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选择坦克和小米,他们竟有这样的故事

选择坦克和小米,他们竟有这样的故事

汽车公社 1921浏览 2025-07-24 IP属地: 未知

“为了不让阿拉买台车子‘白相’,爷老头子甚至让搞台E300L,说差的钞票他来补。”


周二晚上下班回家,在地库停车的时候,正好见到斜对面车位上,住小区同楼栋的小杨正趴在地上捣鼓他那台去年末买的领克03+ Racing来着。


图丨随手找的网图。不可否认,即使你对其设计风格不感冒,仍会对这款“国产钢炮”的外观留下深刻印象


走近后发现,原来是在新装的碳纤维前铲上贴字来着。饶有兴致地看他忙完,然后两人一同往楼梯方向而去。


一路上小杨绘声绘色地说起,他是如何在买车这件事上顶住家里长辈的“诱惑”而坚持己见的——“啥么事奔驰E级,阿拉廿六七岁开那么老气的车做啥?急吼吼要去钓‘夏树’么?”


话痨小兄弟这突然插入的《头文字D》哏,事先可以说是毫无征兆。听得笔者直接一口矿泉水呛了出来……


图丨《头文字D》哏的另一层隐含意思在于——以2025年的视角来看,第五/六代老款奔驰E级二手车今天才值几个钱?而一台维护得当车况良好的AE86,售价折合人民币最高可达50万元


搬来上海南郊这个于2017年正式交付,大致上能用“半新不旧”来描述的小区,至今已有六年。眼见着小区内总容量三百有余的地库,从最初的半闲置状态(地面就有上百个车位),到目前这样零零总总停了个大半状态——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以“显微镜视角”见证了国内私人汽车迈向普及时代后,行业的新动向了。


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三年内,从本小区地库中到每日行驶于路上的那些,如同小杨那样买来主要为“玩”的车,显著开始多了起来。这可以被视为汽车市场进入新周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信号。


01年轻人“不讲牌子”的原因

让我们继续来说小杨的事。


他的爱车具体型号为2025款领克03+ Racing版,购置于去年11月。售价么,虽然厂方给了一定优惠,但作为一台小众的性能车,这个踏入社会不到三年的年轻人仍旧倾其所有。


不但掏空了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加上家里赞助的十万,还从吉致金融搞了十万车贷分二十四个月清偿。用小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这个车他也是砸锅卖铁才拿下。


然而车开回家之后,却一度导致他与家大人起了不大不小的矛盾。因为老杨一直以为自己的宝贝儿子是要买宝马来着,最后居然开回来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什么领克”。


尺寸只有A级,还不是知名品牌,一问价格花了居然接近三十万,“好好较,侬买个上汽大众合资的都比这个要好!”——老爹不炸毛才叫怪事。


这一闹,也就上演了一出“上海小囡”独立的常见戏码。去年岁末,小杨从市中心的家里搬了出去来到这个小区一个人住,这其中因为买车这事闹的矛盾,似乎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尽管出来单住多少有些生活上的麻烦,但有了自己的车以后小杨也算是过足了瘾。他很快就和一众车友玩到一起,时常热络地参加各种聚会活动。


图丨以同款车为纽带,年轻车友之间的线下互动,一直是汽车社交的核心构成。说白了,既然是爱好,那就是得扎堆才更加有趣


“四月份我们6台03+组队去无锡,去的路上被查,回来又被查一趟。”小杨此前曾多次与笔者等几个小区里熟络的邻居,分享自己和车友们的趣闻:“交警盯着尾翼问:啥牌子的车?那么大的尾翼,一看就是非法改装!”


