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走到今天,当行业内卷的程度超出所有人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突破,俨然成了各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在产业分化加剧无休止时,多数企业选择了跨界合作或各种外部力量来维系现有的市场运作,但综合来看,限于汽车市场的总容量始终处于一个可预判的水平线上,再多的举动也不过是落在了新旧势力的权力交替中。要想从源头拓宽企业发展的边界,谈何容易。
那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企业间的互搏强度不断在升高,另一边,开辟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业路径,也时不时在行业中涌现。
话说,有人会将2024年称为“低空经济元年”或5G-A商用元年”。而从前不久不少企业在珠海航展上搞出一些新动作,到近日又有不少中国车企入局飞行汽车这一领域,这种种迹象似乎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对于行业创新,中国企业又了新的答案。
的确,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随着低空经济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也都宣布要围绕这一产业打造新的经济生态圈,从飞行器制造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车企而言,提前布局就意味着占有了市场先机。
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照现有的经济增速和产业扩张的节奏,能否借此适时完成原始积累,需要各家自行给出判断。在一个未知的领域,能看见机会只是第一道关卡。要想在低空经济中先声夺人,离不开海量的前期投入。而这更是考验每一家企业“钱包”深度的关键之处。
有前景,就有投入
其实,在很早以前,事关飞行汽车的发展,就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大科技企业的版图中。国外,比较有名的包括美国的Joby和Archer、巴西的Eve、英国的Vertical、德国的Lilium,那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最被人熟知的应该是曾于2017年被吉利汽车收购的Terrafugia(太力飞行汽车)。
但很明显,无论这一产业蕴含多大的潜力,随着时间线拉长,大多飞行汽车公司都逐渐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只要全社会没能在政策的指导下,对低空经济形成一个共识,此种投入不断却在盈利端遥遥无期的发展模式,很难适用于每一家相关企业。
今年,飞行汽车之所以再次广泛出现在大众视野,有部分原因是现实条件不得不逼着企业在另一领域找找出路,那另一个核心原因想必还是很目前行业转型的势头脱不了干系。
多少次,我们从各种渠道听到了,传统车企总是在说要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新时代的移动出行服务商。那这好像就是在告诉我们,汽车行业的边界将在这个时代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被击破。
进入2024年,再强烈的行业竞争都别提了。面对飞行汽车这个看似被搁置的领域,借着电动化路线在传统汽车业做出些成绩的那股劲,出现一些想要在此复刻成功经验的玩家,是不是也能变得很好理解了?
一个多月前,由小鹏汽车研制的“陆地航母”曾亮相广州车展,并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公开载人飞行。作为创始人的何小鹏更是对外展示了“陆地航母”飞行体从陆行体自动分离的全流程。另据相关报道,小鹏也于珠海航展上与12家批量预订意向客户签署合作及产品预订协议,订单共涉及超2000台的“陆地航母”。
而到了11月底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企业家论坛上,“小鹏汇天智能飞行汽车助力低空经济”更是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就连小鹏汇天创始人、总裁赵德力都能在本月初对外表示,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竣工;飞行汽车预计在2025年10月末取得中国民航的型号合格证,次年即可让一部分用户“飞起来”。
此后,在广州街头,小鹏这款带有6个轮子的“陆地航母”频繁出现在街头引人驻足,无不在说明,小鹏还真将飞行汽车当作了能创造商业价值的筹码。
当然,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企业标签的公司,小鹏如此痴迷于飞行汽车,或多或少有着借其丰满品牌形象,从而达到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意思,可话到这里,你还真别说,对这一赛道产生兴趣的大有人在。
上周,同为华南企业的广汽集团也发布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
现场,高域除了公布了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的发展规划,计划在2025年启动飞行汽车产品的适航认证,同时布局生产线并开启预订,逐步推进低空出行的商业化落地。其高域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也首发亮相了。
仅仅是数日后,长安汽车也官宣与亿航智能共同完成了飞行汽车合作签约。做好低空经济等前瞻领域布局是发展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未来5年,长安汽车将在低空经济领域投入超200亿元。未来十年,投入超1000亿元努力探索陆海空等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一时间,车企如此扎堆进入飞行汽车市场,作为旁观者,的确很难看清楚这其中的门道,但归根结底,既然办企业总是逐利的,相信飞行汽车产业能一下发展得如火如荼,无非是和可预见的利益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机器人的需求无处不在
