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汽象观察73期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将引发哪些新的"危"和

汽象观察73期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将引发哪些新的"危"和

中视汽车 0浏览 2023-06-15 IP属地: 山东

最近,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

“钟叔驾道” 徐钟(本期主理人):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中国汽车业将迎来全新拐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由缺电、少电、贵电的阶段,进入到如今产能过剩的阶段。

对于企业而言,当“供少于求”过渡到“供过于求”,企业的定价权必定会被削弱,动力电池销售情况的好坏直接主宰着企业现阶段的发展轨迹;另外,更多玩家挤进动力电池赛道后,无规划的扩张扰乱市场秩序后,也进一步缩短了行业的红利期和发展期。

有“危”便有“机”,在种种焦虑背后如何改善产能过剩的困扰?出海和储能便是新的契机。搭乘着新能源这股东风,自主品牌出海市场屡破记录。同理,既然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外销出海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随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新能源规模化接入电网、电力削峰填谷等方面的需求,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比如蔚来的换电站,不仅仅支持单纯的换电功能,由于本身就有大量的电池储备,因此可以理解为一个储能站。据钟叔驾道了解,随着第三代站开通了双向充放电功能后,实现规模化后便能参与到电网的调节工作中,对维持电网稳定运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车透社” 罗裕(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主席):


电池行业需要思变,储能领域前景广阔


从过去“少电、缺电、贵电”,转换到如今的电池产能过剩,在这背后显示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一路狂飙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也就是阶段性的需要“喘口气”的节点。

有行业分析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GWh-1200GWh,但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换而言之,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空置浪费,将无法避免。

布局厂家的一哄而上,资本热钱的推波助澜,联合导致了动力电池领域投资过热,这样的巨大浪费,令人痛心。

不过,我们也看到有电池企业开始精准细分,开始进阶布局,专注做一些“锂动力电芯兼顾储能”性能的产品,提升交付效率和交付品质,提前迎接新的市场机会。这为行业思变,打开了窗口。

前不久,马斯克和曾毓群的会面,据说也对储能领域展开了讨论。

是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许消化不了过多的电池,但储能领域则前景广阔。

归根结底,绿色发展一定是未来的主旋律,

这也为动力电池的下半场竞争指明了方向。


“车哆哩” 王智良:

未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考验电池企业的技术提升


在政府补贴政策以及燃油车存量博杀的作用力下,今年1至5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超33%。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样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动力电池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在当前存量市场的博弈下,新能源渗透率的达成甚至是在透支部分市场需求达成。

接下来,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速放缓,动力电池供应商产能集中释放,磷酸铁锂电池及三元锂电池供应有可能过剩。众所周知,大多数纯电动车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除使用寿命、循环寿命两项性能指标能满足车企需求外,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尤其是安全性及成本等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从今年来看增程以及插电混动车型的上市车型较集中,这一趋势也会带来电池需求的供过于求。

不可否认,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会带来供应链市场的变革。未来电池技术路线应该与市场无缝结合,除了磷酸铁锂等电池在中低端车型领域得以大量运用之外,那些性能较强、技术要求较为高端的固态电池和无钴电池的份额也逐渐增加。从技术层面来看,固态电池因为安全性、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长等特点,会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当然,电池产能过剩也会倒逼中国电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也是一种“机”。这样既可以解决产能过足的问题,也必然让中国电池走向高端制造,而做到产业链全球化的电池企业才有好的未来。

综上,产能不过是促进电池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的一个维度,真正主导市场话语权的还是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向上发展和创新竞争。面对新能源赛道下一轮的高质量发展,考验电池企业的还是技术创新。这也许才是化“危”为“机”的捷径。

“鬼斗车” 王魁军:

