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驾仕派 4658浏览 2022-07-15 IP属地: 四川

李书福投身手机行业的消息已经传了一轮了。不过从最早的自己研发运营高端手机,到最近李书福旗下的星纪时代收购珠海魅族的消息尘埃落定,也宣告了吉利已经完成切入手机领域的第一步。

其实不仅仅是李书福要造手机,包括蔚来、上汽集团等等车企都开始考虑涉足手机市场。

“手机和车的联合,随便哪个企业一讲出来都会引起媒体关注。随着汽车的进化,手机厂和汽车厂商进行合作是大趋势,上汽集团也在思考策划与手机制造商的深度融合。”日前,上汽集团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沈浩明接受媒体时作出上面的阐释。蔚来CEO李斌则认为,从用户利益和体验出发,蔚来也要好好研究手机和以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

总而言之,车企造手机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各家都有所打算,只是说李书福通过收购魅族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可能大家对于李书福入股魅族有以下几个疑问:

第一、手机企业为什么要做汽车?

第二、为什么李书福要做手机?

第三、为什么选择魅族?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读一番。

第一,为什么手机企业这么热衷造车这件事?

现在有个段子:“做手机的在做汽车,做汽车的在做手机”。典型的是小米造车、华为嘴上说不造车身体却很诚实,还有苹果造车这件事情也是盛传已久。

就连连续创业失败者罗永浩再次考虑创业的时候都说了电动车是他唯二的选择。另外造空调的、造摄影头的,现在都在造车,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本质上做手机的企业是希望找到下一个风口,而做汽车的进军手机行业,则是抵抗手机企业的进攻。

如果从行业价值来看,作为大众耐用品的汽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行业,重资产、长周期、大投入、复杂的供应链等等都是它的门槛。相反,手机行业因为其两年左右的一次更换周期,再加上已经成熟的供应链和代工厂,其人力成本主要集中在研发和软件层面。

所以,手机行业是一个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领域,再加上当前智能生活家居的概念,市场对于泛手机领域的企业给出的估值都不算低。不说苹果这样的头部科技企业,就是像小米这样的国内一线品牌,其估值也有2400亿人民币。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相比而言,汽车产业就存在巨大差距。除开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企业夸张的估值外,像通用、福特这样的老牌车企也就是500多亿美元市值,国内的上汽集团、长城汽车这些不过是2000~3000亿人民币左右。要知道,这些年销量规模动辄五六百万辆的车企集团,其全球营收规模都是以万亿计算的。弱一些的吉利汽车、长安汽车这样的自主品牌,其营收规模大概千亿级别,对应千亿市值。

另一方面,手机企业的软性营收,比如云服务、会员服务、应用商城这类边际成本很低的项目,在其营收占比不断提升。比如苹果iCloud,小米也有各种云服务,这些收入相当于“水龙头开了就来钱”,根本不需要太多固定资产上的投入。

不管怎么来看,手机领域对于头部科技企业来说就是一个躺着赚钱的市场,而现在这些企业竟然要准备进入汽车行业去赚辛苦钱。

这就表明,手机企业造车的背后逻辑不在于造车本身赚不赚钱,而在于汽车是互联网的最后一座孤岛,在汽车这个“第三空间”还存在创造营收的巨大潜力。一旦手机可以把汽车笼络到自己的生态圈,不管现在赚不赚钱,将来一定有办法找到赚钱的机会。

手机企业其实一直对车内大屏和其后面的车载互联虎视眈眈。

作为第三空间,用户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使用车内互联功能,无论是导航、听歌、语音操控,还是LBS、POI服务等等,这些操作行为本身都会形成大量的数据流。但是这些车内行为大多数时候都是和手机这个移动互联入口脱离的,因而车内行为产生的数据和互联网巨头们是无关的。

一开始科技巨头是通过映射方案来切入,典型就是CarPlay或者百度、华为的方案,但是这只能解决自家手机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开拓更多的用户。再加上车载主机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太好的兼容性,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并没有用心去维护映射功能。

既然映射不可为,那就需要更深度的介入,也就有了互联网科技企业进一步介入主机系统、芯片,甚至造车的逻辑。最典型的代表有小米和百度的明牌,还有就是口口声声说不造车的华为,把车机系统、车机芯片、自动驾驶、电机等核心技术都做了一遍。同时还有秘而不宣、却世人皆知的苹果泰坦计划等等,另外把谷歌的Waymo无人车算进去也是可以的。

可以说,在个人的信息领域被手机厂家占领之后、在智能家居领域被手机厂商占领之后,汽车上的那块大屏就是最后一块“信息孤岛”,是手机企业完成移动互联生态的最后一块拼图。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第二、李书福为什么造手机?

