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后合资时代 | 摇摇欲坠的汽车合资“平衡木”

后合资时代 | 摇摇欲坠的汽车合资“平衡木”

BusinessCars 0浏览 2021-04-16 IP属地: 未知

不管是“双车”还是“双合资公司”,一鱼两吃的合作模式在中国市场取得过成就,但是在马太效应深水期的当下,兼并重组已然成为汽车产业的日常,未来的合作或许将走向二元归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内卷”、“马太效应”,口口相传地词汇中代表着当下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场疫情让所有的人感觉到世界的变化,时代马车无情辗过匆匆岁月,“思变”成为唯一的出路。

图片

今年上海车展主题的格外鲜明——拥抱变化。十五年前马云说,任何抵触、对抗抱怨变化的不理性行为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很多时候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十五年后他也为他的执着付出了代价。

在车展前夕,关于一汽马自达并入长安马自达的消息,绯闻与谣言齐飞,官方忙着辟谣。但不得不承认,传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外界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改变。我们乐见于合资车企在中国的“双城记”从马自达这里开启新的篇章。

1+1并不等于2

上世纪80年代,大众汽车成功在中国市场开启了破冰之旅,一款桑塔纳开辟了国内轿车工业的新纪元。看到未来潜力的德国人并没有满足于此,极力推行多品牌策略,并且希望能够在中国建立多个生产点,以争取更大的市场。

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成立后,南北大众的格局奠基了下来。熟悉那段经历的人曾表示,大众甚至并不满足南北,但三年之后的一纸公文强行拉开了汽车“双城记”的序幕。1994年,中央发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1、外国车企在华只能有两家合资车企;2、外资所占股比不得超过50%。

图片

一汽-大众、上海(汽)大众,广州本田、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长安福特、江铃福特,东风日产、郑州日产……

在南北大众成立初期,车型的分配竟成为了德国方面头疼不已的问题,手心手背都是肉,哭着喊着要喂奶,亏了哪家都不行。但后来,南北大众的竞争却把德国人看呆了,原来买车还能这样卖。在德方的把控和协调之下,把双方你争我夺的恶性卖车逐渐转良。

2012年,采用PQ46平台并在海外版车型基础上进行加长的帕萨特、迈腾双双问世,在国内开创了双车战略的先河。之后的朗逸和宝来,桑塔纳和捷达,再到途观L和探岳,途岳和探歌,途铠和探影,大众已然成为双车战略的资深玩家。

而丰田也在快马加鞭地展开各自的双车战略布局,并且在轿车、SUV和MPV细分领域全面发力。致炫和威驰,雷凌和卡罗拉,凯美瑞和亚洲龙,C-HR和奕泽,威兰达和RAV4荣放,甚至还有埃尔法和威尔法的区分。本田也不甘落后,分别有雅阁和INSPIRE英诗派,凌派和享域,缤智和XR-V,皓影和CR-V,冠道和UR-V,奥德赛和艾力绅等组合存在。

图片


在中国汽车消费需求迅速膨胀的大背景下,1+1大于2的效果得以凸显,对于地方来说,汽车企业“双合资”的模式也催生了不少的汽车城,长春、武汉、广州、上海……

如世人所见,从300万到3000万,感受过汽车消费的急速膨胀,更加能深刻地体会到进入瓶颈期的强烈反差,增速放缓到同比持平再到同比下滑,国内汽车消费需求趋近饱和。

蛋糕已经做到了最大,“内卷”不可避免。从2018年开始,不断的倒闭风波在汽车圈弥漫,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甚至有的豪华品牌也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短短三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9%,如果说疫情是一大诱因,那也只能是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加速了这一天的到来。

图片


从细分市场来看,自主品牌的份额迅速缩水,成为合资品牌增量的牺牲品,仅仅剩下长安、长城、吉利等头部企业并蒂开花,力帆、华晨、众泰、海马……下游车企不是倒闭就是重组,曾经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

如果说合资品牌在市场萎缩期抢占了自主品牌的份额,那么在此之后无疑将迎来更加残酷的恶战。毕竟,只有活下来人才有资格补刀。

 二元归一?

按照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说法,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中国车企将会只剩下四到五家。也许这样的说法太过浮夸也毫无根据,但总体来看,资源与品牌的集中化已然成为趋势。

在消费需求膨胀期,双合资公司的模式是共同开发市场,一起赚钱,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如今车市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到了车企倒闭狂潮地步。曾经“哥俩好”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味,更多时候是作为分蛋糕的竞争者而存在。

图片


协同效应再也无法发挥效力,兄弟企业之间因为“双车”战略的趋同更有着更加严重的竞争性,曾经甘之如饴的蜜糖已然成为悔之无及的砒霜。

这一点,哪怕是南北大众这样的巨头也无可避免。

今年3月份,一汽-大众依然占据车企销量冠军的位置,成为唯一一家单月销量突破21万辆的车企,同比增幅达到了12%,几乎是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等车企的两倍。与2月份相比,一汽-大众在3月份市场占有率上升了2.1个百分点。

而上汽大众2021年3月份的单月销量为115,500辆,虽然位居当月车企销量榜单第3位。与2020年同期相比,销量上涨了35.6%,但远远低于同期汽车行业整体增长幅度,仅仅是一汽-大众的一半。

图片

曾几何时,上汽大众可是压着一汽-大众一头的。从另一方面来看,2021年2月份,上汽大众的市场份额为8.4%。但在2021年3月份,上汽大众的市场份额则仅仅为6.6%,下滑了1.8个百分点。

一汽-大众市占率上升2.1%,上汽大众下降1.8%,不说两者之间达到百分百的转化率,但内卷是毋庸置疑的,南北大众互相间的竞争写在了脸上。

像这等巨头,想要大的变动很难,大象的转身总是要慢半拍的,庞大的体量也足够支撑,寄希望于等待市场重启的那天。但诸如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这样小体量的车企来说,或许舍弃一更有利于合资品牌的发展。

除了像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那样,将乘用车与商用车划分明显的模式外,不仅仅是一马和长马,甚至于日系的两田和两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类似的内卷问题。相较于与南北大众的体量,在结合那个只剩下四五家车企的论断,他们都不足够头部。不够头部,就意味着思变图新,只看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种不出更多的庄稼。

图片

再把视野放大些,去年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豪华品牌英菲尼迪的在华战略传出重大调整。有消息称,东风英菲尼迪总部或将搬往广州花都,与东风日产总公司“汇合”。“东风日产总部大楼旁新建了一座大楼,是给东风英菲尼迪和东风启辰准备的新办公场所。”

以往与东风日产平行的东风英菲尼迪事业部或将回归东风日产,这背后体现的是一如马自达那般的战略收缩,更好的适应中国市场。

“不在中国成功,就在世界败北”。这是流传在跨国车企之间的行业话语,也是近些年跨国车企植根中国的最佳实践,由此更是引发出“得中国者得天下”的市场共识。

图片

对此,汽车企业无不奉为圭皋。除了通过中国市场稳住全球销量并成功战胜丰田的大众外,更多的车企因为中国市场挽回亏损,实现盈利。但面对国内瞬息万变的形势改变,想要在中国成功也绝非易事。

或许,合资车企的二元归一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昔日的合资模式被迫“拥抱改变”,汽车“双城记”开始走向了落幕的那一刻。

文/黄云杰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BusinessCars 7480粉丝    3009作品 关注 玩味汽车,解码商业!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