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汽车品评工作室
设 计 | 胡 旭
监 制 | 陈梓萱
唯有觉醒之际,我们的天空才会破晓。
我们常常陷入到一种自我认知的迷局当中不愿醒来,即便是偶尔感受到山雨欲来的躁动,也会有惰性而不愿面对。
从2023年起,汽车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价格战此起彼伏,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燃油与电动的对立加剧,技术变革带来新的挑战。即便是此前风头无两的主流车企,如今也不免在逆境中承压求存。
快速反应和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修课。真正能走得远的,往往是那些在逆境中依旧保持定力、敢于突破的企业。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有些人选择踌躇观望,也有些人则迎难而上、主动求变。
广汽传祺,正是后者。
当很多人对于正常的职务交接,大书特书广泛讨论的时候,我们知道那是不了解广汽集团企业文化的人的自怨自艾。在各个历史时期,广汽集团所秉持的务实之风,更注重体系能力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与董事长职务交接相比,广汽集团的内部组织架构的改革,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新闻。
很遗憾,对于这件事,我们也犯了错误。我们轻视了广汽集团由上至下,由内及外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
进入2025年,广汽集团正加速运转,广汽传祺也在新的组织架构下进行自我变革,带着“不破不立”的决绝,再度冲击行业决赛圈。
面对生存压力的层层逼迫,广汽传祺的品牌焕新显得尤为可贵。出身于传统车企的它,并未在市场乱局中迷失,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魄力与坚持。
“新传祺”由向往而生
改革无处不在,但知易行难。唯有经历沉淀、勇于变革的企业,才能在层层挑战中脱颖而出。
据广汽集团品牌公关部负责人陈艳梅透露,广汽集团自2024年10月启动新一轮改革,涵盖自主品牌营销业务整合、总部搬迁,以及制定未来三年的“番禺行动”计划,以此积极应对挑战。而作为广汽集团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广汽传祺自然肩负重任,在变革浪潮中迎来新一轮挑战与机遇。
2025年,是“番禺行动”的开局之年,广汽集团迈出的第一步,正是对自主品牌的运营架构进行深度调整——成立自主品牌营销本部。
根据广汽集团董事会决议,自2025年1月1日起,推进营销领域整合改革;同意整合传祺、埃安营销领域,设立三大品牌营销本部,将资源整合进行到底。
毫无疑问,这三大营销本部分别对应传祺、埃安和昊铂,作为广汽集团旗下三大自主品牌,它们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依旧占据重要位置。然而,要让三者形成清晰的品牌定位,并在各自赛道上突围而出,仍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革的人事布局也颇具深意。现任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永强将同时分管品牌营销领域与昊铂营销本部,而广汽传祺营销本部则由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广汽传祺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百迅负责。
从这一安排可以看出,广汽集团给予了以黄永强、郭百迅为代表的传祺品牌营销管理团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黄永强,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他深耕营销领域,曾在广汽丰田期间主导并推动“品牌升维”战略,为广汽丰田的市场突破贡献颇多。
这一次,广汽集团显然希望借助他在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工作过的经验与成功模式,由管理模式从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升级,而营销方向的掌舵者,毫无疑问正是黄永强。
如今,广汽传祺依托MPV车型再次站稳市场,但如何持续放大这一优势,依旧是一大挑战。MPV市场竞争激烈,广汽传祺已经在这一细分市场打响名号,但进一步突破的步伐仍显迟滞。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广汽传祺能否借助本次营销变革真正突破瓶颈、迈向更高台阶,是一个新的课题。
技术创新推动品牌营销是一条正确的路
随着广汽集团营销整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沉寂一段时间的广汽传祺终于开始全面发力。这一次,它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带着品牌高端化的最新成果,正式吹响冲锋号角。
3月7日,珠海。
广汽传祺以“千里智行 始于向往”为主题,隆重发布“传祺向往”车系,正式开启2025年市场竞争的新篇章。
传祺向往S7正式揭晓了其预售价格,涵盖两大系列共五个车型版本,价格区间为20.98万至24.98万元。享受国家补贴后,价格低至19.48万至23.48万元。
在珠海航展中心发布会现场,一场震撼人心的仪式拉开帷幕——国产大飞机C919“传祺向往号”满载嘉宾降临,在传祺向往S7、M8的引领下,穿越象征民航界最高礼仪的“水门礼”。这一刻,大国重器与尖端科技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中国制造实力与汽车智能化未来的极致盛宴。
本次发布的“传祺向往”车系首发三款车型——传祺向往S7、M8以及1 Concept,分别覆盖SUV、MPV和轿车三大品类。
全面对标高端市场,主打高阶智驾和智能化出行体验。这不仅是广汽传祺品牌向上进阶的关键一步,也是在广汽集团“稳合资、强自主、拓生态”战略指引下的全新突破。
回顾过去,广汽传祺的每一步都走得并不轻松。受制于资源分配与研发体系,面对自主品牌的迅猛崛起,它并未盲目跟风,而是始终保持冷静,以稳扎稳打的姿态探索前行。当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在我们眼前闪现,一个个背影从我们视线里消失,广汽传祺完成了自我的传承与重生。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最终,它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身,并以全新的技术面貌,给用户带来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体验。
“高阶智能”只是广汽传祺迈向未来的起点。此次发布的“传祺向往”车系,正是广汽自研技术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成果,被内部命名为“GH项目”。借助华为的技术加持,广汽传祺在智能驾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传祺向往S7为例,新车搭载全新升级的i-GTEC 3.0技术,以更高阶、更智能的科技,打造中国品牌最全面、最领先的技术架构。同时,当前备受关注的DeepSeek AI也已深度集成至广汽传祺自研的智能座舱。
广汽自研的“端到端无图智驾”,能够覆盖99%的驾驶场景,在智能驾驶能力上并不逊色于新势力。同时,传祺向往M8即将首发,并搭载行业领先的华为乾崑智驾,使得“传祺向往”车系的智能化含“华”量极高。
相比于口头宣传,广汽传祺更愿意用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在广汽集团“番禺行动”计划的推动下,自主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增强,埃安、昊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经验,正在帮助广汽传祺加速新能源转型,而“传祺向往”车系正是这一变革的阶段性成果。
站在新起点,广汽传祺的目标不仅是冲高,更是要在高端智能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这是一场硬仗,需要能打硬仗的团队。在向往S7的发布现场,无论是黄永强、郭百迅,还是张帆以及市场营销部长刘国强,都对向往S7充满信心。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郭百迅说。
结语
破晓的,不只是黎明。
无论生活多么精彩或平淡,我们始终怀揣着对未来与美好的向往。正是这种希冀,让我们在漫漫长夜中依旧执着追求光明。如今,传祺向往以惊艳姿态闪耀登场,一如17年前在杭州一样,赠予我们惊喜与感动。原来我们已经一起走了这么远,原来这一路大家走得这么辛苦。
传祺的每一次踯躅,不仅仅意味着反思与重置,更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沉淀。它曾经短暂的停留,正是为如今这场华丽转身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许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并不能准确的预判出“向往”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在这瞬息万变、攻守转换的汽车市场中,有了“向往”,广汽传祺便多了一份底气。
据黄永强介绍,广汽集团更是定下15%的整体销量增长目标,传祺作为自主阵营的领军者,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