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驾仕派 2593浏览 2025-05-29 IP属地: 未知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前言:

本期文字内容来自驾仕派旗下的播客节目《驾仕说》最新一期。我们梳理了一下其中观点,以文字和声音双重形式来呈现。

有意思的是,本次嘉宾没有在节目中公开吵架,但从很多观点尤其是对设计的理解上来看 ,这应该是我们史上观点差异最大的一期。

谨以赵小查的一句感叹作为引子:

为什么面对当下同质化的市场,我找不到当年攒钱买一台手机的冲动了?

————

以下为正文

在经历了品牌舆论波动之后,5月22日晚上七点小米雷军再次站到公众视野,这也是雷军在经历近期品牌舆论风波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发布会在形式上延续了雷军个人主讲的传统,但内容节奏、演讲风格和叙述策略相比去年SU7的首发显得更加克制和内敛。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在这场以小米15周年为主题的发布会中,雷军发布了两项最为核心的产品:小米首款自研的大芯片玄戒O1,以及小米造车战略的第二款车“小米YU7”。尽管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但业界对小米YU7的市场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热情之下掩藏着对品牌成长路径与产品体系力的巨大争议。

01

雷军低调复出,小米YU7发布会只有一个“稳”字

本场发布会由雷军一人独自完成,未安排其他高管或技术人员上台辅助。雷军全程语速偏缓,与米粉的互动也不多,也没有像以往一样穿插轻松玩笑或情绪性表达。对比以往雷军激情四溢、善于调动情绪的舞台风格,此次的显著转变令许多业内人士感受到一种刻意的“降调”处理。尤其是在产品介绍阶段,他避免了过度强调性能参数,而是将讲述重心放在设计细节、座舱体验和系统构建能力上。

其实从发布会现场的观察来看,可能这次发布会在线上的讨论相对平静、没有小米SU7发布时的“全网瞩目”,但发布会现场依然保持了较高热度。小米YU7首次驶上舞台时,全场米粉报以热烈掌声,呼喊“雷总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

只是这种热情并未改变雷军在台上的情绪节奏,他选择以平稳的语调讲“小作文”,而非借势进行情绪演绎。

这种处理方式,被一些评论认为是小米在舆论风波后的一种主动修复策略:不做情绪对冲,转向技术和产品为锚的稳定表达。

雷军本人在会后发布了数条微博,或许可以为这种风格转变提供了战略注脚。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他写道:

“小米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这是十周年时我们认真问自己的问题。今年十五周年,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进一步表示,小米将在未来五年投入200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并重申“技术为本”的方向。

“只要开始追赶,我们就走在赢的路上”——这句首次出现在SU7发布会上的话语,如今再度被强调,显然已经成为雷军试图植入品牌精神的一句基石语。

而且他再次强调,小米YU7的目标人群定义为“为那些不能容忍平庸、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而设计,既是小米汽车的市场定位的总结,也是他为品牌重建发出的价值信号。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可以说,这次小米15周年发布会,雷军传递的信息不再只是小米YU7的优越性能,而是小米整体品牌在经历质疑之后的战略定力。

他以一种极度自律的姿态示人,不高调宣战,而是将注意力重新拉回产品本身和长期研发投入上。正如雷军最后写道:“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这是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回应,更是小米对自身长期战略的重申。

02

具备争议的设计:模仿还是创新?

