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引擎动力 0浏览 2023-03-16 IP属地: 云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维权又成关注焦点,而与汽车消费相关的维权事件自然也是热搜常客。3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提到,2022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1.6万件,同比增长62.84%。其中,合同问题、质量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增速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26.33%、77.35%、75.65%。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话说回来,新能源带来了不仅是新的动力形式,新的出行体验,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运营模式。但是随着新能源车销量不断飙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虽然常常有用户控诉,但在新能源品牌野蛮生长的背景之下,却从来没有被主机厂正面对待过。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这些年新能源车的六大罪状。

夸大宣传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最能体现新能源车科技感的功能,也是新能源车曾经一直着力宣传的卖点。

然而大家应该还会对两年前蔚来ES8在沈海高速上的车祸有印象,当时车主因为开启了所谓的自动驾驶功能导致车辆在高速上发生交通事故,最终车毁人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引发的舆论风波,让当时蔚小理这批造车新势力们匆忙将“自动驾驶”改成“辅助驾驶”。一场因为轻信厂家对自动驾驶的宣传而引发的事故,最终以所有厂家更改宣传话术草草收场。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此后的这两年里,主机厂虽然一方面在宣传话术上规避“自动驾驶”,同时加入各种免责条款和注意事项,但是另一方面还是在通过智能辅助、激光雷达、视觉感知这类体现着尖端科技,充满诱惑力的词汇,和官方的各种无人驾驶视频在占领用户的心智,让用户对这类辅助驾驶系统充满信任感。

事实上,无论是顶流的特斯拉,还是装配越来越多激光雷达的国产新能源车,在国内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能力仍然是停留在L2级别辅助驾驶上,哪怕是这些车型在软硬件层面上已经具备了L3级别甚至更高的能力。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但正是由于这种对硬件过度宣传给用户的暗示,让很多人还是会相信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即使车企不提“自动驾驶”,但因为辅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是有增无减。

续航里程严重缩水

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的缩水和虚标,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洞察报告》中就有显示,在新能源汽车使用不满意因素排行中,续航不足占比达30.3%,位列第一。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最近几年,威马、埃安、小鹏、飞凡等新能源车企都曾经因为续航里程虚标和严重缩水的问题,被车主集体投诉维权。但车企面对续航里程这个问题,却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

理由很简单,因为“裁判”和“球员”都是厂家。只要车企测试认为电池没问题,电控系统没问题,那么就必定是车主自己的问题。更何况,续航里程也的确会受到季节、环境、驾驶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哪怕是国标从当初的NEDC变成了如今的CLTC,依然没能真正客观的反映出一辆新能源车的真实续航能力。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于是,新能源车市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默契的规则:车企卖力宣传标称续航,消费者买车从不相信标称续航,最终默默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其实,给一组客观的可供参考的续航数据很难吗?并不难,只是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车企不愿而已。

电池自燃事故频发

先看几组数据:

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共发生640起火灾,相比2021年上升了32%,90天自燃640辆汽车,平均每天有7台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请注意这还只是2022年的一季度,要知道整个2022年新能源车的销量仍在飙涨。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有媒体统计过,2022年1-11月,仅仅是在各媒体网站上有过明确报道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就有74起,理想、小鹏、宝马、埃安、保时捷、北汽等等,几乎你数的出来的新能源车都曾“榜上有名”。

无论是三元锂电还是磷酸铁锂,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弹匣电池,不管厂家事前宣传通过什么针刺火烧试验,多么多么安全,在市场上仍然难逃自燃和爆炸的现象。即使“新能源汽车自燃概率更低”常常被马斯克、李斌这些新能源车企大佬们拿来作为宣称电动车更安全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燃油车起火,新能源汽车起火往往更难以控制和预防的,且常常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控的火情。

以次充好,货不对板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2022年,售价直追保时捷的高合汽车又闹出了“音响门”事件,导致大量车主集体投诉,由此揭开了又一行业内幕:所谓的各种高端车型上配备的国际名牌音响,大多都是授权贴牌的国产产品而已,不仅音响效果存在差异,而且价格相差悬殊。

这类事件在燃油车时代并不多见,但在新能源时代,随着造车方式发生了改变,厂家的宣传一味强调高端,实际上在一辆新能源车上,那些厂家宣称的硬件配置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或许我们都要打个问号。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用户数据隐私无保障

还记得在2021年底,先是有小鹏因为6个月违规采集43万张客户人脸数据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之后又有蔚来的用户数据遭窃,被黑客勒索1500万元。

用户隐私数据是否被违规采集,以及如何确保安全,本来就是相关部门高速重视的一个问题。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汽车数据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数据采用默认不收集原则,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数据要进行脱敏处理,尽可能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等。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但事实上,无论是出于产品的开发研究,还是对驾驶行为安全的研究,车企必然会对车辆和用户数据进行采集。来自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显示,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哪些属于合规采集,哪些属于违规采集,又该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用户不关心,车企也不会主动透露。

某位互联网大佬曾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这也导致了车企在隐私数据这块有太多不透明的操作。随着新能源车用户基数越来越大,这个问题迟早要爆雷。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厂家漠视合同权益纠纷

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采用了直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厂家更好管控价格,以销定产,消费者购车也能够享受全国统一的价格和权益。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合同出现纠纷,消费者将要直面比经销商更加强势的厂家。

在新能源车领域,消费者支付定金后,排产期限达不到预期时间,承诺提车期限一再延迟、下订后对应车型的价格、配置或权益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纠纷依旧可以说是相当常见。强势的厂家基本上都是“我说了算”的态度,稍许友好一点的厂家或许会做出一些补偿方案,但说到底,吃亏的还是用户。

聚焦3.15,细数新能源汽车六大“罪状”

像此前特斯拉、小鹏、理想都曾经遭遇过类似的维权问题。比如小鹏和理想的新车定价罔顾老车主的权益遭到老车主集体投诉;特斯拉因为全系车型频繁降价也被车主集体维权。还有极氪、阿维塔、Smart都因为订车之后出现权益纠纷,或是排产不断延期而遭致车主的投诉。

如果投诉群体规模大,厂家或许迫于舆论压力会给出解决方案。但那些散户型的用户,往往只会成为维权浪潮下沉默的大多数。

写在最后:

根据媒体报道,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投诉率为20%,在全球排名第一。这个数字在高达688.7万辆的销量数据衬托下,显得格外刺眼。而前面说到的新能源车六大“罪状”,在举国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大背景下,却从未在315期间被真正引起重视过。或许,这也是新能源车企多年来一直有恃无恐的原因吧。(文/优视汽车 )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引擎动力 9118粉丝    19作品 关注 引擎动力专注于汽车的智能化、互联网和电气化报道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