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此刻2025年第一季度已然结束。
顺势回顾刚刚经历这90多天中国车市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突然掀起的全民智驾浪潮,有自主品牌的疯狂内卷,有合资品牌的奋起直追,还有弱势选手的关转并停。
反正,竞争强度之高,信息密度之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作为一名入行六年的汽车小编,可以很负责任说:“从来没有这样目不暇接过,几乎每天一个大新闻。”
而今天的文章,更想借机聊聊我的一点思考与发现,那便是整个大盘的——“唯价格论”。
换言之,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愈演愈烈,新能源车位于潜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主导地位,无论你营销端喊的多锣鼓喧天,产品配置本身卷的多面面俱到,只要没有祭出一份足够超预期的价格兜底,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各家主机厂为了留在牌桌上,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
当然,“唯价格论”造成最直接的后果:一方面,继续助推着不断变得恶劣的“价格战”;另一方面,则是原有“价格体系”的崩塌,“定价权”渐渐掌握在了极少数领跑者的手中。
实际上,如果要为这两年的中国车市锚定一个关键词,“价格战”或许会是大多数读者的选择。至于引发的原因,答案直指迈入新能源车时代,无疑需要建立全新的秩序。
那么,又是谁率先挑起的炮火?
关于这个问题,说法有很多种。而在我心中,坚定的认为特斯拉与比亚迪才是真正的从当初前者依托老款Model 3、Model Y的多次官降,到2023年、2024年后者分别推出冠军版与荣耀版,都成为了“价格战”一轮高过一轮的助燃剂。
经历了不断的大洗牌,身处其中的大部分参与者,早就显得疲惫不堪、叫苦连连。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车企,已经慢慢消失在了深渊之中。
但即便如此,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2025年,特斯拉迫不及待的针对焕新Model 3推出“五年免息”,比亚迪几乎全系车型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都能理解为“价格战”的变种。
殊不知,就在近日,后者再次官宣针对王朝网、海洋网旗下非智驾版车型,正式进行限时一口价活动。
其中,秦L DM-i起售价下调1万元至8.98万元,宋L DM-i下调1.6万元至11.98万元。反观2025款唐DM-i,最新起售价为16.98万元,汉DM-i为15.58万元。
宋PLUS DM-i下调1.6万元至11.98万元,海豹06 DM-i下调1万元至8.98万元,海豹07 DM-i下调1万元至12.98万元。
平心而论,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俨然又提升了中国车市厮杀的惨烈程度。
要知道,20万元以下的主流乘用车市场本就利润空间有限,对于2024年整车毛利率逼近24%的比亚迪,的确拥有游刃有余的操作空间。但对于其它竞争对手,试图跟进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然,有声音认为,“比亚迪非智驾版车型的官降,其实是在清理库存。”而我更加觉得,“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
尤其是伴随王传福剧透,年销550万辆将是这家新能源车巨头不懈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完全能够预见到它会如何想尽办法的冲量。譬如,下半年的某个节点,王朝网、海洋网旗下的智驾版车型,集体再掀一次桌子。
届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杀招”。
由此以点概面,头部选手的出牌,势必会引发腰部、尾部梯队的连锁反应。虽然大多数主机厂嘴上对于“价格战”纷纷深恶痛绝、疯狂抵制,但心里都像明镜一般,“不主动参与,只剩死路一条。”
在格局尚未清晰与明朗之前,“价格战”永远会是中国车市的主旋律。为此,所有参与者都得咬牙坚持下去。
而天天把“抱怨”挂在嘴边,更像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与其这样,不如考虑一下怎样合理提效降本,把珍贵的子弹留给前沿阵地。
文章开篇,我说整个大盘愈发的“唯价格论”,注定会引发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议与反驳。对此,深表理解。
不过,客观公正的讲,进入2025年以来,参与了不下20场新车发布会。纵使前摇讲述的再过天花乱坠,大多数潜客关心的依旧是临近尾声那一锤子买卖,“价格到位,掌声雷动。价格乏味,鸦雀无声。”
你可以说这样的状态并不健康,但真实情况却谁都无法逆转。
顺势,望向更深处,现象背后反映出的还是“价格体系”的全盘崩塌。曾经,传统燃油车时代,一辆轿车、一辆SUV、一辆MPV,会根据A、B、C、D级别的不同,自然而然的纳入到相应的区间之中。
可如今的新能源车时代,一辆D级SUV,能够卖到与一辆B级SUV差不多便宜;一辆C级轿车,能够与一辆A级轿车同台竞技。往好听说,是技术普惠用户;往难听说,彻底乱成一锅粥。
身处“绞肉机”般的中国车市,从合资到自主,2025年为了多卖车,尤其是多卖电动车,各家主机厂几乎都掏出家底拼了。
而在此过程中,又衍生出一个新问题,“传统燃油车时代,每一个细分区间都或多或少存在掌握定价权的产品,那新能源车时代呢?”
