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汽奔腾的困境,正是传统车企在新时代转型中的缩影。连品牌自身都迷失在流量焦虑和体制束缚中,又如何能引领消费者走向清晰的未来?一汽奔腾需要的不是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而是从根本上重构品牌价值体系和管理机制。
作者|义文
编辑|毛毛
出品|车道漫谈
2月14日,本应是甜蜜浪漫的情人节,却因为一汽奔腾悦意03的上市营销引发热议。官方发布的宣传视频中,新车悦意03与杰士邦003避孕套展开了一场“数字联姻”:产品名称中的“03”与“003”相仿,“时尚质感”与“水润轻薄”等双关语随处可见,这场营销可谓将“跨界”玩到了极致。说实话,看到这一幕,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汽奔腾这是怎么了?
这不是汽车行业第一次在营销上“翻车”。还记得智己汽车CEO刘涛因为称赞员工带病上班而被骂上热搜吗?还有奥迪抄袭小满节气文案丑闻,都一再让人感慨:车企们为了流量,真是拼了。如今,一汽奔腾选择与避孕套品牌深度捆绑,试图通过制造话题破圈,这种“另辟蹊径”的营销方式,暴露出汽车行业在流量焦虑下的集体迷失。
符号嫁接的认知错位
把“汽车”和“避孕套”两个元素强行关联,的确有些让人感到不适。众所周知,汽车作为家庭大宗消费品,承载着安全、责任与品质的集体认知;而避孕套作为私密健康产品,具有明显的情欲符号属性。二者的强行嫁接,在制造话题度的同时,也造成了品牌核心价值的解构风险。
试想一下,如果是父亲带着孩子看车时,避孕套联名的视觉元素是不是会形成尴尬的认知冲突?这种营销策略实质上将潜在消费者置于价值认同的夹缝中。而一个家庭用户在看到避孕套联名海报时的心理不适,可能直接转化为对品牌调性的质疑。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符号嫁接正在消解汽车作为工业品的专业属性。将车身质感与避孕套薄度并列、将新车性能与私密产品特性类比,看似巧妙的嫁接游戏,实则是对汽车工程技术价值的矮化。当消费者开始用“水润”“轻薄”等双关语来认知一款汽车时,品牌多年积累的技术形象正在被解构。
从营销传播的角度看,两种产品的强行关联也存在认知错位的风险。汽车广告通常强调安全、舒适、科技等理性诉求,而避孕套广告则更多诉诸情感和私密体验。二者的传播语境存在本质差异,强行融合可能导致目标受众的认知混乱。
更值得警惕的是,看似“无厘头”的跨界营销策略,会极大概率引发品牌价值的长期损耗。汽车品牌的建立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沉淀,而通过制造争议性话题获取短期流量,可能让品牌陷入“娱乐化”的陷阱。一旦消费者记住的是避孕套联名而非产品力,品牌的溢价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从行业角度看,这样的营销方式更有可能引发不良的示范效应。在流量焦虑的驱动下,其他车企可能效仿这种“擦边球”式营销,导致整个行业的传播生态趋于低俗化。汽车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其营销创新应该建立在技术突破和用户体验提升的基础上,而非依赖猎奇的符号嫁接。
从创意破圈到底线失守
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汽车行业,正陷入“内卷式”营销的泥淖。
据艾瑞咨询统计,2024年1-10月,汽车行业移动端广告投入占比相对上年同期提升10%,可见营销板块仍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悦意03的营销本质上是流量焦虑催生的危险游戏。
事实上,车企追逐流量本无可厚非。近年来,从雷军亲自下场为小米SU7造势,到长城汽车魏建军的“周末直播”,再到李想、何小鹏等新势力创始人频繁现身直播间,车企高管集体“网红化”已成趋势。人格化营销确实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也创造了可观的传播声量。但问题在于,如果将流量视为唯一KPI,营销的底线只能被不断突破。
从“黑红也是红”的扭曲价值观,到“擦边球”式的内容创作,汽车营销正在经历一场危险的异化。一些品牌开始刻意制造争议话题,甚至不惜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趋势背后,是行业竞争加剧下的集体焦虑。2025年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出现“双降”情况,同比降幅为12.1%、环比降幅更是高达31.9%,这也是过去十年最暗淡的1月。在存量竞争的压力下,部分车企开始“铤而走险”。
早在2021年,某内衣品牌曾因投放“躺赢职场”广告涉嫌物化女性被处罚20万元的案例犹在眼前,汽车品牌更应警惕在争夺眼球时模糊了商业伦理边界。当营销从“创意破圈”滑向“底线失守”,损害的不仅是单个品牌的声誉,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车企确实需要创新营销方式,但必须守住商业伦理的底线。流量可以是手段,但不应成为目的。真正的品牌建设,应该建立在产品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坚实基础上,而不是靠制造争议话题来博取短期关注。否则,一旦流量红利退去,留下的只会是品牌的满目疮痍。
一汽奔腾的突围困境
