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多地提醒“慎用智驾”,普及智驾的背后,安全也不能忽视

多地提醒“慎用智驾”,普及智驾的背后,安全也不能忽视

汽车网评 1251浏览 2025-04-08 IP属地: 未知

自近期多起智驾事故后,多地高速公路悄然挂起“慎用智驾”警示标语,这一现象背后,很难不让人觉得,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到底是否正确。而今年,随着L3级自动驾驶政策破冰、车企加速量产布局,市场对“解放双手”的期待被无限放大,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技术尚未成熟、法规尚未健全的当下,驾驶员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L3级自动驾驶私家车首次获得合法上路资格,标志着技术迈入新阶段。然而,条例仅笼统规定“交通事故按国家规定处理”,未明确车企与用户的责任边界。


例如,L3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在接管请求发出后10秒内响应,但若系统未及时预警或用户因分神未能接管,责任如何划分仍无定论。这种模糊性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甚至出现行车时睡觉、追剧等危险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利用话术混淆技术等级,有的品牌宣称“全场景自动导航”,实则仅支持封闭道路下的车道居中与跟车,复杂路口仍需人工干预。这种营销策略虽短期内提振销量,却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众所周知的是,即便搭载激光雷达与高算力芯片,现有智驾系统仍存在显著短板。首先是极端环境失灵暴雨、浓雾等天气下,传感器感知精度骤降,毫米波雷达易受金属干扰,摄像头在逆光或强反光场景中可能误判障碍物,换做人类面对这样的情况或许速度降价来安全性还会更高。


而在面对突发事故、道路施工等非标准化场景中,系统决策逻辑僵化,例如某车型在无车道线的乡村道路频繁退出智驾模式,这时人类驾驶员就有一个反而拥有天然优势。另外,系统与驾驶员权责切难免存在一定冲突的情况,部分用户因长期依赖系统,接管时反应迟钝甚至操作失误。

这些技术瓶颈意味着,智驾系统仍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若盲目信任厂商宣传,无异于将生命托付给未经验证的半成品。面对技术狂奔与法规滞后的矛盾,汽车行业还是需构建多方协同的解决方案,但始终还是离不开车企和消费者。


首先从车企出发,需要摒弃技术跃进式宣传,明确标注智驾等级与适用场景,明确不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其次可以根据驾驶员文明行为进行评分,再决定是否提供智驾服务。而落实到用户上,老生常谈的便是要重建对驾驶的敬畏之心,通过试驾体验与安全课程,认清系统能力边界。在驾驶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路况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汽车网评:技术可以迭代,生命无法重来。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零事故,但这需要技术、法规与用户意识的同步进化,至少目前来看成果和初衷已经有点背道而驰。在L3级自动驾驶大规模普及前,每一位驾驶员都需铭记,方向盘后的人,才是安全最后的防线。厂商的炫酷演示与营销话术,不应成为麻痹警惕心的糖衣,唯有对技术怀有敬畏,才能真正驾驭未来。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汽车网评 1.6万粉丝    1万作品 关注 购车、用车、汽车界的八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