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份,比亚迪以月销量301903辆的成绩稳居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距离年度300万辆的任务仅有一步之遥。截至到11月份,比亚迪新能源车累计销量600万辆,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新能源车企销冠。
比亚迪能取得如此骄傲的成绩,离不开旗下汉DM\EV、唐DM/EV,以及宋PLUS DM-i和元PLUS、海豹、腾势D9等诸多车型的热销。它们撑起了比亚迪绝大部的销量。即便如此,在现有比亚迪的产品序列中还是有冷门车,不是它们不够好,只是兄弟车型实力和影响力太大。
驱逐舰05(冠军版)
作为秦PLUS DM-i的兄弟车型,驱逐舰05(冠军版)11月销售5950辆,这样的数据放在其它车企中已经算是高销量,奈何同家族的秦PLUS DM-i月销量却有42440辆,相比之下驱逐舰05就逊色了很多。
可能是比亚迪也发现了驱逐舰05的销量问题,所以在11月份时间就推出了“2000元抵7000元购车款”的优惠活动(不包含120KM豪华型),再加上以前的活动驱逐舰05的起售价已在9万左右,结合它低油耗 、长续航的特点,其实还是值得入手的。
护卫舰07
实话实说,护卫舰07真的是被唐DM系列的光芒所遮掩的好选手。11月份,比亚迪唐系列销售10643辆,可护卫舰07的销量仅2577辆,差距属实有点大。
作为一款大五座插电混动SUV,护卫舰07的乘坐空间和舒适性在同级、同价位车型中都属于翘楚,奈何产品力与唐DM系列重叠,再加上影响力没有唐DM系列广泛,所以销量一直上不去。现阶段,护卫舰07也有“2000元抵20000元购车款”,也是一个入手的好时机。
2023款e2
相较于驱逐舰05和护卫舰07,e2的销量就更少了,11月销量仅1290辆。也不是e2的产品力不够强,只是同价位下还有海豚可以选择,相较而言,无论是外观的时尚程度和内饰的精致程度,海豚的吸引力都要比e2要强。
正是因为如此,海豚11月销量能达到35246辆,截至到11月份累计销量超56万辆。更何况海豚也有2000元抵9000元购车款,进一步加强了它的竞争力。
宋MAX
其实宋MAX在刚上市时凭借MPV的理念和高颜值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直到后来各大车企相继推出MPV车型,宋MAX才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
目前,比亚迪王朝网的宋系列车型11月份累计卖了20317辆,其中包含了宋Pro和宋MAX,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完全是由宋Pro撑起,宋MAX更像是打酱油的角色。
总结:驱逐舰05、护卫舰07、2023款e2、宋MAX,虽然它们是比亚迪产品系列的冷门车型,但是它们的产品力并不差,只是价格与同门的车型有些重叠,才导致它们的销量受阻,现阶段它们也有优惠活动,还是值得入手的。(文/优视汽车 向前)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拨开迷雾看真相!全球车企高负债,中国车企排不上号
MAZDA EZ-60订单破1.8万 长安马自达新能源双子星高价值突围
从第一辆SU7 Ultra交付开始,有关小米碳纤维挖孔机盖的争议就没停歇过。
广汽集团4月终端销量13.8万辆 五一多品牌车型订单量破万
极氪或将退市后又迎大事件!将与广汽能源合作!双方充电网络双向互联互通合作,双方在充电基础设施和用户服务领域实现资源整合
当全球车企还在卷800V,比亚迪已用千伏高压撕开纯电天花板
上汽通用五菱:以品牌建设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5年5月2日,大.敢不同的领克900在洛阳五一国际车展正式上市发布。
【E汽车】SMA架构赋能,沃尔沃XC70率先抢占豪华混动SUV“C位”
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市再创历史——每卖出2台车,就有1台是新能源。数据显示,Q1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284.9万辆,同比增长44%,零售渗透率飙升至54.1%。政策补贴加码、混动技术普及、智能配置下沉,让新能源车从“尝鲜品”变成“刚需品”。就连三四线城市大爷大妈都知道......
阿维塔公开直播风洞测试,数据真实经得起验证,用实力打破质疑
现在很多厂商大力宣传:智驾已经能完备覆盖99%正常使用场景,让人们以为它好像已经成熟了。其实这是个“圈套”。
坐拥百万级沙发的东风日产N7,真是“换壳”某007?
高配低价上市的吉利银河星耀8, 网友表示:插混市场的天真的变了!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显示,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企,但国内外车企呈现分化趋势。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明显下降,比亚迪表现突出,半年降7个百分点至70.7%,年内有望进入6字头区间。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总负债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
【E汽车】燃情芜湖 共筑热爱 奇瑞集团运动会圆满收官
全球车企高负债!丰田大众6万亿,中国车企排不上号
中消协点名车企背刺!定金、车型更新、补贴争议,新能源购车乱象大起底
创新玩法点亮赛场 奇瑞集团运动嘉年华燃动芜湖
问界M9的成功是“新豪华主义”对传统燃油车价值的颠覆,也是高净值人群消费逻辑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