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界,魏建军和王传福可谓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风云人物。
魏建军的长城汽车,发迹于北方河北保定,现已是中国SUV汽车领导者;王传福的比亚迪,成长于南方“改革之窗”深圳,现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老大。
所以论中国汽车品牌的强国之路,长城和比亚迪无疑是绕不开的两家优秀厂商代表。纵观这些年的发展,魏建军和王传福这两个“汽车强人”,也一直在你追我赶相互较劲。
传统燃油车领域,长城哈弗一骑绝尘,给魏建军的“前半生”赚的盆满钵满。
而近年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宗旨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日益成为了时代主流趋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并“苦苦”坚持了多年的比亚迪,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伴随着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业务的蓬勃发展,比亚迪日益成为了自主品牌中的“明星”企业,名利双收。
简单粗暴地讲,在燃油车时代“赌”对了SUV的魏建军,享受了过去和当下;而在后燃油车时代“赌”对了新能源电动车的王传福,正在迎接和拥抱美好未来。
真可谓三十年河东河西。
由此一来,魏建军和王传福这两个男人,正在围绕新能源汽车的角逐,展开一轮接一轮的“攻守”大戏。
发展新能源电动车,什么最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领域的“砖家”或许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说电机有人说电控,也有人说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
但有一点可以说是业界公认的,即堪称电动车“心脏”的动力电池。
要知道,历经十年的推广和发展,虽说新能源电动车整车的成本和价格,总体在不断降低,但即便是在今天,动力(锂)电池一项,依旧占据了电动车整车成本的1/3左右。
电池的成本不作进一步控制和削减,电动车整体售价居高不下的局面,也就没法真正破解。
换言之,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谁真正有效扼住了动力电池的喉咙,谁才算真正掌握了电动车的“定价权”跟主动权。
毋庸讳言,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快速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并实现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崛起,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深厚积累跟产业链布局,功不可没。
要知道,1995年比亚迪正是靠做电池起家的,当然当年主要是做手机等3C数码产品电池。
比亚迪自己造新能源电动车的同时,也自己造电池,可谓实力诠释“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使得其相比其它大多数,需要外购动力电池的主机厂,在电动车的成本控制和定价权上,有了先天性的巨大优势。
记得前几年,在吉利、长安等一些友商干新能源汽车,喊着卖一辆“亏”一辆的时候,比亚迪的新能源电动车产品,就已经能够做到卖一辆“赚”一辆了。
当然,考虑到产业链的培育等巨大投入,时至今日即便强如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大厂,依旧需要从政府那里获取不菲的财政补贴,来继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展开讨论。
这里,我们唯一想要凸显和强调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中,主机厂无不想要扼住“动力电池”的喉咙。这就好比燃油车时代,谁都想把发动机攥在自己手里一样。
抓住了动力电池,就握住了电动车的“命脉”。
一如上面所言,源于动力电池之于电动车的重大意义,所以参与新能源电动车竞争的主机厂们,没有人不想把这一“命脉”攥在自己手里。
问题是,动力电池堪比发动机,不是你想自己搞就能立马快速搞出来的,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淀。
难度很高!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能源主机厂当中,除了比亚迪自家的电动车搭载的是自家的动力电池,其它绝大多数主流大牌主机厂,基本上普遍是动力电池需要“外购”。
也正因如此,才极大程度上促使了宁德时代这家福建的动力电池商,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里,快速崛起成为了当前国内第一、世界前三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配套商。
不过,为了尽可能增强自身在“动力电池”上的话语权,一些体量较大的汽车主机厂,相继跟宁德时代这类动力电池供应商,进行了各种合资合作、甚至单独建厂。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有雄心跟实力的车企,其实骨子里也并没有放弃,在电池领域的自主研发。
一旦时机成熟,或者说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出现问题,快速推出自己的动力电池替代产品、彻底将主动权揽回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在一众主流大牌主机厂当中,也有两个特例。即长城跟比亚迪。
比亚迪自不必多说。它本来就是靠造电池起家的,所以一直以来比亚迪的电动车产品,一直用的是自家的动力电池。
只不过,过去由于产能的掣肘等原因,一直“自产自用”,而经过最近几年的扩张与合作,比亚迪的动力电池现在也已经实现了“业务独立”及对外供货。
长安等一些知名大厂就采用了比亚迪的动力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后的弗迪,两个月前刚刚搞了一个大动作,高调发布了“刀片电池”。下面我们也会详细谈到。
长城汽车呢?
