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电动公会 193浏览 2025-04-01 IP属地: 未知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作者 | 李大鹏
出品 | 电动公会



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白色的小米SU7轿车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疾驰。车内坐着三名年轻女性,24岁的李云(化名)和她的两位朋友。她们从武汉出发,计划前往安徽参加一场事业编考试。然而,这趟旅程的终点,却成了三个家庭的噩梦。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在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的瞬间,一场爆燃的烈火吞噬了一切,三名年轻女性乘客不幸遇难。这场悲剧再次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质疑,更将智能驾驶技术、车辆应急机制与行业监管推至风口浪尖。



01  一份精确到秒的报告



对于这场事故来说,其惨烈不仅在于生命的消逝,更因其被智能汽车系统全程记录,像是一场被技术“直播”的死亡事件。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根据小米公司公布的车辆数据,事故时间线如下:


- 22:27:17:车辆激活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车速116km/h;  

- 22:28:17: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轻度分心并发出报警;  

- 22:36:48:系统再次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 22:44:24:NOA检测到前方施工路段障碍物,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制动;  

- 22:44:25:驾驶员接管车辆,转向并持续减速至97km/h;  

- 22:44:26-28: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触发紧急呼叫(Ecall);  

- 22:44:39:救援系统确认事故并报警;  

- 23:00许:急救人员抵达现场,但三名乘客已无生还可能。  


从时间线上可以看到,当晚22时27分,李云开启了车辆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车速稳定在116km/h。随后的17分钟内,系统多次发出警告。从“轻度分心报警”到“请手握方向盘”,再到“前方有障碍”的减速提示。


这些冰冷的记录,像一串串代码般刻画出死亡逼近的倒计时。


22时44分24秒,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开始自动减速。一秒钟后,驾驶员接管车辆,向左转向22度,制动踏板踩下31%。但此时的车速仍有97km/h。两秒后,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剧烈碰撞,车头瞬间变形,电池组爆燃,火舌从底盘喷涌而出。


从碰撞到烈焰吞噬全车,仅用了不到三分钟。车载ECALL紧急呼叫系统在碰撞后4秒触发,22时44分39秒接通救援,但此时前排两人已被大火包围。当120急救车在23时许抵达时,前排乘客的遗体已碳化,后排一人虽被拖出车外,但因严重烧伤最终不治。一位华瑞医院的工作人员描述:“前排两人被烧得只剩下骨架。”


李云的父母在武汉家中收到女儿车辆碰撞的实时推送时,尚不知晓这竟是最后的诀别。绑定车辆的手机APP显示:“3月29日22:44,您的车辆发生碰撞。”他们连夜驱车赶往安徽,却在殡仪馆见到了女儿的遗体。


家属在悲痛中质疑,为何碰撞后车门锁死?为何电池会瞬间爆燃?


讽刺的是,事故车登记在李云男友名下,因为学生身份无法贷款购车,这个法律细节竟成了家属与小米沟通的障碍。



02  在灰烬中寻找答案



小米公司发布的长达千字的事故报告,将碰撞过程切割成0.5秒为单位的时间切片。从NOA激活到方向盘转角22.0625度,从制动踏板开度31%到38%。这份充满工程师思维的报告,却被舆论批评为“用数据回避人性”。


很多网友尖锐指出:“97km/h的碰撞速度是否符合安全设计标准?为何系统预警后减速仍不足以避免事故?”这起事件也引发外界对智能驾驶系统“能力边界”的讨论。小米SU7搭载的智驾系统在标准路况下表现稳定,但其对突发复杂场景的应对能力存疑。


从数据可见,事故发生于驾驶员接管车辆后的短暂时间内。尽管系统提前预警并减速,但面对施工改道的复杂路况(逆向车道临时开放),车辆最终未能规避碰撞。


此次事故中,施工路段的路障与逆向车道改道属于非标路况,尽管车辆在1.1公里前就检测到施工路障并开始减速,但未提前切换车道或更早要求驾驶员接管。


数据显示,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时,剩余反应时间仅有2秒,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极为有限。这让人质疑,当智能系统判断风险超出处理能力时,是否应该强制停车而非依赖人类接管?