然后再反过来看,既然手机企业如此看重汽车在移动互联生态中的作用,那么汽车厂商显然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这就解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李书福要做手机。

敌人想要拿下的阵地,一定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阵地。虽然手机企业表面看是要造车,但核心目的其实是为了车内的那块屏幕,只不过现在没有车企愿意拱手让出自己的车内互联入口而已。当然,小康、北汽这类在市场上被边缘化的企业已经不在乎了,这几家车企已经算是把自己的阵地拱手相让,去当手机企业的马前卒。

但更多的大型车企集团还是从战略上来思考这件事情。

上汽沈浩明认为,“我们日常不睡觉手机不离手,车机的每日使用时长约为3小时。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手机和人交互的数据采集是胜于车机的。但未来汽车是进化发展的,除了交通工具以外,汽车会是通讯终端、社交终端、娱乐终端、办公终端,尤其是娱乐属性和手机产生了重叠,所以我们看到各个手机厂和汽车厂商已开始进行不断的融合。”

李斌对造自己的手机这件事情就提出更具体的例子:“苹果现在对汽车行业很封闭,比如蔚来第二代平台的车标配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苹果又不开放接口,让我们很被动。从用户利益和体验出发,我们也要好好研究手机和以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

李书福的表态也同样如此。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及生态融合势在必行。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通过布局手机业务,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超级协同。”在收购魅族后他这样表述。

融合车机和手机的体验,是车企切入手机领域最核心的思考,这背后的本质是驾驶者信息数据的“随人而动”。

相比手机企业切入车机领域希望拿到的是互联网入口、是用户更长的APP使用时长,那么汽车企业一旦把车机系统和手机系统打通,获得的则将是更广泛的“增值服务”。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举个简单例子,把苹果上的同一ID的逻辑放到汽车上,你的手机在激活的时候就可以启用手机钥匙;你也可以在手机上听音乐、播客,然后自动无缝转到车辆上;又或者在手机上发起导航以后,你的汽车大屏上便会启动导航,之后抵达目的地停车后可以自动进行步行导航;还有你在手机APP上选定餐厅后都能够直接通过车载主机导航、反过来你的车辆也能够给你餐厅建议等等。

而这些体验服务,理论上你都可以用一个账号进行绑定和消费,并且是内置到你的手机上,无需再安装任何的APP。而那些预装的地图软件、音乐软件、餐馆点评软件都需要给车企“进场费”,每辆车可以获得更大的软性收益。

或许你觉得这些功能在手机上大多都能实现,但事实上,手机企业和车企之间的壁垒明显,各自都给对方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实际体验难说圆满。

更不用说,车机和手机的融合实现的行程预测数据、路况收集、电子围栏等等数据型业务,也能够大大提升车企对用户体验的升级。巨大的数据量,总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想象之外的服务空间,所以无论如何先拿到再说。

第三、为什么选择魅族?

还有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是,吉利选择魅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去收购其他手机企业。

我想最简单的一个逻辑是,魅族这个手机企业在规模量上的和吉利的需求比较对等,大家有想象空间,但又不至于不可控。

对于吉利来说,现在整个大吉利集团旗下品牌众多,再加上海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接下来每年200万辆、甚至300万辆规模也近在眼前。如果我们按照每辆车匹配一台手机来看,吉利手机在国内的出货量也相当于200万辆/年,假如把车机和手机当做两套设备组合,那可能就是500万辆的年销量规模。而要知道,魅族现在一年的出货量不过是150万台,在手机领域是绝对的小厂,可是恰好能够应对吉利的需求。

还有,魅族在系统研发上也是比较有经验的,包括Flyme系统已经打磨了很长时间,虽然受制于手机出货量不足没有办法扩展,但是整个团队的能力毋庸置疑。

吉利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的车机系统板块,靠着亿咖通一家,再加上小度OS,维系旗下十几款车型的维护开发已经很勉强了,但是随着魅族团队的加入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能魅族的Flyme和华为鸿蒙OS、小米MIUI这些不能比,但是相较于汽车厂商现在还普遍选择外包,又或者找百度这些科技巨头联合开发,魅族的团队去做一套在车载系统上领先的OS还是没有问题。

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谁会颤抖 | 汽车商业思维 

当然,魅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手中的专利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这可以让吉利在车机系统和手机领域避免踩到更多的“雷”,至少魅族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我个人觉得吉利选择魅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之前阿里巴巴是魅族的大股东,这次同为杭州企业的吉利接手了阿里在魅族中的持股,也是一个比较稳妥、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局面。并且魅族在AliOS开发上也有相当的积累,这对于吉利来说,在面对华为强攻汽车市场的当下,竞争对手的对手,或许就是自己的朋友。

最后,李书福更是在下一盘大棋。

一方面是收购魅族切入手机领域,另一方面还有空天计划,通过发展中国版星链,为自家车辆提供高精度导航、信息传输等功能。接下来或许就会和埃隆·马斯克一样用低空卫星提供互联网数据接入,这样让汽车数据可以实时在线。

最后的最后,我们或许可以从英伟达一位副总裁对于AI技术的前瞻发言中去理解李书福在移动技术上的投资逻辑。

“我认为那些所谓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是难以存活的,因为算法,模型很多都是开源的,但是现在比较难用,所以才有很多AI服务型公司。但是随着算法、软件,用起来越来越方便,比如英伟达现在把硬件、软件、算法、模型都做完了,而且算法、软件模型都是几乎开源,免费使用的。

所以未来这些AI公司想要存活的话就必须成为垂直型的公司,人工智能成为是一个平台和技术;未来只会有利用AI的医疗公司,利用AI的汽车公司,利用AI的语音服务公司。我至少是这样看待这个世界的。”

虽然看上去手机和汽车相差甚远,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但是真正从使用体验和应用层面去思考,两者的结合会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这些都将是AI技术的载体。汽车公司逐渐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AI移动公司,AI技术去驱动移动出行的过程,李书福对魅族的投资,无论成败,其核心意义就在于从单纯的汽车硬件制造转变为对软硬件一体的打磨。

文|JackieLXX

图|网络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驾仕派 26.8万粉丝    9077作品 关注 有趣、有用、有品。中国汽车行业坚持原创传播的代表。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