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20年来首次亏损的财报以及董事长安进和总经理项兴初继续引咎自降薪酬的消息,不知曾带领江淮从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到上百亿资产的上市公司的原董事长左延安心里是否五味杂陈。
江淮汽车保持20年的盈利史于2018年终结。这一年,江淮亏损7.86亿,净利润同比下降282%。这还没完,今年一季度,江淮净利润再下跌69%。
国人都知江淮,却不知道这家在合肥横着走的车企比东风汽车还早生5年,更曾有军工底子,从生产汽车配件到货车、底盘、客车以及乘用车,曾创下连续20年平均增速40%以上的记录。如今,江淮的销量和净利润连续两年暴跌,在二线梯队苦苦挣扎。若非为蔚来代工与江淮大众合资公司的出现,江淮甚至难以被券商覆盖。
从昔日员工以身为江淮人为荣,到如今被吉利、长城踩在脚下,左延安口中的“江淮尊严”,是如何一点一点消耗殆尽的?
奇瑞十几年前提出的“多生孩子好打架”名言,曾被不少友商奉为金科玉律加以效仿。而江淮悲剧的根源,就起于这个失误的战略——“孩子”生得太多。
江淮最早生产汽车配件,后来生产货车、底盘、客车。在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民营乘用车企业开始陆续出现,国内乘用车市场可预见的美好前程让江淮义无反顾加入进来。
2002年3月,随着江淮瑞风的下线,江淮汽车正式杀入乘用车市场。另一边,对于商用车,江淮汽车也并未放弃,采取“商乘并举”两手抓的路线,2010年更确立“做大做强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的发展战略。
无论是SUV、MPV、轿车还是轻卡、皮卡、客车、货车,甚至新能源,每个细分市场江淮汽车都有所布局,堪称国内产品矩阵最完整的车企。如此多而全的广撒网式布局,要想面面俱到绝非易事。事实上,摊子铺得过大反而导致分身乏术,无法将任何一项业务做大做精做强,实力如江淮之流,更难。
数据显示,江淮2018年销量下滑9.48%,2019年1-3月累计销量再降13.7%,均输给了大市。
在江淮的商、乘两大业务中,商用车在江淮营业收入中占了大头,其2018年的营业收入却比上一年度减少11.13%。乘用车2018年营业收入虽实现24.89%的增长,但毛利率却只有4.12%。
广撒网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产能闲置。年报显示,江淮汽车目前年产能为79.7万辆,而2018年的产量为45.28万辆,产能利用率仅56.81%。其中,重型商用车、乘用车和客车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50%。
产品质量差是造成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201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江淮同悦“生锈门”,给江淮形象和口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14年上市的瑞风S3凭借高配廉价而风靡一时,2015年和2016年的销量都接近20万辆,但随后暴露出来的动力差、噪音大、视野不佳、座椅质量差等质量问题,遭到了许多车主投诉。2017年,这款“明星车型”只卖出了5万多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最近一年只卖出2万多台的瑞风S3,在车质网的投诉量比卖出10万台以上的逸动还多,高达376宗。
研发力度不够是第三个原因。
在长安、长城等一线自主品牌生产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并形成核心技术时,江淮还在走模仿路线,瑞风S7还在使用老旧的1.5T发动机和从博格华纳引进技术的6速双离合变速箱。
最近三年财报显示,江淮的研发投入基本都在20亿左右,以2018年为例,这笔费用是21.3亿,而一线自主车企中的长城、比亚迪却分别投入了39.6亿和85.36亿,相比之下,江淮的研发投入显得非常单薄,加上“孩子”太多,能摊分到每个“孩子”身上的费用更是所剩无几。
依靠为蔚来代工以及旗下的江淮大众合资公司显然无法触及真正的病灶,江淮还需自救。
目前来看,新能源能让江淮获得喘息的机会。2018年江淮的各类产品销量大部分下滑,唯有轿车和多功能商用车实现增长。其中,商用车销量仅5千多辆,贡献甚微,而轿车销量却甚为难得地同比增长41%,究其原因,功劳出在新能源。在iEV7S、iEVA50、iEV6E等多款产品的助力下,江淮新能源汽车去年共销售63671辆的销售成绩,同比增长125.28%。
新能源车业务对江淮的重要性,正在急剧攀升。营业收入是最好的证据。
财报显示,江淮2017年新能源车收入为52.02亿元,占乘用车营业收入的32.68%;而到了2018年,这笔收入迅速增至135.75亿元,在乘用车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8.3%。
但呈上所述,新能源车业务只能让江淮获得喘息,却还不足以续命。在其135.75亿元的新能源收入中,有36.6亿来自政府补贴。从2014年到2018年,江淮及其子公司共收到各类政府补贴87.18亿元,扣除这些补助,其主营业务实际亏损超过50亿。2020年起,新能源补贴将完全取消,江淮新能源面临“断奶”之痛。
与此同时,市场形势在变化,国内外传统车企对新能源产品不断加码,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纷纷上市量产,新能源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对江淮而言,新能源短期内只能打辅助,而难以挑大梁。
而一个月前传得沸沸扬扬,让江淮股票连续两日涨停的大众收购江淮股份一事呢?