而这也暴露了当前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过度依赖驾驶员监控,却未能在极端场景下提供足够冗余的安全机制。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此外,小米汽车在技术路线上的潜在缺陷,也让公众对新能源车企“性能优先”策略的深度反思。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其“零百加速2.78秒”“最高时速265km/h”等参数被作为核心卖点反复强调。然而,此次事故揭示了一个致命矛盾,在高速场景下,动力系统的激进调校与车辆动态稳定性控制之间存在明显断层。


从事故数据看,驾驶员接管时方向盘转角(左22.06度后右1.06度)和制动踏板开度(31%至38%)的剧烈波动,直接反映出车辆在紧急避障时的操控极限可能被低估。


这与2024年9月南京南站事故中SU7失控撞向隔离带的现象形成呼应,彼时车辆同样因高速转向不足导致碰撞,虽未爆燃但已暴露底盘调校的薄弱环节。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小米SU7还存在电池防护与车门应急设计争议,这也是遇难家属提出质疑的核心:为何碰撞后车门锁死?为何电池会瞬间爆燃?


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碰撞后电池包受损导致热失控,火势迅速蔓延。尽管小米官方强调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断电后可手动解锁,但家属质疑“车门锁死致乘客被困”。


这一矛盾指向两个问题,一是电池防护设计是否达标?高速碰撞下,电池包的物理结构强度、热隔离技术能否有效阻燃;二是应急装置的可操作性,机械拉手的位置,比如设置在车门储物格下方,是否直观易用?乘客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虽然小米强调机械拉手的设计符合国标,但事故暴露了现实场景的复杂性,在剧烈碰撞导致的变形、烟雾、恐慌中,乘客很难冷静找到隐藏在内饰板下的拉手。日本JNCAP碰撞测试显示,电动车起火后留给乘员的逃生时间平均不足60秒。


现场视频中,SU7的电池包在碰撞后30秒内发生热失控,火势迅速蔓延至全车。这与小米宣传的“14层硬核防护”形成刺眼对比。当前动力电池在高速碰撞下的爆燃风险仍是行业难题,但车企是否在营销中过度淡化这一风险?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03   小米汽车的责任边界



这场事故,可以说撕开了智能汽车时代的残酷真相,当算法、电池、金属框架的组合体以百公里时速奔驰时,任何细微的设计缺陷都可能被放大成致命陷阱。


而比技术缺陷更可怕的,是资本对风险的有选择披露。比如小米在发布会上用56分钟讲解自动驾驶,却只用30秒带过电池安全测试。


小米SU7“爆燃”致3死谁之过?雷军首次回应

若调查证实事故主因为车辆设计缺陷,如智能驾驶系统故障、电池安全或车门解锁机制,小米需承担产品责任。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车辆存在系统性故障。小米的初步回应显示,其通过数据配合调查的态度较为积极。但事故车辆由非车主驾驶,是否存在超速、违规操作等人为因素,仍需警方进一步厘清。


值得注意的是,铜陵市应急管理局将事故定性为“单方交通事故”,但这不能消解车企在产品安全基准线上的义务。正如2018年特斯拉Autopilot致死案所确立的判例:即便驾驶员存在操作失误,车企仍需为系统可预见风险承担责任。


比如,NOA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决策缺陷属于算法设计缺陷,车企需为过度宣传辅助驾驶能力导致用户依赖负责;动力系统与底盘调校的失衡、电池包结构强度的不足,构成产品设计缺陷的直接证据;在营销中将“性能参数”置于“安全冗余”之上,客观上诱导了用户的风险驾驶行为。  


小米SU7事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狂奔中的隐忧。无论是车企、监管部门还是用户,均需重新审视技术发展的伦理边界。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守护生命。唯有将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通过技术迭代、制度完善与人文关怀的三重努力,方能真正实现“科技普惠”的承诺。


当殡仪馆的冰柜封存了三个年轻生命,当小米股票因事故曝光当日下跌5.7%,这场悲剧早已超越普通交通事故的范畴。它是一面照妖镜,映出智能汽车狂飙突进背后的安全赤字;它更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技术崇拜的盛宴中,对生命的敬畏永远不该退席。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面对三个鲜活生命的陨落,此时的小米汽车不该只用数据回避人性,而它的创始人更不该沉默不语。


截至我们发稿,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对这起事故造成的悲剧首次回应。以下为回应全文:


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电动公会 6093粉丝    1055作品 关注 用深度,推动汽车驶向未来。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