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3月小米官宣造车,至今已经过去了600多天。
今年8月,雷军宣布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还公布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实拍视频,展示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算法及场景应用的能力。
虽然贵为互联网大佬,但关于造车市场从开始的一片赞誉逐渐转为质疑声四起。不少人认为小米入局太晚,造车资质尚未拿到,自动驾驶研发不如预期等等,甚至一度传出“被叫停”的消息。 对此,雷军表示,不再对外回应小米造车的情况,希望大家对小米要有信心,相信小米一定会一如既往地让大家惊喜。
看得出,雷军锚定了造车的心。
不过,从中外科技企业转型造车的经历来看,造车并不是易事,强大如苹果,也将造车时间推迟到了2026年上市,并且已不再计划完全自动驾驶系统。
对于造车,小米也的确赶上了风口,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的造车局相较于“蔚小理”确实算不上早,小米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在新能源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进入第一阵营并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小米在造车过程中的困难到底有哪些?未来造车能够顺利推进?能否顺利实现2024年进入第一阵营的目标呢?
造车资质暂未取得
造车资质是摆在新造车企业的一大难题,无资质则无法生产,造车资质成为了新造车企业能否落地的关键。
在小米官宣造车开始,落地各地的传闻就不胫而走。直到去年11月小米汽车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成为事实。据介绍,小米在北京经开区的工厂分两期建设,建成后年产量预计在30万辆。首期预计的竣工时间是2023年6月。也就是说,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内,小米需要尽快获得造车资质。
根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不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按照计划,小米汽车首款产品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或许,对于小米来说,最省事的方案是直接购买一家具有造车资质的车企。2021年9月,就传出有关方面积极推动小米收购宝沃的传闻,但传闻也只是传闻,直到宝沃破产,也没收到小米的收购合同。对于此,有行业专家认为“宝沃资不抵债,除了资质可用之外,其他对小米来说都是累赘”。
目前来看,小米似乎是要选择自己取得生产资质,自建工厂,并且自主研发的困难道路。为此,小米不仅准备了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收购了数十家汽车产业链公司,还迅速组建了1800余人的造车团队。小米模式的好处是,它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企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概念造车。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造车前期时间周期长,投入大。自己取得生产资质时间较久且具有不确定性,自建工厂的成本前期投入太高,而且没有传统车企的技术,小米生产出来的车需要经过市场的长久检验才能获得大众认可。
高端化难题待解
雷军以性价比颠覆了手机行业,并且实现了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而众多米粉丝期望着雷军能继续能推出高科技、高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并且有米粉明确表示,性价比是选择小米汽的首选条件,在同等价位下,更好的智能化体验会优先考虑小米汽车。
据雷军在微博上发起的小调查,网友希望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的价格区间在10万以内的,但小米显然不是这样计划的,在小米汽车刚成立之初,官方渠道就曾表示,小米汽车与小鹏汽车类似,主打强科技属性的高端市场。
冲击高端,是小米不得不走的一步,在手机上是这样,在造车上亦是如此。
今年2月,雷军公开表示“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发展的生死之战,我们会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战略”。
并且,根据行业内相关信息了解到,小米造车的第一款车为纯电轿车,整车售价上限高于30万元,定位中高端车型。并且有高低版两个配置,其中低配车型计划搭载400V电压平台,搭载磷酸锂铁刀片电池;高配版计划采用800V电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
除去三电方面的投入,小米走高端化路径主要依靠自动驾驶的竞争力。想要立足高端市场,自动驾驶是小米无法忽视的发力点。
小米自动驾驶一直宣称全栈自动驾驶技术,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道路测试视频中,场景包含了常用的高速、城市、泊车场景,实现了进出匝道、并线超车、躲避障碍物、记忆泊车等多种功能。
为了完善自动驾驶产业链,小米收购了深动科技,并招揽了相关人才。并且投资了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纵目科技、智行者、Momenta,以及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芯片制造商黑芝麻等产业链相关企业。
但是,也正是因为8月份发布的测试视频,大家对小米的自动驾驶进展提出了质疑,视频中很少有一镜到底的镜头,众多功能的实现也不是连续性的,更多的像是拼接而成。
并且,有相关媒体报告,小米自动驾驶业务已有原定的全栈自研或将暂时转为供应商方案。
按照此情况来看,小米造车的高端局并不容易。
虽然小米汽车还未诞生,但小米汽车的“高端局”注定和手机行业一样艰难。对于习惯了给小米贴上“性价比”标签的消费者来说,也早已把“性价比”贴到了小米汽车身上。小米汽车的用户如果预期锁定在性价比,小米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扭转这种认知。
