZ横、竖、纵三轴以及时间)维度的舒适体验,进阶成为AI智能底盘。

与蔚来相似的是,小鹏也推出AI底盘,其利用了车辆传感器与云端AI技术,当判断车辆经过颠簸点,便立即上传相关信息至云端,云端形成全新的颠簸图层,使得车辆能够更早发现前方的颠簸和坑洼路段,实现运动模式冲击力下降15%,俯仰控制上升20%等。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总的来看,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硬件的提升,整车体验也在持续进阶,深入到更为精细的底盘领域,两种路线也将殊途同归:智能驾驶的感知和算力,可以充分赋能底盘的感知和执行,并且借助云端AI模型,实现更为主动、更为个性化的乘坐体验。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上文中的智能底盘是L3阶段前,智能驾驶赋能底盘的典型路径,但是面向L4阶段,智能驾驶如何与底盘实现更为贴切的耦合呢?

线控底盘,或许是自动驾驶时代的基石。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线控底盘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子信号取代传统的机械连接和液压系统,实现对车辆底盘核心系统的控制。其核心在于将驾驶员的操作(如转向、制动、加速等)转换为电子信号,由控制器处理并传递至各执行器,以实现更高精度和响应速度的车辆控制。

事实上,线控技术其实早已应用到航空技术当中,只需将操纵指令信号传给飞控计算机,飞控计算机根据信号运算,指令控制各操纵面(方向舵,升降舵,副翼)按需偏转,从而实现飞行时对飞机的控制,不再需要传统的液压钢索。飞行员更加轻松,飞机也可以减轻自身的重量。

线控底盘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电子信号控制车辆的关键部件,包括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驱动和线控悬架。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当下大部分车辆的油门已经实现了机械解耦,不再通过机械传递部件进行驱动,线控驱动已经非常成熟。此外,空悬、CDC等刚度、阻尼可调的悬架都属于线控悬架,此项技术也已被充分应用。而多数车型车型则使用电子液压制动,也已经催熟了线控制动领域。

目前来看,亟待解决的只有线控转向技术。

2013年,英菲尼迪在Q50L车型上首次搭载线控转向技术,但仍然保留了机械转向结构,且上市不到两年就因线控转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而进行大规模召回,后续车型也取消了该技术。此外,捷太格特曾在丰田bZ4X和雷克萨斯RZ两款车型尝试线控转向系统的上车测试,不过最终都没有实现真正量产交付。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最大的难点在于需要解决安全冗余,因为转向跟驱动、制动等模块不同,需要更为精确、低延迟的控制。

宁德时代智能科技执行总裁胡国亮曾表示,假如我希望能够自动驾驶,这时纵横垂如果分立控制,真正L2到L3这个门槛基本上迈不过去,当然有自动驾驶域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L3以上一定要有冗余,一定要有全冗余,而冗余是有代价的。

2024年11月,蔚来ET9获得中国工信部生产许可,是中国首个获得工信部许可的线控转向量产车型。官方信息显示,蔚来ET9线控转向系统拥有“双重供电、双重通信、双重硬件、双重软件”的全冗余设计。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从全世界范围看,目前搭载真正意义上线控转向系统的量产车型,仅有特斯拉Cybertruck和蔚来ET9两款。

面向高阶智能驾驶来定义整车设计,或许将是未来数年车企下一代平台的发展方向。底盘从一个被动调节的域,已经成为承托整车体验的核心部件。

AI化还是线控化,底盘如何智能化?

补充一点,多家创业公司押注的滑板底盘,也都采用了线控底盘,将传统的汽车开发从“整车一体式”升级为“上下分体式”,高度集成智能电动车的核心能力,包含三电、悬架、制动、转向、智驾及热管理等。

可见,智能电动汽车的底盘发展,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单机智能转为群体智能,并且将深度绑定高阶智能驾驶。AI化、解耦、重构是其中的核心。

2024年,是AI智能底盘的元年,或许是线控底盘发展的元年。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电动湃 6.4万粉丝    2035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