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我的朋友圈几乎被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的新闻刷屏了,这次比亚迪的官宣称得上是爆炸性的。相比过往国产品牌出口到中东、南美、甚至欧洲这些地方,进入日本市场可不是随随便便,或者运几款新车开个专卖店就能达成的。比亚迪这次选择在日本成立分公司,看来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考量,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简单分析一下比亚迪的“赴日”的用意何在?

实力决定了格局
比亚迪如今在国内算得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但它成立的时间却是在1995年,并且一开始还只是一家为摩托罗拉提供手机电池的配套厂商。直到2003的吉利、奇瑞、中华在汽车市场崭露头角,这时的比亚迪才决定进入汽车行业,并且首款推出的F3在当年就一举成为了年销过万的家轿。
2008年,商业触觉敏锐的比亚迪,看到了未来电动车的市场前景,率先推出了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F3DM。在这之后,比亚迪还推出了秦、唐这些在当时非常领先的新能源车型。正是在新能源车上尝到了甜头,即便是旗下燃油车仍处在市场热卖的情况下,比亚迪仍加大了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与投入。之后,还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研发纯电交通工具,其中,2017年首次出口到日本的K9电动客车,居然就成为了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的敲门砖。

去年5月,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对于一个在新能源领域打拼十多年的品牌而言,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相信也让不少同行羡慕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产销已经超过151万台。从上一个100万辆,到下一个100万辆,有媒体预测时间将会从原来的12年缩短为2年。要知道,新能源车的售价相比同级燃油车要高,而比亚迪则集中将价格区间锁定在15万左右,一方面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的需求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也能接受这个价格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只有在这样一拍即合的情况下,供需关系才能得到释放,厂家和消费者各选所需,在这种良性循环的作用下,4月,比亚迪底气十足的对外宣布“停售燃油车 的计划",看来比亚迪已经做好了向新能源全面过渡的准备。
走出去的比亚迪,为何选择了汽车强国-日本?
就如前面我所讲到的那样,与车企进入中东、南美、欧洲不同的是,要在日本市场立足,不仅要有过人的勇气,还需要有过硬的实力做支撑。说到实力,那么比亚迪的黑科技多得有些眼花缭乱。作为全球最早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比亚迪经过27年的努力,全面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和车规级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这些都是比亚迪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加上比亚迪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可以说,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形成了从里到外、从电池到驱动的完整闭环,也因为有了这些行业技术的加持,才能让比亚迪进入日本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

话说回来,日本虽然是汽车强国,并且在世界各地有着不错的产品口碑,但日本车企在面对新能源的转型上,似乎没有跟上电动化的浪潮。除了燃油时代创下的辉煌之外,混动技术成为了不少日本头部车企相互角逐的重点领域。因此在新能源汽车重新敲开销量大门的时候,日本车企在纯电领域处于下风的形势已经很难改变,如果斥巨资重新在纯电车型上发力,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比亚迪在日本成立分公司,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日本车企,减轻在纯电领域的内耗,也能让更多日本消费者体验到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比亚迪纯电车型,何乐而不为呢?
日本市场首发车型为何只有这三款?
在比亚迪日本分公司成立发布会上,比亚迪只是推出了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按照比亚迪目前在售的车型来看,仅占市售车型的1/5 ,也许有很多朋友还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没有汉、唐这些大一点的车呢?其实这也与日本本土汽车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日本地理环境和汽车文化更偏重中小型车,一来可以在使用上更加的便捷,二来在使用的成本上也更有性价比。因此元PLUS、海豚和海豹作为初登场日本的比亚迪车型,在定位方面其实是更加贴近日本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写在最后
相信比亚迪在日本成立分公司的意义,远不止发布会通稿里面提到的那些。比亚迪通过这次“走出去”不仅能全面检验自己的产品,更能为日本的消费者提供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比亚迪汽车,弥补日本本土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滞后的缺陷。
同时,也能在日本市场吸收更多造车的理念,比如未来汽车市场走向,车辆制造技术,甚至在使用体验方面的心得,成熟的日本市场有着中国市场需要的宝贵经验。重要的是,也会升华比亚迪在国内乃至世界的车坛地位,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市场战略,对那些想要做大做强的自主品牌也有着极大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