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车位、两辆电车,还都压着线!这中间的车位只能停‘剁椒鱼头’了。什么素质?!”
“还真不是素质的问题。你看两边……”
“还真是,都贴着边边了。”
“是啊,车主也是没辙。”
“你说这电动车干嘛要设计的那么宽?”
……
(图片仅供参考)
相信有不少司机都遇到过这种令人头疼的情况——周末,在某商场停车场里,两个立柱之间有三个车位;两辆电动汽车(含插混增程车)停在两边,中间空出一个车位,可是两边的车都压着中间车位的线,如果强行停进去的话,三辆车就谁也别想打开车门,甚至都无法开出去了。
可是两侧车辆并不是刻意压中间车位,而是因为车身太宽填满了各自的车位。
现在的电动汽车设计的实在是太宽了,宽到在标准车位里根本无法与其并排停放。
然而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常见,电动汽车带来的停车难题需要重视了;现在先来讲一讲汽车制造商们把电动汽车设计的非常宽大的三个原因,在找到原因之后则有必要考虑是否对车辆的尺寸进行分级与限制。
原因包括:
使用成本下降打造产品卖点电池布局需要汽车越长、越宽则车身越重,所以在燃油车主导的阶段里,主流家用车都是紧凑级轿车或SUV;可是电动汽车由于充电成本很低,用车成本可以比同级别燃油低五倍左右,于是用户们则会对车身尺寸有更高的要求,那么车企设计出更长、更宽的汽车也只是迎合了用户的需求,在硬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打造出产品卖点。
前两个原因是很好理解的。
第三个原因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人们对于电动汽车或插混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有高要求;于是车企就想要在动力电池组有限的空间里塞进去更多的电池,或者在有可行性的前提下极限加长、加宽车身,让动力电池组有更大的空间。
由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迟迟没有突破,汽车制造商只能去尝试扩展电池组空间。
于是电动汽车才会越造越宽。
电动汽车应该考虑瘦身了,一味的加长、加宽车身凸显出的是缺乏研发精神。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不应该只考虑扩大电池组的体积,而是应当持续投入研发去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说白了就是不能只考虑加大空间,要做的事情是进行电池技术攻关!
反之,电池技术则必然停滞不前。
而一味地加长、加宽汽车尺寸无非是汽车制造企业对电池技术攻关抱消极态度,仅一味的“走弯道”“走捷径”和“不思进取!”或许这样的描述看起来是不支持自主品牌,但现在的自主品牌更需要批评的声音,毕竟有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非常善于自吹自擂,谎言重复太多次或许连自己都会相信。
汽车并不应该太宽,不论是典型的美系、欧系、日系或韩系乘用车,主流家用车合理的车身宽度基本都是轿车在1700~1800毫米左右,SUV在1750~1900毫米左右;可是国产电动轿车的宽度基本都在1800~1950毫米左右,SUV的宽度更是达到1850~2000毫米上下!基本赶上轻型客车的宽度了。
这样的宽度必然会给停车带来很多的麻烦,标准车位的宽度不过是2000毫米。
而车身宽度是不包括后视镜的!也就是说加上后视镜则远超过车位的宽度。
同时无度的汽车大型化不仅会带来停车困难的问题,同时还与汽车电动化的初衷相悖——打造电动汽车是为了节能减排,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所以汽车的尺寸即便没有小型化的趋势也不应该进一步的大型化,那么为了打“续航战”而无度的加大车身的做法显然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分析电动汽车大型化趋势,目前看来都有必要减减速、降降温了。
笔者认为应当对电动汽车按照尺寸分级,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小型车依然可以免购置税和车船税;尺寸达到紧凑级、中型标准的电动汽车开始承担与燃油车相同的税费成本;大型则指中大型、大型电动汽车,此类车辆应当加收高于燃油车的税费。
汽车电动化不是“浮夸化。”
绿色才是电动汽车的基础色。
只看产品力,聊聊理想i8值不值得买?
能源的竞争,水的竞争,其实都是战争。看看前面那些足以致死的阴招,就能看到美国和西方的本质,在它们的哲学体系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也不必客气,在这场长跑中,我们将是唯一的赢家。
这实实在在的结果,正是奥迪Q6L e-tron电池安全性的有力证明。
聚央企之势,长安启源底气拉满,稳了!
【E汽车】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上市,12.99万元起
【E汽车】2026款大众途岳新锐上市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焕新,17.36万元起香不香?
探店极狐新阿尔法S5 充的快+凉的快,置换最低不到10万
新央企成立,长安汽车集团要迈进全球前十,2030年目标能实现吗?
【E汽车】3000万背后的答案:上汽通用五菱凭什么逆天改命?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央企新势力乘风启航
当手机巨头跨界造车,小米仅用短短三年便取得成功,完成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要知道,当小米被美国制裁后,雷军转身杀入汽车圈,面对像是格力、高合等在造车领域的惨痛经历时,唯独小米汽车却脱颖而出,一度成为了当前的热门品牌。
20万内想买一台能兼顾多人出行,实用性、智能化、享受度和驾驶质感都要够高的中大型新能源SUV,似乎没有太多选择,哪款车才能满足大家既要又要的需求?感觉目前最合适就是这台2026款的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了
比亚迪事件:如何在网络风波中保持理性与坚守?
岚图汽车7月的销量表现,是其产品力、品牌力、战略定力和用户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军工品质到全球布局,长安启源用户30万销量印证信赖根基。
月薪5000块,能不能养得起小米YU7?
深蓝汽车发布未来新布局!未来将推30款全新车,将改变新能源市场
场地试驾海狮06 DM-i和EV,能赛道劈弯也能安全智驾
自动驾驶规模落地&L2安全拷问:智能驾驶的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