有危就有机 做好筹划应对下一次大型波动


早在去年就有专家表示,由于前几年锂矿及相关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短缺,并遭到国际炒家的恶意追捧后,加之我国各个地区及产业园扎堆快速上马动力电池,随后势必会造成产量堆积,并最终恶意降价,就如同十多年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其实动力电池降价从目前来看是有利于新能源车发展的,毕竟动力电池要占到整车售价的六成左右,一旦价格大幅下跌,预示着油电同价,甚至低于燃油车售价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好代替国补退潮所带来的震动。可鬼哥并不希望由此带来的动力电池价格大幅波动,因为一旦动力电池价格纷纷回调,导致前期高位接入这个产业的相关工厂陷入困境,从而低价甚至亏本倾销,随即大面积倒闭,再度造成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部件短缺,从而引发下一场涨价潮。归根结底,鬼哥还是想说加快动力电池的迭代及更新,增大研发投入,减少被国外卡脖子技术,实现良性发展才是王道。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只要不盲目跟风,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会越走越好,毕竟老百姓真的需要越来越好的新能源车,而且这个势头是不可逆的,且走且珍惜吧!

“三个司机” 刘志向:


所谓机会就是需求,需求会怎么变?

日前丰田联合所有日本汽车制造商抵制汽车电动化,这意味着以世界第一大厂为首的日本车企,不会跟进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而欧美大厂在非中国市场也没有上马电动车的强烈愿望,所以动力电池需求最大的市场只有中国。

作为动力电池主要原料碳酸锂,其价格两年来过山车一样波动,从2022年巅峰时的60万元每吨,下降到目前的32万元每吨,低点曾经下探到20万元每吨。价格涨跌背后就是需求的变化。除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形势外,中国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也在增强,从研发层面也在探索其他原材料的应用,都在想方设法降低动力电池的成本。

而从国家战略层面看,百花齐放的策略已很明显,鼓励氢能源和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多线并进。从长远看,传统动力电池的价格会进一步下探,转而会在工艺革新、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纯电动车的价格也可能会继续下探。


“W动力” 颜延:


主机厂不再是给电池厂打工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旺盛,各大电池厂积极布局产能。从布局看未来动力电池产能将有过载风险。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说,动力电池行业已迈入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新阶段。

随着动力电池的过剩,主机厂以往对电池供应商以往的过度依赖格局将改变,主机厂话语权增加后也能改变“主机厂卖车是给电池厂家打工的”现状,电池价格下浮是一定的,电动车整车价格有望降低。

此外,锂电池的龙头也将目光转向更多的新业务市场,诸如储能业务和海外市场。

不过不管怎么说,优质产能一定是市场所需的,这也能促进更高效,更安全,更具性价比的动力电池产品研发入市。

“大侠上车” 任辉:

没有近忧,必要有远虑!


如何处理报废或未使用的动力电池,要远比处理尾气排放更让人头疼。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寿命要远低于燃油汽车,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会随着时间和使用频率的增长出现衰弱,哪怕未使用过的电池也会出现自然衰减,而出现衰弱后的动力电池就要面临报废。随着现如今全球经济出现持续的下行,汽车市场的销售状况也较为疲软,这就导致原本按照计划生产出来的动力电池无法装机,从而导致许多供应商出现停工停产的状况。

那么问题就来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制造商可以停工停产,已经生产出的动力电池该怎么处理就成了大问题,毕竟它不像燃油车的发动机那样只要妥善保管,哪怕在百年后使用也是满血状态,随着自然衰弱和技术更新,如果这些过剩产能下的动力电池无法及时装机,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报废,而报废就会造成利益损失和环保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及时介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应链进行更深层次的管控和调配,避免出现产能不足或产能过剩的情况。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秘书长):


产能过剩,车企能拿回动力电池的定价权吗?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苗头已经很明显,减少工作时间、停工甚至削减人员已经在电池行业逐渐出现。

