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配备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车型在上海的开放道路上进行了全球首测,车辆可以在无干预情况下实现在红绿灯前启停、无保护左转、避让路口车辆、礼让行人、变道等功能,完成一定距离的城区通行。画面中快递小哥各种乱跑,行人乱穿马路的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结合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此前声称“我们自动驾驶比特斯拉好”、“我的团队告诉我可以1000公里无接管”的金句,测试视频发出立刻成为热点,华为自动驾驶出圈即火。
这个很牛!华为预热了很久的华为不造车、发布huawei inside HI战略、量产激光雷达、跟北汽达成量产合作等新闻,在上路这一刻碰撞出了爆点。特别是,华为从来没有展示过自己自动驾驶团队,没有申请任何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华为强大的品牌,对照自动驾驶团队的神秘感,让很多人惊呼,华为比XX牛逼多了。(XX可以在Waymo、特斯拉、百度阿波罗这些自动驾驶大佬里面选)
冷静!这是怎么个比法儿呢?
比品牌、比爱国心。那华为厉害!比激光雷达量产、比硬件自研能力,那华为有戏!比忽悠呢?王兴认为,华为跟特斯拉马斯克有一拼!

王兴又褒又贬,有点看破不说破的感觉。但从自动驾驶技术角度,华为还真的差点儿。
比如这俩哥们就有点不地道了,直接给华为揭短啊这是。

自称业内人士的“汽车工业之家”表示,1000公里不接管是在糊弄不懂的人,发布的测试视频测过上千遍,这个路测效果只要是全球出名的无人驾驶公司都能做到。另外一位认证为华为前员工的网友一针见血,表示其本人就是针对千回测试的场景做调优的,直接指出这是秀,其实泛化能力不怎么行。老东家1000公里无接管在吹牛皮,忽悠徐直军呢。
这啥意思呢?华为这段10公里的路,跑了好几千遍了,天天复习,就等着媒体来考试,考这个题。那消费者买回去之后,想跑他们家的10公里也这么6吗?
这看起来是有人黑华为,华为自动驾驶团队,这么高大上怎么可能忽悠老板呢?
结果华为智能汽车BU 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在第二天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亲自上阵来打老板的脸来了。
苏箐:任何MPI在自动驾驶团队里面都是核心机密,我坦白点讲不能告诉你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一个很大的表。在所谓加州的统计方法里面,我在上海确实可以做到1000。但是在真实的历史统计上面我只能说我还没有做到1000,这个我必须告诉你,而且我敢打赌,全世界包括waymo在内也没有人能够做到1000。
哦,意思是,不好意思,目前能否做到1000公里不接管,得看统计方法。不知道徐直军看到会咋想。
苏箐又说:年底量产的时候会提供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自动自动驾驶功能,其它城市则只能使用ICA+的模式(也就是介于自动驾驶和定速巡航之间的状态),便于机器去学习交通环境和自构图。
也就是说,泛化能力我真做不到。真正实现测试中的NCA模式(完全自动驾驶)短期内做不到,测试中的场景是在特定城市、特定路段及其他特定条件下呈现的结果。
先解读一下苏箐所说的按照加州统计方法可以做到1000。但是有意思是DMV(加州车辆管理局)报告中,2020年前三名的Waymo、Cruise与AutoX的MPI(两次人工干预之间的平均行驶里程数)均在2万英里到3万英里区间(约3万公里到5万公里),分别为29945英里、28520英里和20367英里;小马智行和Argo在1万英里左右(约1.6万公里)。
也就是说,苏箐承认,按照加州标准,华为的技术是中国广州初创robotaxi公司小马智行的1/16,是深圳初创robotaxi公司AutoX的1/30。呵呵,徐直军的团队为啥不跟老板讲清楚呢,让老板处在这样尴尬的田地。
没想到,紧接着,更精彩的来了。苏箐为了阐述自身优势,竟然开始Diss全体友商和自己的客户了。

打死不做robotaxi,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这个列表包括但不限于(Waymo、百度、AutoX、文远知行、小马智行、滴滴)这个更有意思了,你让Waymo和百度完蛋,就有点扯了,华尔街不会放过你。就说说技术稍微排后面一点的AutoX和滴滴吧。AutoX不甘心啊,我深圳都无人驾驶了,我是你同城兄弟啊。我在上海能跑跟你一样的路线,我深圳跑无人驾驶了啊。不开心,不买你们家激光雷达了。
滴滴觉得躺枪啊?我打车体验做的很好啊,那我做robotaxi,我这就完蛋了?我花这么多钱,我要搞死自己?我没让我旗下的司机骂死,我搞自动驾驶节省出行成本,提升出行效率,构建自己最强护城河的关键业务,就把自己搞死了?不开心,不买你们家激光雷达了。
真是一瓜没吃完,一瓜又切好。当然,上面都是玩笑话。但从技术上来说,即使是排在后位的的智能出行公司在两三年前也已经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只是很多普通消费者只知道华为、BAT,并不知道这些初创公司的名字。

