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加量不加价”这个标语是在小学,那时候同学间甚流行吃辣条,有一种外包装上印着“多加20g,价格不变”的产品格外受欢迎,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小伙伴们由衷感叹“良心商家”。
最近教授在车市里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形,一些厂商纷纷推出车名后缀带“Plus”、“Pro”的车型,但是价格相比普通车型却变化不大,咋一看同样上演的是“加量不加价”的戏码,真有这种好事吗?让我们来揭开它们的面纱,围观它们的真实面目。
朗逸是第一个学习手机界命名方式的汽车厂商,全新一代车型上市后,旧款车型依然在售,为了进行区分,新款车型采用的名称是“朗逸Plus”,那么它”Plus”在哪儿呢?
最明显的是尺寸,新款车型的长宽高分别为4670mm,1806mm,1474mm,轴距为2688mm,相比旧款车型长度增加65mm,宽度增加41mm,高度增加14mm,轴距增加78mm,名副其实地“长大了”。
尺寸改变的同时外观也变得更大气,新车换装了更大尺寸的进气格栅,尾灯样式也更加精致,搭配更加修长的车身,气质直逼B级车。
再加上一行字母,说它是豪华车也没毛病。
接着还有配置,新一代朗逸相比旧款车型增加了发动机启停、自动驻车、方向盘上下+前后调节、后排座椅比例放倒、蓝牙/车载电话、全LED大灯组、LED日间行车灯、后排空调出风口等实用性配置,内部设施更丰富。
档次全方位提升的同时,价格也进行了“升级”,新一代朗逸上市时的售价为11.59-16.29万元,相比旧款车型高出了0.6万元,后期官方公布新车型的售价下调了0.3万元,而旧款车型已经有了更大幅度的降价,因此两者依然有不小的差价。所以朗逸PLUS是“加量也加价”。
鲜为人知的是,朗逸和荣威i6的设计师是同一个人—邵景峰,他曾经参与过第一代朗逸的开发设计工作,荣威i6诞生时他已经是上汽集团的设计总监。横平竖直的线条,“鲸头眼尾”的身段:在荣威i6上或多或少能找到朗逸的影子。
i6的改款车型i6 PLUS于2019年3月份上市,新车换装了更大尺寸的进气格栅,但是在尺寸上与旧款车型完全一致,这也能称之为“加”?
实际上,i6 PLUS把优化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作为一款A级轿车,i6的尺寸超过了朗逸,接近B级车,空间已足够满足需求。在i6 PLUS上,荣威调整了前后轮距,相比i6的前轮距增加3mm,后轮距增加16mm,也许并不起眼,但i6的前轮距为1559mm,后轮距为1555mm,前轮距>后轮距,更改后的i6 PLUS轮距变得更宽,且后轮距>前轮距,优化后的设定对纠正车辆的先天性转向过度和优化侧向支撑有利。
最重要的是升级了动力系统,低配i6上的1.0T三缸发动机换成了1.6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的变速器由7挡DCT换成了CVT,解决了一直被消费者抱怨的平顺性问题。
此外,配置也进行了下放,10.1英寸中控大屏、驾驶席6向电动调节、7英寸交互式虚拟仪表、电动折叠外后视镜等配置在更低档的车型上有配备。
更难得是售价未上升反而有下降,i6 PLUS售价8.98-13.98万元,相比i6 9.48-14.38万元的售价更实惠,并且一发售便官降两万,使得入门价格下探至6.98万元,真正做到了“加量不加价,反而还降价”。
Pro是Professional的缩写,具有专业,更强的寓意;从命名和外观上看宋Pro更像是改款车型,实际它是换代车型。相比宋,宋Pro在尺寸、动力、配置上皆进行了升级,而价格几乎没有变化。
宋Pro依然提供三种动力版本选择:燃油、DM(插电式混动)、EV(纯电)。燃油版继续搭载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60马力,峰值扭矩245牛·米,相比旧款车型分别提升了6马力,5牛·米,并达到了国六b的排放标准;宋Pro DM车型四驱高能版在前代车型的基础上提升了动力表现,1.5T发动机与两台电机的组合能爆发出最大775牛·米的扭矩,系统最大功率也提升至473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缩短至4.7秒;EV车型则优化了续航和电池充电效率,两款车型的NEDC续航里程分别为405km和502km,电池在快充模式下充满分别需要1小时和1.2小时,而电量由30%快充至80%仅需半小时,相比前代车型皆有提升。
同时宋Pro显得更加修长,长度、高度及轴距相比宋都有提升,并且贯穿式尾灯组也变得更加精致。
再看价格,宋Pro燃油版售价8.98-11.98万元,宋为7.98-11.98万元,但是宋的入门级车型皆是手动挡,想要自动挡需要去到9.68万元,明显宋PRO更划算;宋Pro DM车型补贴后的售价为16.98-21.98万,宋DM车型为17.69-20.69万元,性价比上宋PRO有优势;宋Pro EV车型补贴后的售价为17.98-21.98万元,宋EV则为18.99-21.99万元,同样是宋Pro更实惠。
车如其名,CS35 PLUS相比CS35进行了“加大”, 其长宽高分别为4335mm,1825mm,1660mm,轴距为2600mm,相比老款车型长、宽、轴距分别增长了165mm、15mm和40mm,个子在小型SUV中属于上游水平。
本身就是换代车型,因此外观和内饰都是跨时代的转变。新款造型更加敦实,细节更加精致,整体看起来更加时尚,这点毋庸置疑。
动力提升也是理所当然的,1.6L直喷自然吸气发动机压缩比达到了13:1,最大功率达到128马力,峰值扭矩为161牛·米,搭配爱信的6AT变速箱,加速表现顺滑。而最近推出的1.4T发动机搭配7挡双离合的版本拥有最大158马力,260牛·米扭矩,表现更“躁动”一些。
旧款CS35已经停产,讨论它的价格已经没有意义,不过拿来给CS35 PLUS做个参考还是可行的。新车的售价为6.99-10.99万元,在旧款6.39-8.79万元的基础上略有上浮。但升级过于明显,多出的这点钱能买到的更多。
CS35 PLUS长期月销一万辆左右,在小型SUV这个细分市场表现亮眼,足够说明消费者对它的认可。
无论是“加量不加价”还是“加量又加价”,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花出去的钱值不值,因此面对以上这些后缀带“PLUS”和“PRO”的车型,找到为产品力“+”分的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看完教授的这篇文章后,能为你选车提供一些参考上的帮助。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汕德卡TIR跨境运输牵引车,以全维实力铸就跨境“精品”!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一季度营收196.50亿元,同比下滑7.95%;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业绩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一数据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波动,它背后藏着广汽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映射出......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
最近车企资产负债率成了车圈热门话题,但我看到不少人对这个指标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负债数字越大风险就会越高,但其实并不能这么简单的判断。因为汽车行业属于重资产领域,前期建厂、研发投入大,企业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负债自然也会增加,所以车企负债率高其实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