展开论述之前,首先试图说清到底什么是“定价权”。
言简意赅,一辆新车卖多少钱,基本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无论卖多少钱,总有人愿意掏出真金白银买单。
而拿着上述标准,聚焦如今的整个大盘,赢者通吃、资源向头部梯队成员集中的架势,无疑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随着原有的“价格体系”被推翻,“级别”的概念渐渐模糊。
恰如本段的小标题所言,“定价权”对于大部分选手,正在变得遥不可及。而手中还握有这把利剑的品牌,可以说少之又少。
在我心中,自主阵营当中,20万元以下的主流市场,也就比亚迪的少量产品;20万元以上,也就“当红炸子鸡”的小米,特斯拉的Model Y以及拥有华为背书鸿蒙智行的几款SUV。反观合资阵营,也就BBA还有仅剩不多的存货。
除此之外,几乎无人拥有“定价权”。
不吹不黑,情况就是这般严峻。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能做的只有不断地跟随,“比它便宜还量足,才有机会分肉吃。”
眼下的中国车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八个大字,成为了盘旋在每一位局中人头上的“闸刀”。稍有不慎,便会淘汰出局。
最后再抛出一段话:“经历了一季度的洗礼,如果你还抱有什么所谓的幻想,那么一定会挨一记重重的耳光。”
暗潮涌动之下,2025必然将会蔓延浓浓的血腥气息。不信,从本月拉开序幕的上海车展开始,去亲自看一看为了活下去,各家主机厂会多么的“穷凶极恶”,展现出多么“丧心病狂”的面貌。
总之,中国车市,一片红海,唯价格论,还会持续……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岚图汽车以行业第一单车研发投入,落实“安全平权”
第四代博越L发布:轴距加长,配2.0T,会涨价么?
恒大汽车出局?新能源进入下半场,靠烧钱造车还有机会吗
当流量盛宴撞上生命之重,技术狂飙下的安全悬崖与人性之殇!
全复盘!小米SU7爆燃致3死
近两年,汽车价格战一直持续,什么998,798,一口价满天飞,但是当所有企业都在亏本抢市场的时候,他们靠什么搞研发?答案,可能让你后背发凉。
在3月底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某院士关于增程式技术路线更具优势的观点引发业内广泛讨论。这一表态随即在技术圈掀起波澜,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上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动技术各具特点,应当客观看待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场景。实际上,插混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非常成熟,形成了包含纯电、直驱、......
近日,网上有传闻称鸿蒙智行享界S9在广深沿江高速发生追尾事故,车辆驾驶员以及一名成员送医后死亡。今日,鸿蒙智行官方表示:已联系警方确认,无此次事故发生。
昨晚10点多,在社交平台沉默近24小时的雷军终于发布了新消息。
长城皮卡一季度销量突破5万辆 逆势大涨15% 山海炮Hi4-T即将发布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一起惨烈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碰撞后发生爆燃,导致车内三人不幸遇难。事故引发舆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高度关注,而电池供应商的身份争议更将事件推向舆论漩涡中心。4月2日,宁德时代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公开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这一......
Momenta喜提“技术开发·丰采奖”,与一汽丰田合作车型即将惊艳亮相
福特跟进一口价:14万级可买插混中型SUV?
11.99万起,“硬派新玩家”郑州日产Z9开启预售
持续卖爆!3月比亚迪销量37.1万辆,Q1季度突破100万辆!
新势力3月销量出炉,零跑才是最大的黑马
出口稳居中国车企榜首!奇瑞汽车一季度累销62万辆 ,同比增长17.1%,创造历史季度销量新高,3月销售新能源汽车62210辆,同比增长125.4%
置身新起点,长城汽车需要在保证利润的基础上实现销量突破,而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传统优势领域的巩固和新能源切换的增量都显得尤其重要。
铂智3X的阶段性成功会让人觉得,合资新业态的达成,或许就在不久之后。
“3.29”智驾事故启示:狂热智驾营销该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