主营业务收入下降
2020年,小米手机实现营收及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形势一片大好。截止到2020年底,小米的现金储备达到了1080亿元,足够支撑未来十年小米造车的投入成本。
也正是有小米手机业务的良好发展,给了小米造车的底气,并舍得为汽车业务烧钱。小米汽车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计划投资100亿美金。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小米在造车方面的总投入是18.6亿元。
不过,手机业务的利润在2022年第三季度发生了转变。财报显示,小米在第三季度营收、毛利、调整后利润都在下降,经营利润更是“扭盈为亏”。第三季度小米总营收705亿元,同比下滑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9.1%。同时,小米研发费为41亿元,同比增长了25.7%,环比增长了8.1%。这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费用达到了8.29亿元。
不过,针对造车长期投入的情况,雷军曾表示“我很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也很清楚动辄就是上百亿的投资,至少要干个三五年才能见效”。并且,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王翔也表示,2022年至2026年,预计小米的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
此外,就算是目前已经落地的新造车企业,在盈利上目前也是短板,就造车这一业务板块而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持续压制小米的盈利水平。
小米汽车量产定在了2024年,彼时,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
基于对小米品牌的信仰、对雷军个人的尊敬、以及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小米首款车型销量似乎无需太过担心。
但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竞争白热化阶段,销量屡屡增高的比亚迪、埃安、哪吒等国产新能源车企,以及不断推出爆款的新造车企业,已经大幅压缩了后来者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大众、通用、丰田等传统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的攻势也在逐渐加强,2024年进入市场的小米必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竞争,甚至小米还错失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最后机会。
2022年北京的疫情,给小米汽车工厂的建设带来了不少挑战,在疫情以及市场压力的残酷竞争之下,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要想达到“全球前五,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的成功门槛,无疑于难上加难。
长安汽车以其卓越的设计与性能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长安 CS75 Plus,以其时尚的外观、出众的配置和强劲的动力,成为众多家庭出游的首选车型。近日,我与家人一同驾驶长安 CS75 Plus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以下是我这次旅行的详细记录和体验。
混动轿车终局首选,“智能电混四驱轿车”领克10 EM-P全球首秀
从D9车主到体验N9,王皓见证腾势科技豪华进化
6月的造车新势力成绩单一出来,车圈又“炸”了!鸿蒙智行以单月卖出52747辆,单日最高交付3651辆的耀眼成绩,不仅刷新自家纪录,还把新势力销冠奖杯收入囊中。乍一听,这成绩确实“炸裂”,但仔细一看,这里面还藏着大玄机:问界系列销量在鸿蒙智行里“一家独秀”,自己就扛起了八成以上的业......
智能驾驶系统提升驾车体验,告别紧张驾驶!
7月3日,小鹏汽车正式发布全新AI智能家庭SUV——小鹏G7。新车共推出602长续航Max、702超长续航Max、702超长续航Ultra三个版本,官方指导售价分别为19.58万元、20.58万元和22.58万元,上市即刻可以交付。小鹏G7带来了无忧礼、交付礼、置换礼、复购礼等多......
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2025年比亚迪在巴西砸55亿建厂,首车下线啦!全球化又近了一步,未来将助力全球汽车变绿,一起期待新征程~
朋友们!就在前两天,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干了件大事,乘用车工厂首车正式下线! 巴西巴伊亚州州长等一众大佬都到场了,这排面直接拉满!共同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
重庆渝大昌汽车音响改装!奔驰威霆汽车音响改装意大利卓傲大指挥官三分频系统,A柱倒模改装,拆防火墙全车隔音降噪内饰除异味改装!
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 比亚迪巴西超级工厂首车下线
E汽车】从国民神车到全球标杆,解码比亚迪海鸥的百万销量奇迹
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正式下线,未来可期
新势力狂飙VS大厂二代崛起,车市正在加速淘汰!
比亚迪人事调整:腾势赵长江与方程豹销售负责人李慧对调
比亚迪天神之眼:新手司机的智能出行助手
比亚迪在巴西投产,彰显中国新能源车全球实力。
30.98万!2025款福特探险者郑州上市
新手必读!快3计划走势
一位网红购买一辆MPV,新车没跑多少仪表提示变速器故障,厂家就该给换车吗?“汽车三包”相关规定是怎么说的呢?解决客诉应该先处理心情,再解决事情,这起事件中,4S店被无视真是太悲哀了
蒋勤勤与腾势N9官宣 四大爷的白月光还是太会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