这也削弱了电池企业的定价权。即使是头部的宁德时代也史无前例地推出了“锂矿返利”计划,碳酸锂价格大幅降价。

与此同时,车企也在向动力电池产业进军。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业务已然跻身市场份额第二位,广汽等车企业也公布进军电池行业的相关规划。

可以预见,动力电池行业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定价的主动权正在向车企倾斜。

没有规模优势、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上游原材料资源优势的动力电池企业,尤其是新进入者,前景堪忧。

但对有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这其实也是真正与车企融合、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良机。比如,签署宁德时代“锂矿返利”合作的车企,必须承诺将80% 左右的电池采购量给到宁德时代。

动力电池企业更应该着力高端核心技术突破,更应该注重成本的控制,更应该提升安全性能,与车企一起努力让消费者更放心。

与车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其实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

在汽车行业发展,必须坚守“长期主义”。主机厂如此,供应商更是如此。

“中视汽车” 张少杰: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或许有些言之过早!


在最近几次的行业论坛上,不少行业人士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类似的观点,那就是“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前不久的一次论坛上提及,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 1000-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一汽集团总经理邱现东也在某次论坛表示,目前的动力电池规划,需要3000万辆电动汽车才能消化,过剩已尤为明显。在众多的议论声中,似乎在刚刚经历一番高歌猛进之后,电池行业的“寒冬”很快就要到来了。

在之前新能源车热销的时候,确实有很多的电池厂商一边招工扩产,一边忙着全球找矿,对市场预期过于的乐观,电池的产能也在逐步升高。但是讲真的,虽然我不是技术人员出身,对电池行业并不太了解,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现在说“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似乎还有点早。因为目前很多人提到的电池产量,大多是以规划的形式存在,那就还有调整的余量。其次,就算出现产能过剩的趋势,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一面的,最起码能让那些产品力不过关的,产能处于低端的企业清理出去,从而让那些低碳、清洁、安全、普惠的优质产能可以真正落地,正所谓“大浪淘沙”嘛,只不过会有一定的阵痛期。

最后再啰嗦下,这种论调其实对很多车企也是一种提醒,而且已经有不少车企加快了动力电池全面自研自产的步伐,毕竟受制于人还是挺难受的。

“阿贵看车” 凌玉贵:

三成的产能过剩会成为“巨头”的机会?


今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119.2GWh,同比增长了43.5%,单从数据来看,今年我国动力电池可谓是“普天同庆”。然而阿贵哥认为,与同期的产能相比,这样的装车量却难以让各大电池厂商高兴,甚至多了几分忧虑。

有数据显示,随着各地疯狂的投产动力电池,今年1-5月我国的动力电池产量已高达233.5GWh,同比增长了34.7%。即使算了今年1-5月45.9GWh的出口量,动力电池的产能还剩余了68.4GWh,剩余比例近30%。这样的产能过剩,也侧面反映了今年来动力电池为何促销,为何价格持续走低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当前动力电池的危之所在。

若论及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危也正在逼近,其“王者”地位也正在隐隐动摇。就拿今年1月来说,宁德时代的装车量为7.17GWh,同比下降11.8%,环比更是大降了约60%。而4月,宁德时代的装车量虽然达到了10.26GWh,可市占率却跌到了近一年的新低40.83%(比第二位比亚迪的装机量7.32GWh的(市占率29.11%)高了约10%),可见“宁王”的份额正在被各大品牌瓜分。

究其原因,除了动力电池品牌的增多外,最核心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强势崛起,今年1-5月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高达81.2GWh(三元动力电池仅装车量37.9GWh),同比增长了65.9%,占总装车量68.1%,是三元动力电池的2倍多。而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却还在成长中,这多少让“宁王”的地位开始动摇。

当然,危中也有机,随着产能的剩余优胜劣汰的淘汰赛就必然上演,这也将进一步突显巨头的优势,毕竟巨头的优势是其击倒各地刚兴起品牌的核武器。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中视汽车 712粉丝    2264作品 关注 居中,守正,观车市!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