实际上,小杨自己对买车、玩车这事认识也非常清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趁着年轻的时候多玩玩,“以后谈朋友结婚到小家庭过日子,我终归是要把车换掉的”,到时候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就是了。


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绝非个案,笔者小区里租住在2号楼栋的小董,差不多也是类似态度。


这位小兄弟二十七八岁年纪,安徽宣城人士,在张江某企业工作,换车前开的台外牌上汽大众。相对于小杨,小董并不是很硬核的驾驶爱好者,据他本人说法只是“比较喜欢开车”。


至于为什么选SU7,除了外牌换沪牌带来的便利外,品牌惯性是一项重要因素。


图丨虽然上市以来争议不断,围绕着外观设计的“抄袭”指责一直都有,但对于大部分车主来说既然都选了这款车了,自然是“我管你那个去了”——虽然“谁会嫌弃自己老婆长得像刘亦菲”的辩解多少显得有点low,但却话糙理不糙


根据小董本人的说法,他“理论上”可算是资深米粉。高二那年拥有的第一台手机就是小米4,大学期间更是入手小米游戏本、小米平板的“全家桶”。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董也并非国内互联网社区刻板印象里的那种狂热“米粉”。在其看来,“米猴”和“海狗”等粉圈群体,都属于不可理喻的存在。


此外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去年发售的SU7,还是刚刚上市的YU7,目前推出的两款小米汽车在颜值上均可圈可点。至于其外观设计上到底抄没抄的问题,对于那些对品牌不持偏见,甚至是非常认可的人来说,这算是个问题吗?


而雷军多次亲身参与新车交付的操作,在其看来也是非常加分的项目——“中国首富亲自负责交车,还会给车主鞠躬致意,这情绪价值可以说拉满了。”


至于这究竟是作秀还是立人设,人背地里是怎么想的,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二十多三十不到的,多数‘成家’和‘立业’两头都不挨,还整天被社会、媒体之流说教的,感受到被充分尊重是一种难得的体验。雷总起码面子功夫做到位了,确实让我们车主开心、感觉到被尊重了,所以还要人怎么样呢?”


图丨你说他装,那请问你为什么不去装?情绪价值应该是品牌提供的主要价值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这番直接出自年轻车主的真实表态,实际上已经直接解答了“小米汽车为什么会火”这个,令众多车企负责人困惑的问题。


02逐步开始分化的诉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态,这一点从不同年龄段的车主群体的画像,表现得更加典型。


像小杨、小董这类二十岁以上但不足三十五岁的,属于新生代群体;杨父这类五六十岁的,则是典型的上一代群体。至于笔者这种,刚刚年过四十岁刚好不上不下的,则是很典型的中间群体。大致上以最简单粗暴地分法,国内车主大致可以按照年龄段区分上面这类老、中、青三个群体。


而这样的三个群体,对车这种事物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认知,存在着严重的“代沟”问题——


老一辈人大多沉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合资潮发端的时代,对合资品牌以及不少进口车情有独钟,其中部分较为固执者可能因为二十多年前自主品牌开端时代,“国产”那些较为著名的历史问题记忆犹新,普遍对当前新势力乃至所有自主品牌没有好感。此外,老一辈普遍执着于撑面子的问题,对汽车品牌非常讲究,豪华车认定BBA起步。


图丨1993年改造前的上海南京东路。上一辈人对于汽车的认识和选择,除了报纸和电视广告,很多来自于街头出租车司机的口碑。合资大时代的轨迹,也塑造了老一辈人的倾向


而笔者所处的“夹心层”,成长于改开时代的七五和八零后,甚至部分生于九十年代初的“中”的一代车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因为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最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也让我们对当前主流的各种疯狂堆配置、上马最新技术这种“卷天卷地”的当前自主品牌,更加青睐。(注:2024自主品牌市占率65.2%)


图丨品质好、配置高,价格相对还不贵的所谓“水桶车”,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自主品牌造车的经典思路,也符合笔者这个年龄层普遍的购车倾向


至于年轻群体,早几年被不少媒体称为“Z世代”人群,内心实际将汽车视为手机、电脑类似的东西。尤其对于汽车品牌等这些,他们多数并没有非常强的定见,抛开经济限制外驱动其选择购买某款汽车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受到个人兴趣需求、流行趋势等的影响。甚至在于某款车、某个汽车品牌,是不是取悦到他,能否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