2019年4月,AutoX就发布了xUrban自动驾驶系统,媒体测试显示,它可以绕行路旁施工障碍物、应对穿梭赶路的外卖配送员和贴身加塞的外部车辆等等。

上图是2020年夏天小马智行的无人车路跑视频截图,在路的右侧停有车辆的情况下,系统自动向左绕行。

小马智行的无保护左转同样顺畅、智能。
再有,文远知行曾经在广州的很多城中村搞过这种极限测试,跑得很好。

文远知行城中村视频截图
更不用说Waymo和百度阿波罗已经到了完全无人驾驶阶段。比如Waymo one已在美国城市占据一定运力,收费模式开启已经跑通了闭环。资本市场也绝对不会放弃各路自动驾驶领头羊,这一定是出行领域的星辰大海。

百度阿波罗的无人驾驶
理性分析,在中国,“交通强国”国家政策引领下的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的场景,即便是还没有大规模的到来,但也在各路大佬的推动下,努力测试,把未来逐渐变为现实,他们都完蛋的可能性可能跟华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可能性一致吧。
那么华为要干啥呢?晓寒同学有话粗暴说:

华为汽车BU是做ToB生意的,不做出行ToC生意。Diss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目的是要推广私家车自动驾驶,快速把激光雷达套装,把L4级激光雷达的神奇作用秀给大家,努力把L4激光雷达的价格,从宣传上拉下神坛,再包装成L2产品卖掉,让华为的花粉们,掏了本来并不需要的多颗激光雷达和完全高得离谱的高算力腰包的同时,再甘当每一辆L2级私家车的L4级安全员。
而且,华为HI是一套,不单独售卖。不仅有激光雷达,还有高算力,还有各种各样的huawei inside,当然也有这个并不不是特别牛逼的ADS软件。这就像一个汽车全家桶方案,走了安卓手机硬件堆砌老套路,加上他不支持谷歌的安卓系统打包卖。但,华为汽车BU你刀子磨得有点快呢,39万让老百姓买一辆只支持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的、可能还不如小鹏p7视觉系统NGP能力的入门款车型,用43万买辆搭满了跑分神器一般发烧级硬件的车,来体验”辅助驾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人工智能专业媒体量子位旗下《智能车参考》就在看门道。
对于普通网友来说,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测试车辆在有行人、外卖小车、对向来车的马路上可以比较自如的前行或停车礼让、等待;在过窄的道路上会自动躲避对向来车,遇到红灯自动停车,绿灯自动前行,尤其是在没有专门的左转灯的时候,它会自动判断对向车辆的意图,左转让直行,不跟对方抢夺路权;在危险情况下,还会通过警告音和警示图像提醒司机接管车辆。
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测试车辆的表现并不完美,一句话,高感知但低决策。高感知意味着,堆了好多硬件,3颗96线激光雷达在robotaxi公司看来可能是暴发户的感觉。相比之下,百度阿波罗在北京跑的那些无人驾驶车红旗,就只安装一颗40线激光雷达,想想也真的太抠门了。
《智能车参考》提出了华为L2.5级自动驾驶或者叫华为城市辅助驾驶感知和决策的一些存疑:
首先还是识别。
一路参照汽车的中控大屏显示,对移动行人、车辆和二轮外卖摩托的识别,都相对精准。
但有相对静止的异型车辆,不知是没有能识别,还是识别了不在UI端显示,这就留下了疑问,比如这里:

在自动驾驶长尾场景中,异型车是比较难搞的变量,如果系统不能识别,在中国不少城乡结合路况上就可能有隐患。
其次是无保护左转。
这次视频里有两次关键的无保护左转,两次情况略微不同。
第一次无前车可跟,华为自动驾驶系统选择了等到所有直行车通行后,再完成左转,比较稳妥。

第二次则有前车可跟,华为前车没有等直行车辆,跟前车完成左转。

所以疑问在于,是系统对于不同场景采取了不同的决策,还是更多规则驱动所致?
毕竟在第一次无前车的左转中,略过于保守。
另外在这次左转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急刹…时速瞬间从10km刹停。

而恰好本次试驾视频中,更多时候又场景相对简单,不能从更多次场景决策中获得反馈。
其实,如何让自动驾驶系统更精致,打磨得更智能,是华为要面对的问题。
总结:
谢谢华为,让大众又为自动驾驶颅内高潮了一把。但,还是冷静一些。华为也是商业公司,华为也不是神,华为自动驾驶技术与其他出行公司两三年的技术差距现实存在,营销过了头会扯到蛋。当我们从满屏的赞誉之中看到了一些对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不同声音时,请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