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大力出奇迹”,2025年继续?丨救赎2024

“大力出奇迹”,2025年继续?丨救赎2024

汽车公社 2065浏览 2025-01-14 IP属地: 未知

“上涨复下落/倏来又忽去/生生和死死/永恒的潮汐!”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引用歌德的《浮士德》诗句,并向以激烈的思想冲突激发强大力量的学者致敬,歌德的自白中蕴含着轮换韵律本身的节拍。



而对于而刚结束“卷”的2024年车市,且碰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冲突和内外煎熬可谓绝对激烈,但是,这也激发出中国品牌的强大内生性力量。


“2025年的市场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我甚至大胆预测价格战会从1月开始点燃。”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最近又发表意见。


不幸被何小鹏言中,不过,算算账,极致“內卷”的2024车市销量却是增长不少,乘联会的数据表明,批发销量达到了2719.1万辆。


这其中,有个大多数人一直忽视的因素。除了购置税减半政策,汽车行业没有哪个政策能像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这样,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


还有,从年头到年尾都在讲的“油电同权”,这就又重回到那个问题,都2025年了,为什么车市还需要政策的拯救?


政策“大力出奇迹”


对于2024年的车市来说,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卷”。



不过,四季度车市一开始情况就非常好,这一点从10月纯电动车销量情况就可以看到,多款车都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销售纪录,特别是一些入门级或者10万元左右的纯电动车更是如此。


购车需求持续释放,使得接下来的两个月车市热度不减,汽车产销同比继续实现增长,月度产销创历史新高。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1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7%和12.3%。1~12月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84.8万辆和271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和6.3%。


而从4月份才开始实行的“以旧换新”政策,继8月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带着最高2万元的置换补贴而来,截至12月13日带动乘用车销售量超520万辆,即有超过520万车主将实现开新车的梦。其中报废更新超251万辆,置换更新超272万辆。政策发挥出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这个政策,就是去年4月商务部等7部门印发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明确符合条件的报废并新购置新能源车/燃油车分别补贴10000元/7000元。不过,效果没起来,截至6月底,以旧换新信息平台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不足20万份。



但是,8月16日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后,补贴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这仿佛打开了一道放水闸。


10月的一场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实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一口办理”,累计访问用户已经超5000万个,访问次数超3.3亿次,已有超过230万名计划申请补贴的消费者在平台上完成登记注册。


现在,汽车以旧换新带动乘用车销售量更是超过了650万辆。这是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的。


此外,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从去年6月开始,连续7个月超过50%,全年国内零售量达1100万辆。



从生产端补贴改成消费端补贴,国家和地方奖励叠加起来,一台10万元的新能源车可以打7折。一台纯电微车,原本价格可能就3~4万元,再拿点补贴,就感觉“不要钱似的”。这对于可能贵2000块钱就会改变想法的潜在消费者来说,诱惑力巨大,助推了纯电动车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10月份的榜单中,前十强车型有7款都是10万元左右或者售价更低的入门车。在纯电前40名中,有6款“剁椒鱼头”车型进入到了榜单。四季度的数据还没出来,但零售市场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意料,包括新能源的渗透率,消费刺激作用明显。


另外,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显示,近九成经销商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经销商的新车库存持续下降。


结合另一组数据,去年1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1.8%,同比下降8.6%。可见,“以旧换新”政策对摇摇欲坠的经销商体系起到明显的缓解和帮扶作用。


问题在于,行业人士发现,以旧换新政策,惠及的车型基本都在10万元及以下。这对于一些本该淘汰的车型,反而是种死灰复燃般的救助。所以,某合资品牌CEO也呼吁和建议,应该考虑按照车价的比例和最高限额来执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才更加合理



另外,如果今年继续延续补贴政策,车市这种内在的透支还能支撑多久呢?


“现代(2023年)在全球卖600多万台车,但它的效益很高,去年我们汽车全行业有600亿利润,但这里边有好多水分,还有大量的国家补贴,国际上那些评价机构给中国车评分肯定是低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于价格战和补贴的作用,做出如此对比。


而根据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披露的数据,其2023年净利润达到12.2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0.126亿元),同比增长53.7%。一家企业的利润,抵得上我们一个行业的利润,这笔账真得好好算算。


我们知道,“以旧换新”这笔钱从财政部发行的1万亿超长期国债当中支付。国家背书,将未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当然是从整体经济盘子的角度考虑汽车行业,也就是说汽车虽然只占国民经济的6%,但拉动经济的重要性超过这个比例。


而从宏观层面考虑,欧美对中国新能源采取深沟高垒的做法,影响将趋于长期化。出于对冲这种影响,扩大内需的考虑,也意味着补贴力度不会降,预计至少会延续到2025年底。



但是,这对于价格战打了两年的汽车行业来说,如果有更多的延续政策和新政策出台,会带来更大的市场增量吗?


