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
在公路上驾车遇到自动驾驶汽车,车辆行驶轨迹完全超出预料;两车差一点发生碰撞。如果与自动驾驶汽车发生碰撞,车辆上又贴着“测试车辆随时停车”的贴纸,人工驾驶的汽车是不是要单方面承担责任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相信有不少车主都遇到过自动驾驶汽车,并且也看到过贴有这种贴纸的车辆;然而并不用担心,此类贴纸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绝对不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免罪金牌。”也就是说如果两车或多车发生碰撞的原因是自动驾驶汽车错误的操作,那么承担责任的当然是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企业。
“某某车辆·随时停车”的贴纸在许多车辆上都能看到。
比较常见的有:
环卫车 √共享单车运维车 √无人驾驶出租车 ×笔者主观认为只有环卫车贴上这种“随时停车”的贴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其引发交通事故依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余车辆不是贴一张贴纸就能随心所欲的,这种贴纸唯一的作用应当仅限于“免开违停罚单。”由于一些卡车在回收共享单车的时候难免要停靠在禁停区域,这是道路条件决定的结果;而共享单车又确实能为一些人带来出行的便利,所以在报备之后适当给予此类车辆特殊的路权也是应当认可的,毕竟其已经属于公共交通服务的一部分。
唯独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情感上无法令人共情,包括“免开违停罚单”的特殊路权也不应该有。
原因很简单:
如果在交通法规上都要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出口子,这些本就不够聪明的智能汽车怎么变得智能呢?
只有严格按照交通法规的要求分析判断并做出对应的驾驶指令才能让大模型不断进化,智能汽车也才能真正智能。反之,智能汽车变智能的前提如果只是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包容,那么自动驾驶技术则很难落地;因为不对等的路权必定会让大量的人工驾驶汽车和行人从心底排斥,包容是有度的、也是有限的,当这些“笨家伙”总是带来麻烦的时候,谁还会去包容它呢?所以从开始就不应该允许智能汽车贴这种贴纸。
环卫车或共享单车运维车有唯一性,或者称之为不可取代性。
但是出租车有替代选项。
传统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是可以取代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那么这三类车所享有的路权也应当是对等的;否则只给后者开口子就是在刻意削弱人工驾驶出租车的市场竞争力,毕竟这些车辆往往不敢于在复杂的、车流量较大的路段随意停车,这就会失去一些揽客的机会。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随时停车”的权限很有可能被取消,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方面更不会享有任何特殊权限;只不过不再有“肇事司机”的角色存在而已,但是其运营企业依然要负责。
并且自动驾驶出租车实际是达到L4级或L5级的车辆,超过L3级的车辆所引发的交通事故都是要由制造企业或运营企业来承担的。司机们不用担心,不过也不建议和这些车辆在复杂路段抢时间和抢车道;毕竟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要面对的是运营企业,个人汽车用户不会有足够多的精力和预算去和这些企业“打太极。”所以遇到这些车还是让一让为好,虽然从情感上完全不会有这样的主观意愿。
比亚迪全球427万辆销量背后?赵心童揭示极致追求
比亚迪携手赵心童!冠军精神点燃全球战略
5月27日,东风纳米06以7.99万-10.99万元的限时售价强势登陆。这款定位大可玩,尽情6的A+级纯电SUV,凭借央企技术背书,正在掀起一场颠覆传统价值体系的技术平权运动,该车将与比亚迪元UP展开直接竞争。
比亚迪创新突围?赵心童助力品牌文化出海
比亚迪腾势登陆欧洲,赵心童代言演绎品牌国际化双线突围
比亚迪携手赵心童!冠军精神驱动中国智
“最资格”大六座云感座舱 领克900又创造新标准
比亚迪作为“CCTV. 科技强国战略合作伙伴”加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践行品牌强国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的科技力量与时代担当。
比亚迪签约赵心童!斯诺克冠军成全球品牌大使
在汽车圈,也有一位热衷于公益的“李连杰”,长期默默坚持搞环保公益项目,它就是广汽本田。
传统豪车破局者?XT4质价比爆表,“质价比之王”实至名归?
开中国星遇见多彩非遗,赏庐州面塑观三河古镇,以车轮为笔书写了一场现代工业美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华章~
比亚迪携手赵心童!0.01毫米精度对决微米级标准
2.0T与2.0自吸,扭矩差100多牛米,功率为何只差10千瓦?
实测价格、充电速度谁更亲民?零百加速/制动距离差距多大?底盘调校与乘坐舒适性有何差异?本期深度对比揭晓两款热门车型真实力,续航同级却性格迥异,谁是性价比之王?看完再选不踩雷!
比亚迪携手赵心童!冠军精神点亮斯诺克世锦赛
宝子们!刚提问界没几天就把充电桩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在彻底实现充电自由,这幸福感直接拉满!今天就把我的保姆级安装攻略分享给大家,建议先码住慢慢看~
立全球,更中国
全系标配 一键启动、无钥匙进入、胎压监测,高配车型搭载 10.1英寸中控屏,支持智能语音交互、导航及娱乐系统。
不久前,东风汽车和华为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这背后既是东风在央企重组压力下的一次技术突围,也是华为为了继续生态扩张的关键选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汽车市场或许就要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定义权的争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