这其中,老一辈与年轻一代彼此互相不能理解(或者是不愿意理解)对方对于汽车的认识以及看法。“夹心层”或多或少能理解甚至部分认同新生代的看法,但架不住自己的认知已经往老一辈方向转变,只是在新生事物接受方面更加开放,比如对崛起的自主品牌认可度非常高。


图丨车买来是玩的么?那请问——为什么不能买车玩呢?图为小鹏mona m03“痛车”


当然,上面这种以年龄划定心态来加以区分人群的方式,并不一定科学。正如上文已经预先用“简单粗暴”来叠甲。在笔者了解的信息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反例——


去年岁末,在社区中央的购物中心洗车期间,笔者就遇到过一对家住邻近小区的老夫妇。与一般刻板印象中的“老人车”不同的是,老两口的座驾是一台崭新的坦克400 Hi4-T插混版。


在随后的闲聊中得知,两口子里面老先生去年7月刚刚办理退休,而车也是他们退休后新买的,为的就是还能在腿脚还“跑得了、爬得动”的时候,游遍祖国好山好水。


对了,当时笔者也问了“为什么选择国产方盒硬派越野”的问题。而老先生回答着实出乎意料。


“阿拉退休前,干汽贸干了近三十年了,啥车没见过、开过?国产车好还是坏,怎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也是看在眼里。”


图丨不要觉得退休后买“坦克”旅游这个有多奇怪,笔者认识的人里面还有五十多买烈马的。这个时代,对各种兴趣爱好,是非常宽热的


而之所以买“坦克”,主要是因为十几年前开过帕杰罗之类的日系越野车,“当年已经受够了‘板凳座位’的滋味,阿拉两口子不想一把老骨头了再去受罪。”



你还真别说,虽然这个反例为本文的逻辑开了个“天窗”,但这“退休游牧族”的生活,还真说得有些让人心动。


肯定有朋友会说,你上面提到了三个自己直接接触的案例,就算信息绝对保真,那也只能归纳到显微镜下观察“个案”的范畴啊。那么,下面干脆就从最大的视角上,来点数据干货吧。


根据世界银行六年前发布的《全球20个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数据》,截至2018年末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0.173辆,位列全部20个采样国的第17位。不但远低于位居榜单前列的美国(0.837辆)、德国(0.589辆)以及日本(0.591辆,但有三分之一为K-Car),甚至远低于传统意识上不那么发达的马来西亚(0.433辆)还有俄罗斯(0.373辆),在全部20个采样国中仅高于印尼(0.087)、尼日利亚(0.064)还有印度(0.022)。


提九年前的老数据,是为了将来进行对比。下面是2020年末的数据——根据2021年初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上年末数据,国内汽车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81亿辆。转换成人均保有量,已经升至0.2以上。


图丨图为上班高峰期的上海高架


而到了2025年最新统计数据,国内汽车保有量已增至3.52亿辆,人均保有量约0.252辆。如果结合人社部此前给出的“中国当前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为2.62人”的数据,则国内的汽车普及状况,已经能用“每两个中国家庭拥有一台车”来进行描述。


如果将视角进一步聚焦到中国的主要城市,则人均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4年末,典型的一线城市上海,在拥有2480.26万人常住人口的同时,汽车保有量沪牌约613万辆、长期在沪外牌约100万辆,折算人均保有量数据为0.287。典型二线城市南京,汽车保有量是317万辆(2024年数据),常住人口957.7万(2025年最新数据),折算人均保有量为0.331辆。


图丨一个多世纪前汽车发明之时,并未有人将其定义为单纯的生产工具以及通勤机械


简而言之,就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间段的中国汽车市场而言,因为汽车普及带来的刚性需求目前正在逐渐走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增势将就此结束。除了老旧车辆的汰换(2024年报废量620万辆),类似上文列举的这类弹性(改善型)需求,正在飞速增长中。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准确把握这种转变,迅速迈进第二曲线,很可能将在未来锁定行业竞争的胜局。而跳出这种商业化的视角,从生活和文化的层面来解析这一切,也许我们所有人正在见证,真正属于中国的汽车文化的萌发。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65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