由于真正推出新能源电动车产品,时间相对较晚(最近两三年的事,而是借助WEY、欧拉品牌,主力军哈弗品牌时至今日都还没有正式推出新能源车产品)。
所以早期新能源产销体量不大的时候,长城也是采用“外购”的的方式。
如今,眼看着这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在即、市场竞争真正到了“拼刺刀”的时候,再不行动和发大招黄花菜都要凉了。
于是长城将过去隶属于其内部的,动力电池等研发部门和机构,不仅强势对外推介和“曝光”,甚至为了更好的后续发展跟做大做强,索性也给独立了出来,搞了一个“蜂巢”新能源。
一句话,在当前众多有意发力新能源汽车的主机厂当中,坚持并已经高调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电动车整车及动力电池产品的,抛开龙头企业比亚迪外,长城算一个。
而且貌似还是传统大厂里面,第一个。
更有意思的是,长城不仅高调推出了自己的动力电池品牌(蜂巢旗下),在电池技术路线等深层次问题上,也绝不跟随比亚迪的脚步和路数。
这不,比亚迪不久前刚刚高调发布了,堪称2.0版“铁电池”的刀片电池,号称“刀出鞘,安天下”,意欲将前几年在业界给人印象被三元锂电池强压一头、显得有些“过气”的磷酸铁锂电池,重新拉回主流视线。
日前,长城蜂巢新能源便高调发声,号称成功研发出了全球首创的“无钴电池”,并将从明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量产和应用的旗下新能源电动车产品上。
续航嘛,将大幅超越比亚迪王朝旗舰汉EV,所宣称的600公里水平,号称将达到800公里新高度。
目前无论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还是长城的无钴电池,都尚未真正落地到上市产品中来,比亚迪汉EV有望在今年六月份正式上市,长城的更得等到明年之后。
所以关于二者的真实性能究竟是否如它们各自所言,以及孰强孰弱,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实践检验。
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比亚迪最新力作“刀片电池”,仍旧是在自己有着固有优势地位的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继续深耕细作不断优化改进。
而长城的两款“无钴电池”,从官方透露出的各种已知信息来看,更多的,是在“三元锂电”大的范畴下,进行的新的技术路线的探索。
总而言之,围绕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这个事情上,不能说比亚迪没有去研发跟探索各种新的路线跟可能,但至少现阶段它向外界更多的展现的,是把已有的技术跟产品,不断优化提升做到更好。
这无疑是身为一个领先者,所采取的相对更加稳健与保守的“守”的姿态。
相比之下,后来者长城蜂巢新能源,则正在意欲以一种新的技术路线跟“革命性”的产品,出奇制胜和换道超车。无疑是一种没有包袱更加激进跟大胆的“攻”的姿态。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长城宣称的“无钴电池”,其实也不“新鲜”,类似技术路线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了相应的技术理论支撑。
只是这么些年实践发展下来,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和商业化上的大的突破跟量产。
毋庸讳言,关于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业界由来已久。
前些年,磷酸铁锂VS三元锂电,可谓是一个引发了全产业链广泛关注与大讨论的热门话题。
实践证明,由于前几年新能源电动车整体续航,普通还停留在三四百公里及以下水平,所以理论上(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在市场的竞争中后来居上、愈发占据了主导地位。
尤其乘用车领域,近年来三元锂电装机量明显大幅领先磷酸铁锂。
不过一如硬币总有正反面,任何事物通常都有两面性。
和更高的能量密度相对应,三元锂电池在热稳定性上,天生也比磷酸铁锂电池更加的“活跃”,所以理论上“安全性”是不如磷酸铁锂的。
近年来从特斯拉、蔚来、理想,再到前不久引发业界广泛热议的“518”广汽新能源Aion S自燃起火,在频频爆出的电动车自燃起火事件中,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越来越被公众所担忧和质疑。
