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电动湃 694浏览 2025-01-02 IP属地: 未知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后续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新能源车型零售预计可达140万辆,渗透率约51.9%。

依此测算,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有望达到1100万辆,同比增长42.2%,且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50%。

火热的新能源走势,愈发衬托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落寞。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0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增长6%。

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5.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则为6.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数据的萎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当其冲就是合资品牌的基本盘之燃油车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常规燃油车零售销量为1066.3万辆,同比下降15%。受此影响,合资品牌的市场容量萎缩,也就不难理解。

其次,在猛烈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合资品牌的表现始终慢人一步,且今年没有明显可缩短差距的抓手。

数据显示,11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73%;豪华品牌零售销量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是33%;而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则仅有7%。

更为关键的是,受此颓势影响,合资品牌主流车型的销量和售价之间的平衡已经被打破。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从销量数据来看,合资品牌主要的基本盘车型月销量没有太多波动。比如,A级车稳定在月销2-3万辆,B级车在1.5-3万辆之间。

然而,这样的销量稳定性,并非是由增量市场的持续增长带动的,而是通过终端优惠的持续让利带来的。

比如广汽丰田凯美瑞,和前几代指导售价相比,第九代提升了配置,增加智能化,但加量不加价,入门版为17万元区间,顶配版本则下探至20.68万元,与2017年上市的第八代顶配比,足足低了6万。

同期,社交平台上叫起“抄底本田雅阁”指导价19.68万元的本田雅阁智享版,优惠完裸车只要14万多”。如果你以为16万的大众380TSI,14万的雅阁已是合资极限,但是别忘了日产还有12万的天籁真心版。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有媒体晒出了《中年男人的神车信仰,崩塌了》这样的标题,深切总结了这魔幻的一切。

日系、德系在B级车领域的多年深耕,似乎在2024年瞬间耗尽。或许,真应了那一句,时代变了,大人。

不止于此,这样的影响,是传导式的。

今年年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经销商亏损比例达50.8%,盈利比例为35.4%,亏损面较上年明显扩大。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经营困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还没倒下的经销商,正在努力自救。一夜之间,曾经被经销商们捧在手里的BBA和合资品牌们,似乎正在被昔日的合作伙伴抛弃。而新汽车品牌,则成为经销商们的新宠。

由此,合资品牌在2024年度过了入华以来最为难熬的一年,明年会转好吗?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中国市场的内卷程度,并不是退出市场的借口。在总部,在中国市场,合资品牌及母公司都在积极展开自救。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当地时间12月23日,日产汽车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三菱汽车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基于日产汽车和Honda考虑业务整合及成立联合控股公司签署的备忘录,探讨三菱汽车参与,加入业务整合及协同互利的可能性。

然而,这样的大规模合并,并不被行业人士看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评价道:“本田和日产均需要技术创新和把自身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协同降低制造成本,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甚至,日产前CEO戈恩都泼了冷水,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这是绝望之局,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

当合并并非是一剂立马见效的良药时,合资品牌的内部更迭就值得更为关注了。

比如,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11月27日宣布,双方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有两个举措值得关注: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产品,支持上汽大众基于中国市场开发多款包括纯电、插电混动在内的全新车型;逐步缩减燃油车产能,加大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产转型。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相对于总体合资车企的发展,德系企业的发展极具韧性,在德系2005年份额下降到24%后,德系车企份额逐步崛起,2019年回升到40%,2024年进一步上升到42%。

相比日系大开大合的战略调整,德系车企对于合资品牌的思考更值得产业参考。

当然,一切战略都需要战术的落地,产品上市则是战术落地最为重要的一环。

比如,预计自2026年起,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合作开发的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车型将陆续推向市场。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譬如从2025年开始,北京现代将依托与北汽合作开发的平台,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从2026年开始,其将陆续开发出5款新车型,涵盖纯电、增程等动力形式。

又譬如东风本田在2030年前,将累计推出10款以上电动化产品矩阵。上汽通用则表示,2025年将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新产品和创新技术”,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等主流类型,全面吹响合资车企的“反攻号角”。

2026年,或成合资品牌“产品大年”,而且,他们也并非没有反击的机会。

在中国消费者关注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合资品牌可以在本地开发+供应商方案的基础上,持续快速追赶国内产品的体验。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据不完全统计,明年开始借助Momenta等供应商的力量,包括大众、丰田、通用、日产乃至奥迪、奔驰等一线合资品牌都将开始陆续在中国市场交付配置全场景NOA的新车型。

届时,当行业城区NOA体验日渐成熟,合资品牌高速城快NOA持续可用的时候,借助销售渠道、底线城市的品牌认知力,合资品牌及其车型仍有可战之力。

2024自动驾驶,一场漫长的告别

本田、日产的混合动力技术、大众整车技术、丰田车辆可靠性等技术,即便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仍然具有独特优势。

只是,各家都需要加大在中国的本土化技术创新,借助本土优秀的供应商资源,实现赛道的追赶。

可以预见的是,合资品牌并不会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电动湃 6.4万粉丝    2023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