此消息出自英国路透社。据报道,有消息人士称大众汽车正考虑收购其中国电动汽车合资伙伴江淮汽车的大量股份,并已聘请高盛担任顾问。对此,大众和江淮的态度都颇为微妙。大众的回应是“乐于探讨各种可能性”,江淮则表示“尚未形成任何方案,但一直在深化合作”。前者期待,后者谨慎。
中国放开合资股比后,宝马花了36亿欧元收购华晨宝马部分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75%,成为第一家吃螃蟹的车企。其他跨国车企都想效仿,包括大众。
外界认为,大众收购江淮大众股份,既能在中国有一家独立控制的车企,又能增加与上汽和一汽谈判的筹码,自然喜闻乐见。而对经营不善的江淮而言,大众入股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产品体系,另外还能获得一笔资金,受益多多。
从对收购消息的回应态度来看,双方极有可能在密切商谈中,加上江淮大众的首款产品思皓E20X下线整整一年皆无上市音讯,江淮与大众的合作深度与广度未来很可能有变。大众会收购江淮的股份,还是收购江淮大众这家合资企业的股份,则需要时间交出答案了。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对积重难返的江淮而言都是利大于弊。
最近两年,国企改革尤其是地方国企改革全面提速。在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这或许成为推动大众入主江淮的一个契机。
通过混改引入民间资本,能够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汽车行业国企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目前,汽车行业已刮起了混改风,包括长安、吉利、奇瑞、江淮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已加入混改队伍。但江淮前几年的混改并不成功,引入建银投资,所占比例过小,且同属国有资本,带动资源激活机制的效果相当有限,如能引入大众这类外资企业,或许能带来一线生机。
十万热爱·共同解答,方程豹汽车10万台交付达成
5月13日,以“底线”为主题的奇瑞汽车安全之夜在安徽芜湖顺利召开,厚植安全造车基因的奇瑞汽车隆重发布了智慧安全系统及前瞻安全技术成果,并以全球安全标准开展一系列碰撞实测,直观展现超强安全防护实力,向全球用户擦亮“中国车安全车”硬核名片。
要说本周的市场核心热点,创新药算其中之一,创新药的演绎逻辑既有标杆龙头带动,也有板块联动效应,周级别的行情已经强势启动。之前的内容里已经多次提及创新药,但牛股则一直在来回切换,涨势最强的当属那些有重磅创新药临床最新进展、获批上市或对外授权的标的,而最新有一批公司正符合这样的特征......
一个二十多年汽车媒体人的感触
2025一汽红旗长春马拉松激情开跑
当雷总开着法拉利的Purosangue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预料到“法拉米”的三维数据已经存放在某米设计师的电脑里头,平民版“法拉利”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自家的车库里头。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法拉米”会连法拉利先生——恩佐·法拉利之子——的专属定制颜色也一并借鉴过去。......
2025年5月15日,国际权威品牌评估机构凯度(Kantar)发布《2025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单,比亚迪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汽车品牌前十,且以14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强势冲入榜单第六名,品牌价值同比飙升43.6%,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这一里程碑不仅刷新......
二季度首月,比亚迪宋家族以84088 辆国内销量再度夺魁,连续多月稳坐中国车企主流 SUV 家族市场销冠宝座。在传统销售淡季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下,宋家族在中国SUV 市场的领先优势仍无可撼动。
东风奕派河北维源开业庆典隆重举行
东风汽车与华为达成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共启产业升级新纪元
伴随着初夏微风,数千名跑者于绿意盎然的赛道上,用脚步丈量十年坚持,用汗水诠释运动初心。活动现场,iCAR V23化身“潮流跑步伙伴”全程护航赛事,通过趣味互动和潮品展示,将展区打造为运动与出行文化的社交空间,为赛事注入年轻活力。
无人机秀背后的战略解读:得“年轻化”得天下
东风汽车与华为达成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共启产业升级新纪元
东风汽车与华为达成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共启产业升级新纪元
世界冠军携手一路向前,比亚迪和赵心童激情逐梦共赴新程
二季度伊始,比亚迪汽车再度展现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强劲实力,在4月销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上,1-4月更以128.1万辆的销量,持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香港航空荣获七项机场安全嘉许计划殊荣 展现对安全的坚定承诺
日产N7能否让东风日产翻身?
本届长马新晋“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设置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三大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5万名跑者参赛。一汽红旗作为官方合作伙伴连续5年携手长马,以始终如一的激情与担当“红动”一座城,红旗天工“双子星”天工06与天工05智领护航,为参赛者带来美好安心的......
2025年5月22日,广汽高域GOVY AirJet复合翼飞行汽车在文博会上成为亮点,该车融合固定翼与多旋翼优势,支持垂直起降,计划2027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示范运营。广汽高域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推动立体智慧出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