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计 | 小宇宙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倒下去,很快又会有新人加入进来。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正在以可观的趋势上涨。尽管关于续航里程的魔咒,仍在困扰着他们,但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加入竞争,应对续航里程的各种解决方法也应运而生。
不管说法多么花哨,不管路径多么神奇,有一件事,却是没有人可以越过去的,那就是电池。
不仅使高能量密度三元电池的安全隐患暴露无遗,更让新能源车的安全口碑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至今交付超过75万台磷酸铁锂电池汽车中,15年来动力电池“0事故”。
2020年3月29日,通过对行业深刻的战略前瞻,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他们一举突破了磷酸铁锂电池组能量密度瓶颈,并在安全性上更进一步,正式推出“刀片电池”。
据了解,这一新产品的重磅推出,重新了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 引领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新高度。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众所周知,电动车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的安全。电动车在遭遇碰撞、电池短路或尖锐物体穿刺等情况时,容易诱发电池的热失控,继而出现车辆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针刺穿透测试”是行业内公认的对电池电芯安全性最严苛的检测手段,可以模拟电池贯穿极度危险情况下的整车安全。
对于比亚迪刀片电池在针刺实验中的表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分析指出刀片电池的设计使得它在短路时产热少、散热快,评价刀片电池的表现“非常优异”。
事实上,磷酸铁锂电池本身就具有高安全性的优势。然而过去几年,由于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车企盲目攀比续航里程的恶性竞争中,被能量密度更高但稳定性较差的三元锂电池甩在了身后。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全球动力电池领导企业的比亚迪,一直毫不动摇地将产品安全放在首位,且从未放弃对探索磷酸铁锂电池高续航、长寿命的投入研发。
不仅如此,由于去掉了“模组”这一层中间结构,使得电池系统的复杂度大幅下降,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产品稳定性和更低的故障率,给消费者带来了兼具高安全以及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
但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也表示:“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看到、听到刀片电池更多精彩的消息。”
“刀片电池”的横空出世,意味着比亚迪将成为新能源车主续航及安全焦虑的终结者,倒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回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也标志着中国企业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竞争之时,在实现全球化供应的征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长城汽车智慧工厂半程马拉松燃情开跑
车企价格策略大揭秘,一口价和5年免息藏着哪些门道?
仰望全系亮相金盏速度节,核心黑科技+汽车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兮子一周辣评
四五月是各大公司发年报的时间,除了利润,现金流,企业规模这些我们都熟知的指标。还有企业营收,负债率等,这又反应了企业经营的什么状况呢。
油车界的“扛把子”,全新探岳L加量不加价!
以汽车行业为例,全球巨头普遍高负债经营,在2024年营收前十强里,八家国外老牌车企总负债都超万亿,大众更是顶着三万亿负债运转。这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大企业的经营智慧,其通过大规模采购养活上游供应商,用金融杠杆盘活下游市场,这种以债生财的模式撬动了全产业链发展。
最近又是财报季,有些人又开始担心了:一些中国车企负债高,是不是容易暴雷?它们的车子还能不能买? 其实,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特别是重资产运营的汽车企业,具体分析,看视频
智慧与安全融合,赛力斯重构智能时代安全法则
“兆瓦闪充、兆瓦闪充、兆瓦闪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前一阵比亚迪超级e平台技术及汉L、唐L车型上市发布同时开启纯电动汽车兆瓦闪充新时代。早就听说“兆瓦闪充”是一项特别NB的技术,一直想要体验一下,这不机会来了吗
摘要:天下苦隐藏式门把手久矣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蔚来汽车正经历一场“自我革命”。蔚来内部公告显示,旗下子品牌乐道(主打20-30万元家庭市场)与萤火虫(定位10万元以上高端小车)被深度整合至集团体系,涉及研发、销售、服务等多个部门。这场调整直指两大目标:精简架构降成本,全力冲刺四季度盈利。
比亚迪又自捅一刀,海狮07dmi增配降价,唐彻底完了?
5月11日,2025长城汽车智慧工厂半程马拉松在保定徐水智慧工厂燃情开跑
亿咖通正成为汽车智能化供应链企业的增长范本。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国内外上市车企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陆续发布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最新乘用车市场销量情况,2025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今年1-4月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
欧盟碳排放新规延缓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