这次小米YU7发布前后,法拉利进行了一些简短的传播,选择的是绿色的Purosangue定制车型。法拉利的内容被很多微博KOL转发,虽然没有在文字上直接和小米YU7关联,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暗示了小米YU7的造型和法拉利Purosangue的相似性。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事实上,小米YU7从正式登上工信部新车目录之后,其造型设计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如果再追溯久一点,从小米SU7亮相时,小米的造型总是会被打上相似的标签。

当然,小米在基本所有产品设计上的路径,始终伴随着“借鉴与创新”之间的争论。从智能手机时代紧跟iPhone设计的路线,到米家生活家电产品线被认为“师从”日本品牌无印良品(MUJI)的极简风格,小米一直处于向行业标杆“致敬”和寻求自主风格之间的微妙平衡中。

如今,这种争议延伸到了小米汽车的身上。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发布之时,就曾因其车身造型、灯组设计与保时捷Taycan的高度相似引发舆论热议。公众甚至戏称SU7是“保时米”,质疑小米汽车是否仍延续着小米手机对苹果的“学习策略”。

这场风波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小米汽车设计团队意识到,他们不仅需要面对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苛求,更需要回应公众对品牌独立设计能力的质疑。

雷军在发布会后的微博中特意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种争议。

他强调:“小米YU7继承小米汽车家族设计,是延续,也是进化,坐进车里,触摸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刚好符合直觉,它与你时刻共鸣。”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雷军的表态更进一步提出了小米汽车设计哲学的关键词:“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这种表达,或许一方面承认了对过往成功设计路径的延续,另一方面则展现了品牌对自身设计长期价值的自信。

不过,作为讨论嘉宾的Jackie认为,小米YU7这款车型延续了SU7的家族设计语言,但整体视觉呈现却明显更具原创性与独特性。无论是运动感十足的车身比例,还是细节上更具视觉冲击力的镂空“水滴大灯”、全新的光环尾灯等,小米YU7都表现出明显的设计进化迹象。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然而,其他人仍旧在讨论:这种进化是否已经足够彻底,能否真正摆脱SU7设计模仿争议所带来的阴影?

一些设计师和行业人士认为,小米长期以来的品牌逻辑从来不是追求前所未有的原创,而是在成熟的设计语言和风格基础上进行迅速迭代,以实现快速有效的市场占领。“从小米手机到小米家电,再到小米汽车,小米始终习惯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Jackie更认可这种观点,“这种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试错成本,快速触及用户需求痛点。”

尤其是在手机时代,小米最初的成功战略就被视作对苹果iPhone设计的高效模仿和本土化调整。这使得小米在短期内迅速获得了市场份额与用户的认可。在米家生活家电领域,小米又迅速学习了MUJI倡导的极简美学与生活方式哲学,快速塑造出一套具备消费吸引力的品牌语言。这种设计战略本身并非小米独有,但在汽车行业这一更为敏感且强调原创性的市场,这种战略的复制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与更高的争议性。

汽车设计领域的讨论因此延伸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同质化设计盛行的当下,什么是真正的原创?

行业内一些声音认为,在空气动力学、安全性、用户体验等多重要求的综合驱动下,“设计的最大公约数”事实上已经形成。“你几乎不可能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行业的车身形态,这不现实,也不经济。”Jackie表示,“我们看到的行业趋同,其实是一种设计最优解。”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而另一方面,嘉宾赵小查则指出,如果小米长期习惯于这种“快速模仿—快速迭代”的逻辑,品牌差异化和价值感必然会遭遇瓶颈。

关于所谓设计最优解,赵小查指出:“汽车不同于手机或家电,汽车品牌建立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数字,更是品牌价值和用户认同。长期来看,品牌若没有自己明确的原创设计路径与辨识度,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

而且赵小查认为,手机设计在目前使用者使用习惯的限制下,总体在视觉上就是一块屏幕,顶多在摄像头模组样式上改变一下。但是汽车设计不同——所谓“最优解”、降低试错成本都只是一个借口。假如大家都不去专心做原创、都不去创新,那么对于这个拥有这么多顶尖设计师的行业,是非常悲哀的。

嘉宾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差异,可见这场围绕小米SU7、YU7甚至整个行业“同质化”设计路径的辩论,仍在继续。

03

产品战略:技术引领与市场挑战并行

发布会上的克制并未掩盖小米YU7在技术创新与产品竞争力方面的雄心。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小米YU7定位于“豪华高性能SUV”,相比小米SU7,其在产品定义和配置水平上都实现了明显跃升,核心亮点集中在座舱技术与智能驾驶配置上。