“油电同权”浮出水面


“建议取消新能源补贴。”这个获得高赞的网友评论,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与“以旧换新”一体两面的“油电同权”问题。


12月初,网上热传一份关于海南省对新能源汽车征收养路费的“文件”。“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流量层面来看,为何临近年底“油电同权”却呼声四起呢?


实际上,从去年6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讲出“同权!油电同权!你说新能源汽车占有率都达到50%,还要怎么支持新能源车呢?”这个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情况下,汽车行业的不合理现象,引起行业关注。


一个重要的数据是,去年7月份开始,新能源车在国内的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了50%。紧接着,11月又创下新能源年度产销量破1000万辆的新纪录。



到了11月中下旬,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重庆一个论坛上,提到“继续挖掘内燃机价值”、“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再次推动了“油电同权”的热议。


实际上,相对于较为活跃的新能源车主群体,还有媒体热炒的主流信息,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燃油车车主群体仿佛隐形,而且,如果只看网上言论,燃油车似乎都快绝种了。但“冷冰冰”的数据,却最具有说服力。用户对燃油车或者是“带发动机车型”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去年前10月,燃油车在乘用车市场需求份额仍占据着48%的份额,几乎与新能源并驾齐驱,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且从某些车企比如奇瑞来说,燃油车的销售占比还是达到了76~77%的。


毋庸置疑的是,燃油车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被严重低估了;车市中接近一半潜在用户,都希望“油电同权”,在购买燃油车时获得与电动车同等的权益。


实际上,价格战卷的是什么?“油电同权”呼声唤起的正是这些“沉默大多数”的内心需求。“我们燃油车车主在补贴新能源车车主,但收获的却是网上流量对我们的攻击与妖魔化。”不少燃油车车主对于被网络塑造成“守旧”“落后”的代表愤愤不平。



实际上,这么多年下来,新能源车型一直在讨巧卖乖,扮演着“弱者”的角色,博取同情,换句话说,有点“扮猪吃老虎”。


仅仅免购置税这一项,就让燃油车用户在购车时比包括纯电、插混、增程在内的新能源车用户,缴纳了更多税收,在日常使用环节,加油也比加电要多交税。


实际上,目前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的电动车业务,除了特斯拉,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目前似乎只有理想。而到年底,随着像高合、哪吒这样越来越多新势力倒下,新能源企业要盈利显得“太难了”。


所以,年中来盘点就要回到那个问题,“油电同权”能不能得到解决?


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解决之道“若烹小鲜”,很难一刀切。不少纯电品牌要么靠资本市场融资来活下去,比如蔚来,亏了1000多亿元了,什么时候能回本?另外的,要么靠集团内的燃油车利润来补贴生存下去。


现实往往很残酷。真要实现“油电同权”,恐怕还是得循序渐进。被“唱衰”的燃油车,毕竟仍旧是盈利大户,更是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所赖以生存的关键。不能因为发展新能源是国家战略,就不顾全大局。


熬了又熬?


2024年,我们站在“浪潮将至”的门前。2025年,AI所引领的技术浪潮即将开始。君不见,CES上英伟达黄仁勋的发布,如何地规模空前?



“熬”过2024年的汽车行业没有停步,2025年甚至从元旦那天就开始卷,价格战继续。虽然车企们迫切地想知道,熬到什么时候(忍受低毛利率或亏损)是个头,但很明显,2025年并非竞争终局。


1月8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两新”政策实施以来,汽车、家电消费品销售向好,汽车以旧换新中,购换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超过60%。


只是,“油电同权”的问题似乎还是会被搁置,以燃油为主的合资企业依然在市场份额和舆论上都处于弱势。然而,一个市场的活力,在于一个健康的生态,就像森林,不能只有同一种树,也必须有灌木、野草等等。


1~11月中国品牌市占率65%,就快要触及此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说的70%,估计也就几个月的事。


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王传福还说,合资品牌的份额未来3~5年将仅剩10%,那么,如果合资品牌如果到后来无法留在中国,这个汽车圈的生态能算是健康的吗?



前些天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在接受访谈时也说了句公道话,“外国车企在中国赚了钱,但留下得更多,他们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包括人才、供应链、法规的本地化,这些本地化支持了我们本土企业的成长,我们的质量、成本、人员的素质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换句话说,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还是应该给。要宽容,不能搞“零和游戏”,不能搞你死我活。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者,也有行业人士表示,合资品牌一旦离开,也会损及我们对前沿市场的敏感和跟进能力。


还有一点是,乘联会预计,2025年国内车市零售234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330万,增长20%,渗透率57%,“2025年的以旧换新基本保持2024年的补贴力度,粗略估计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的总体补贴资金的需求估计要超过2000亿元,这将远超历史补贴峰值。因此,规范各地以旧换新补贴上限的意义很大。”



大众和保时捷都声称2026年会“重回中国”(重振往日辉煌)。


但2025年无缝连接的价格战,一时间让我们还看不出合资品牌能在短时间内扭转颓势。


有句话说得对,重要的是市场环境要公平。我们不能让这个市场失衡,2025应该回归常识,回归商业本质。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88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