作为一汽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一汽奔腾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销量持续下滑,品牌声量日渐式微。在这种背景下,一汽奔腾此次引发争议的“避孕套营销”,表面上看貌似是一次营销策略的失误,实则与其长期所处的品牌困境密不可分。
在自主品牌集体向上的大潮中,一汽奔腾的处境愈发尴尬。我们能看到的是,长安汽车通过启源、深蓝、阿维塔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品牌矩阵,而东风集团凭借岚图、猛士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一汽奔腾却始终在主流市场的边缘徘徊。
2024年,奔腾品牌销售15.08万辆,与曾经巅峰时期的18.56万辆,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公开资料,一汽奔腾在2020-2022年期间,净利润分别亏损48.60亿元、37.58亿元和20.97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超过117亿元,财务表现也不容乐观。
与同为国企子品牌的广汽传祺相比,一汽奔腾的差距更为明显。传祺通过影豹、M8等爆款车型成功实现品牌年轻化,尤其是M8作为稍显小众的MPV车型,月销一度逼近7000辆关口,甚至碾压细分市场曾经的王者别克GL8。相比之下,作为品牌销量支柱的中型车一汽奔腾B70,市场前景本应更加广阔,月均销量却只勉强维持在3000余辆的水平,其他燃油车型如奔腾T77、T55等,更是不值一提。
即使在集团内部,奔腾也面临着“好兄弟”红旗品牌强势崛起的挤压。2024年,红旗品牌全年销量达到41.18万辆,是奔腾的两倍还多,在集团资源分配中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上下夹击”的困境,让一汽奔腾在品牌战略上显得愈发迷茫。
销量压力下的营销焦虑,或许是此次“避孕套营销”的深层动因。但这不是突破底线的理由。从决策流程看,如此具有争议性的营销方案能够顺利通过,难免不让人质疑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严重问题。
在正常的品牌管理体系中,这类可能损害品牌形象的营销方案理应受到严格审查。但现实是,从策划到执行,似乎没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我们可以推测,即便有反对声音也被压制。决策机制的失灵,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国企组织管理的深层痼疾。层级冗余导致的决策效率低下,一言堂文化对创新思维的压制,都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汽奔腾的困境,实际上反映了传统国企在市场化转型中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品牌要承担集团赋予的销量任务和品牌使命;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体制性矛盾导致品牌战略摇摆不定,既想抓住年轻用户,又放不下“官车”包袱;既想拥抱新能源革命,又受制于传统燃油车业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战略模糊正在成为制约品牌发展的最大障碍。
归根结底,一汽奔腾的营销失误不是偶然,而是品牌战略迷失和组织管理失效的必然结果。在新能源汽车革命重塑行业格局的今天,一汽奔腾需要的不是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而是从根本上重构品牌价值体系和管理机制。否则,在这场产业变革的大潮中,一汽奔腾很可能成为又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传统品牌。
奥迪Q7拦腰斩 国外豪华品牌已经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
探店广汽丰田汉兰达:25年2月综合优惠价格能给到5-6万
【2025年2月19日】岚图汽车正式发布全新岚图梦想家四驱卓越乾崑版与四驱尊贵乾崑版两大版型。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豹 5 智驾版上市,硬派车身与智能座舱成就越级享受
豹 5 智驾版上市,硬派车身与智能座舱成就越级享受
豹 5 智驾版上市,硬派车身与智能座舱成就越级享受
长安启源Q07你们觉得卖多少钱合适?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豹 5 智驾版上市,硬派车身与智能座舱成就越级享受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探店实拍比亚迪新能源MPV夏,后排翻转放平+天神之眼智驾很超值!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
丰田bz3 9万就能买走?
豹 5 智驾版上市,硬派车身与智能座舱成就越级享受
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新品,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3.0和华为鸿蒙座舱,并升级云瞰功能,解决“找车难”“安全忧”等问题。配置高、大空间和尖端智能体验,价格下探,售价35.99万-40.99万,高端智能MPV的标杆车型。
比亚迪旗下豹 5 智驾版上市,为硬派越野注入智能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