本次小米YU7发布中最受关注的创新,莫过于小米首次量产搭载的“Xiaomi HyperVision小米天际屏”。这是一套结合了HUD技术与车载显示屏幕的创新座舱交互系统。小米宣称,这套系统利用三块Mini-LED屏幕,通过全景曲面投影技术,将行车信息实时清晰地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下方的黑色区域,呈现出“航空舱级”的沉浸式显示体验。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同样的,随之而来的,是业内对这套技术原创性与市场化能力的激烈讨论。

早在2021年前后,宝马即已展示了名为“全景视域桥(BMW Panoramic Vision)”的类似技术概念。当时宝马宣称,这一系统将成为未来宝马新世代电动车型的重要交互界面。然而截至小米YU7发布,宝马该技术仍未正式投入量产,小米YU7却抢先实现了量产落地。

Jackie指出:“天际屏或全景视域桥,本质上都是HUD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将信息通过投影方式呈现,技术路径上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他也补充道:“宝马迟迟未能实现量产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其对耐用性、显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极高标准与谨慎态度。小米此次率先推出,尽管展示了供应链的效率与创新速度,但未来实际使用中能否达到高端用户的预期稳定性,还需市场验证。”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据悉,这套系统的关键供应商为中国本土企业华阳集团,显示出本土供应链在技术落地方面的迅猛崛起。有观点认为,小米的技术策略依旧延续了其快速迭代的高效打法——不强调“谁最早提出”,而关注“谁最快实现”,这也符合雷军长期以来对技术的务实观:“技术为本,不断向前!”

在市场竞争层面,YU7的直接竞品显而易见——特斯拉Model Y,这款长期占据中高端电动SUV市场领导地位的车型。小米YU7发布会上,小米更是直接将YU7与Model Y进行参数对标,甚至连车型布局都如出一辙。

雷军在对比时表示,相比特斯拉Model Y(轴距2890mm),小米YU7拥有更大的车身尺寸、更长的轴距(3000mm),且在内饰豪华程度与空间舒适性上也更具优势,例如全车采用高端Nappa真皮座椅、前后排零重力电动座椅设计。更关键的是,小米YU7标准版也搭载了96 .3kWh电池组,CLTC续航高达835公里,这远超Model Y长续航版的615公里续航表现。同时,YU7在底盘结构、空气悬挂与制动性能上也试图拉开与Model Y的距离,将自身定义为“更豪华、更运动、更高性能”的中大型SUV。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此外,标配激光雷达与NVIDIA Thor芯片,这些在安全配置和体验上的优势都使得小米YU7在产品维度具备明显的差异化竞争力。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另一个引发行业广泛讨论的创新是,小米YU7首次将消费级高通骁龙8Gen3芯片(通常用于高端手机)直接应用于车载座舱计算。这一举动打破了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对消费级芯片“非车规化”的惯例(尽管也有其他先例)。小米内部曾对部分媒体透露他们已进行了专门的车规级处理与适配,使芯片能够满足车载环境的严苛要求。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但业内对这一策略也还是有很多争议。Jackie认为:“消费级芯片虽然算力强大,但车规应用场景远远比手机更复杂,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手机芯片用于汽车,面临温度控制、长期稳定性、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等多重挑战。”他进一步解释道,“高通或许默许这一应用,可能也希望借此更高效的切入高端智能汽车市场,但其可靠性仍需长期市场验证。”

然而,小米使用骁龙8Gen3的策略也并非没有优势。

座舱算力的显著提升将极大增强小米YU7智能座舱对AI功能的支持,使得语音交互、多任务处理能力、屏幕响应速度都有可能远超传统车规芯片所能实现的性能表现。这些体验的大幅升级都会营销年轻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的认知,一旦小米YU7能够体现出代际优势,那小米也就能够有更高的技术溢价。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但市场终究会用严苛的现实考验小米的选择,汽车行业的谨慎基因或许与小米消费电子领域快速迭代的基因相互冲突,这将是小米未来长期需要直面的挑战。

