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一个时代的落幕:i8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它的

一个时代的落幕:i8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它的

玩电8 0浏览 2020-06-16 IP属地: 未知

尽管今年的新冠疫情曾一度让它缓了口气,但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之前,2014年问世的宝马i8还是恋恋不舍地迎来了生命周期的终结。如今,它已经不再与更年轻的对手拼杀,而是成为一件收藏家的玩具。

初见:《碟中谍4》中分秒必争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宝马i8闯入他们生活的方式是通过2011年底前后上映的《碟中谍4》。在影片后半部分,急于赶往反派据点的伊森·亨特驾驶着i8 Concept一路见缝插针,总算是按时赶到了任务地点。

在影片中,i8的戏份基本只有这么多,但它在当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足够深刻——外在的复杂线条不必多说,性感的蝴蝶门也无需言表,光是驾驶过程中协助主角一行规划行进路线的超大HUD触摸屏就足够惊艳。没错,更早的《碟中谍》系列和007系列电影也许能搬出一万种更具未来感的设计,但它们和i8始终隔着一道鸿沟——人们知道,i8会很快量产

同样,人们也打心底里知道(只是不愿承认罢了),在走进现实之后,电影里夸张的HUD和LED灯光也没什么可能得到保留。

初识:革命者or变节者?

人们对i8的心理期待到底如何?由于时间有点久远,那时的讨论已经不大容易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它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一方面,i8与低调绝缘”的造型设计让不少年轻人为之欲罢不能;另一方面,三缸机+电机的配置却让相对老派的车迷们蹙眉——尽管考虑到规格,它们的输出其实不差,但三缸机先天缺失的运转平顺性(以及与跑车身份严重不符的1.5L排量)和过小的电池容量(这意味着电机的输出持续性往往很难在长时间激烈驾驶中得到保证)则让他们对i8充满质疑。

伴随着高捧和低踩,i8在2014年开始了作为市售车的生命历程。随着宝马将其细节信息进一步向公众放出,有关i8的讨论也在短时间内迎来了一波小高潮。爱者盛赞其碳纤维结构的美妙之处,质疑者则由此看出i8必然高昂的售价

仅就市场角度来看,质疑者的声讨不无道理——以2010年前后(别忘了,i8的前身最早能追溯到2009年的BMW Concept Vision Efficient Dynamics概念车)的技术水平,打造一台适合街道使用、升功率还超过240马力的三缸机本就不易,这下再加上外壳模具问题(碳纤维材料成型成本最高的地方),注定了i8只能是一款用来“表态”的大玩具

就这样,在谁也说不过谁的争辩之中,在数次不痛不痒的小改款中,i8继续尝试着证明自己,但始终没有打到点上,最终不得不以一款所谓的“极夜流星限量版”画上休止符。

时光终逝,老兵不死

快进到今天,决定关停i8生产线的宝马公布了它的最终销量:20448辆,这对于一款生产周期持续近6年的混合动力跑车来说并不算太理想。再加上先前传闻的继任者目前也没有音信,可想而知,对于这个名字、这个车型定位,宝马已经不再有太多兴趣,宁可推出纯电的M5也不会再标新立异。

正如前面所说,i8之于宝马,更像是一款“宣言”式的【作品】(而非产品),它折射出宝马对于电动化未来的憧憬,也映射出过于超前的理念也会不合时宜的道理。无论如何,i8都是老牌汽车企业在特斯拉、Venturi和Fisker等第一批电动化新势力的挑战面前,主动应招的第一批车型的代表,我们对因制造者涉足陌生领域而出生的它,本不该抱有太多的苛责。

而就在i8们逐渐凋零的同时,传统车企也逐渐完善起属于自己的电动化技术体系。从日系的混动/燃料电池/纯电齐头并进,到欧洲人的主动研发新平台,再到北美三巨头功利性的研发+买断策略搭配,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没有紧张的理由。

那么,对于情怀党,又该如何缅怀之前的第一批先行者呢?i8已经不再,但这不意味着有关它的一切都将消失。哪怕再不济,我们还能在Karma Revero GT上找到它的三缸机——相比“一天不装憋得慌”的i8,至少Revero GT要接地气得多。

 
相关推荐
玩电8 5143粉丝    2058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准车主与车主的玩趣社区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