一如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强调过很多次,客观来讲对于绝大多数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而言,真实不缩水的电动车续航,能够做到四五百公里,已经足矣。
不仅应付日常城市上下班代步,偶尔来趟类似京津冀跨城自驾游,也越来越不是问题。
没有必要,在锂离子电池技术尚无大的突破基础上,过分且盲目地追求媲美燃油车的六七八公里、甚至更高的续航里程。这也有悖于我们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的初衷。
续航越高电池越多成本也就越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最终的购买性价比只会更低。
当然,如果你的电池技术跟产品,确实进步神速足够的厉害,在能够充分保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去进行各种积极探索和创新,我们也是乐见其成的。
事实上,对于长城和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角逐,为何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攻守”姿势,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丝毫不避讳地谈到:
“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如果在固有赛道中竞争,则全部都是劣势,如果在新品类上换道竞争,则全部是优势。”
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同样很是现实的问题在于,对于国内外数以百计的电动车企业而言,出于确保自身供应链的安全及其它多方面的考量,绝不会选择在一棵树上“吊死”。
而这些,恰恰给长城旗下的蜂巢新能源这号“新势力”,推出诸如“四元电池”、“无钴电池”等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及产品,提供了可能和机遇。
只是,为了不跟随和雷同,而进行的创新,其真实“创新性”成色几何?也有待时间和市场给出答案。
买中大型SUV要看转弯半径!热销的大型SUV哪个操控更灵活,转弯半径最小?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大型SUV的转弯半径和灵活性,挑选了市场上热销的五款大型SUV(问界M9、理想L9、腾势N9、奔驰GLS和揽胜),挑战固定方框内绕行画8字,横向对比五车的转弯半径及灵活性。
2025年,中国大厂没有放弃发动机!
吉利拟将极氪私有化,虽然吉利说是推动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并创造长期价值,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躲开中概股不能在美国上市的风险。
丰田铂智3X交付破万,合资纯电SUV销冠稳了吗?
吉利银河星耀8宣称馈电油耗3.36L/100km,无需黄金右脚就能开出低油耗。这不,本次星耀8油耗挑战赛来了位正当年的创业老板,奔着该省省该花花的心态找一辆适合自己的座驾,所以今天看看这台吉利银河星耀8能否符合创业老板的口味!
小米热销2万9千台,是打破规则的勇士?
9万多买增程还是插混?启源A07 vs秦L,谁更适合家用?
不让开太快,那还造什么性能车?
买中大型SUV要看转弯半径
一个观点:买中大型SUV要看转弯半径! 我们都知道大型SUV车身长度一般都超过5米,车辆的转弯半径通常比较大,日常驾驶难度高、灵活性较差,开起来非常笨重,对新手小白很不友好,所以买大型SUV一定要看转弯半径。热销的大型SUV哪个操控更灵活?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大型SUV的转弯半径和......
现代全新纯电车首发:造型科幻,续航超700km,值得等?
【E汽车】纯电动718 Cayman谍照曝光 预计2026年亮相
【E汽车】全新Jeep指南者官图发布 电气化转型/四季度海外交付
透视 2024:国内外主流车企资产负债率的变与不变
拨开迷雾,看清车企高负债真相
五一车市鏖战:比亚迪的0首付,吉利银河3天3.1万单...
破解矛盾,深蓝G318无忧穿越版让新老车主都满意
如何看待车企负债率?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奥迪A6插混版来了,人民币53.88万元,敢考虑吗?
汽车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其高负债特征常被贴上“高风险”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