简单翻翻网络上公开的资料,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个判断:“低空产业既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下一个“万亿级”产业,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再结合,小鹏汇天此前曾正式宣布与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双方在推动飞行汽车技术商业化应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的同时,也誓在共同在海南打造全球瞩目的“飞行汽车应用示范岛”。
想必对于飞行汽车后期的商业落到,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地方建设上,说一路开绿灯倒不至于,但谈到支持企业对于飞行汽车的产业布局,当下可算是一个好时候。
只不过,对于低空经济圈的初步建设,我们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在行业尚处萌芽期,一切急功近利的举措都是没有意义的。小鹏汇天也曾说过,在飞行汽车获得认可的过程中,推出陆地航母通过规模化量产,带动低空飞行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建设和完善,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从推出拥有高速长航程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品,同步推动城市立体交通建设,到彻底实现点到点的3D立体交通,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换句话说,从本质上看,依托电动化技术,eVTOL可以用更可靠的技术将过往飞行汽车的性能课题攻破,小鹏、广汽等推出的飞行器都是按这个路子走的。
兴许和高调搞“陆地航母”的小鹏一样,依托广汽这样传统车企的高域在业务涵盖飞行汽车整机及其生态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之余,就是想要通过“产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智能化触客与运维平台创新+广汽成熟汽车产业链与生态体系”的核心策略,致力于推出从产品到平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引领未来交通立体化变革与低空经济繁荣发展。
对于选择和亿航智能进行合作的长安汽车而言,也是希望用这数百亿的投入,通过低空出行的战略性布局形成一场围绕数智技术不断突破与创新的科技进步,最终达成自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目的。
但落回到现实,当低空经济的发展还停留在一个相对稚嫩的阶段,我想,任何前瞻预期都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
都别说,在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下,飞行汽车的未来大多得依附于各类面向工业、交通的政府工程或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用途,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开辟一片的新天地,根本就不现实。单以市场竞争对于各大企业所造成的生存困境已经是那么深入骨髓为背景,抽出大量资金和资源去玩转飞行汽车,想想就很骇人。
“当城市交通拥堵愈发难以缓解时,入局飞行汽车一定是有发展前景。”
当然,我们从不否认此种愿景的美好,只是,相较于过去大家执着于用改变出行的方式来创建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在中国的土地上,随着先进的三电技术,以及无人机飞控、无人机飞行管理系统可以在中国企业的主导下,完美在eVTOL设备上复制,从而以此弯道超车完成行业转型,才是大家在追求的根本。
只看产品力,聊聊理想i8值不值得买?
能源的竞争,水的竞争,其实都是战争。看看前面那些足以致死的阴招,就能看到美国和西方的本质,在它们的哲学体系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也不必客气,在这场长跑中,我们将是唯一的赢家。
这实实在在的结果,正是奥迪Q6L e-tron电池安全性的有力证明。
聚央企之势,长安启源底气拉满,稳了!
【E汽车】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上市,12.99万元起
【E汽车】2026款大众途岳新锐上市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焕新,17.36万元起香不香?
探店极狐新阿尔法S5 充的快+凉的快,置换最低不到10万
新央企成立,长安汽车集团要迈进全球前十,2030年目标能实现吗?
【E汽车】3000万背后的答案:上汽通用五菱凭什么逆天改命?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央企新势力乘风启航
当手机巨头跨界造车,小米仅用短短三年便取得成功,完成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要知道,当小米被美国制裁后,雷军转身杀入汽车圈,面对像是格力、高合等在造车领域的惨痛经历时,唯独小米汽车却脱颖而出,一度成为了当前的热门品牌。
20万内想买一台能兼顾多人出行,实用性、智能化、享受度和驾驶质感都要够高的中大型新能源SUV,似乎没有太多选择,哪款车才能满足大家既要又要的需求?感觉目前最合适就是这台2026款的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了
比亚迪事件:如何在网络风波中保持理性与坚守?
岚图汽车7月的销量表现,是其产品力、品牌力、战略定力和用户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军工品质到全球布局,长安启源用户30万销量印证信赖根基。
月薪5000块,能不能养得起小米YU7?
深蓝汽车发布未来新布局!未来将推30款全新车,将改变新能源市场
场地试驾海狮06 DM-i和EV,能赛道劈弯也能安全智驾
自动驾驶规模落地&L2安全拷问:智能驾驶的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