总之,从“天际屏”的量产首发、对Model Y的正面对垒,到骁龙8 Gen 3芯片应用背后的风险与收益并存,小米YU7体现了雷军和小米在汽车领域雄心勃勃的战略路径。但在产品落地背后,如何平衡创新风险与市场认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智能电动车市场中真正树立品牌护城河,是雷军未来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

04

定价之争与市场前景: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小米YU7的发布,迅速将市场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最热门的价格区间之一:25万元左右。而小米YU7最直接的对标对象,则是长期占据这一领域主导地位的特斯拉Model Y。

不过,如何打破特斯拉多年积累的品牌认知与用户信任,将成为小米最关键的挑战。“价格差距将决定YU7的成败,”嘉宾们表示,“定价策略不仅影响销量,更可能决定小米未来品牌溢价能力。”

在对价格的预测和市场表现预期方面,三位讨论者给出了明确观点。嘉宾Jackie认为,只要YU7的定价明显低于Model Y——预计在25.98万或24.98万之间——小米便能从特斯拉那里抢走大量用户,“只要价格更低、配置更高,小米的销量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增长,甚至延续或超越SU7此前的市场表现。”在他看来,小米通过SU7的成功,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市场认知和用户基础,尤其在年轻、科技感知敏锐的消费群体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而嘉宾赵小查则更关注小米YU7的品牌策略与消费者心理。她补充说,虽然这款车产品力强劲,但市场并非单靠参数就能取胜,“关键是小米如何通过YU7的上市定价,进一步巩固品牌在25万元价格段的优势地位,打消消费者在特斯拉、其他豪华品牌及新势力与小米之间的犹豫。”

何欣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YU7上市后的表现将是小米汽车长期战略的关键节点。“虽然产品优势明显,但小米此次依然承受巨大压力,”她指出,SU7在市场成功后,用户对YU7的预期已经被推至高点,“如果定价过于激进,可能会牺牲品牌利润空间;但如果价格保守,又难以在特斯拉这样的强劲对手面前赢得市场份额。”

尽管三位讨论者都认可YU7在技术与产品上的竞争力,但在具体销量预测上仍存在分歧。

嘉宾Jackie乐观估计,“只要小米保持住‘高配低价’的定价策略,长期来看月销量突破甚至稳定在2万台以上并非难事”。他认为小米YU7和SU7的销量会存在的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类似于Model Y上市之后Model 3的销量就下滑了,所以参考今年小米汽车35万辆的产能目标,初期小米YU7可能1-1.5万辆就达到预期了。

而嘉宾赵小查则相对谨慎,她认为市场对于小米的新鲜感在下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且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小米现在现存的大量SU7订单如何解决,这不是一个产品问题,而是商业问题。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何欣则提出了“粉丝经济”的不确定性,“现在看上去YU7的确是继Model Y以后最有希望成为爆款的纯电SUV,破万问题不大,但不清楚上限是多少,以及这种销量表现能够维持多久?”

总体而言,小米YU7上市后的定价策略与市场表现,将成为衡量小米汽车品牌真正竞争实力的重要标杆。

雷军多次强调:“只要开始追赶,我们就走在赢的路上。”在竞争激烈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小米汽车能否凭借YU7再度迎来销量攀升,并延续SU7创造的成功故事,仍然需要时间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最后,目前市场上关于“汽车行业的恒大”的引起的涟漪仍在继续,品牌稳定性、赢利性、长期策略,都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在全新车型上的打法。不管从哪个层面上来看,小米YU7的下一步,都至关重要。

激烈争议之中,小米YU7能否超越SU7?

(END)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驾仕派 26.8万粉丝    9137作品 关注 有趣、有用、有品。中国汽车行业坚持原创传播的代表。
推荐作者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