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别瞎蹦迪了,请严肃点造车

别瞎蹦迪了,请严肃点造车

BusinessCars 0浏览 2023-12-11 IP属地: 上海

站在2023年的尾端,回望这一年的求索与急进,低谷与抉择,从蛛丝马迹中能发现,那些借时代大潮的人,已经成为潮水本身。还未能借势成功的,仍旧踩着钢索颤颤悠悠地往前冲。

都知道时间不等人,但都有野望未完成。

12月8日,乘联会公布了11月车市销量之后,市场的声音在一片“遥遥领先”和“节节溃败”中出现了焦灼,如今的这个市场,对比亚迪、理想来说已经是“潮水本身”,对合资品牌是“黎明前的窄门”。

11月份市场零售达到208万辆,同比增长26%,比亚迪、吉利分别以26万辆和17万辆的销量成绩,把以前排在第一位的一汽-大众这位传统市场的尖子生挤到了第三位,以16.7万辆的销量为传统合资车企保留住了所剩不多的体面。

图片

过去很多年,从未丢失过销量前二宝座的大众,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上汽大众以11万辆的成绩,勉强守住了第五的位置。说到这,有些江湖夜雨,已成陈年旧事。

但是,旧势仍有机会焕新而来,那些“造势”的新人,还未能成为“潮水本身”。所以,很多人表态,2023年的任务是调整走向正轨,2024年的底线是“活着”,“2024年不要利润,也要多卖车,把市场占了,活下去。”

可见,已经得势的仍旧不能掉以轻心。

12月1日起,接近20家车企的密集降价,仅有理想一家完成年度销量,已经将市场的焦灼展现得一览无遗。多位车企高管曾表示,价格战仍然是2024年车市的主旋律,“价格战更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好吧,又将是一个躺不平、摆不烂、卷到死的一年。到时候,会有多少人会告别呢?

从年头打到年尾的价格战

没有人想打价格战,但是2023年的365天,“不打价格战”的日子掰着手指头也很难数出来有几天。

年初的那一场,由特斯拉打响。

面对特斯拉的降价压力,多家新势力车企心慌慌地纷纷跟进降价,这场价格战的影响扩大至燃油车领域。3月份,湖北省联合多家车企推出了政企购车补贴,其中以东风系品牌为主,补贴额度非常可观。

此后,战火蔓延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前后有不下40个汽车品牌参与。嘴硬的,如蔚来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在第一阶段的价格战里表示“坚决不降价”。

这场价格战一直烧到了年中,打了6个月之后,太多参与者表示“疲惫不堪,且销量起色不明显”,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使得车市价格体系失衡。乘联会数据显示,1-6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952.8万辆,2022年为926.1万辆,同比仅增长3%。

图片

价格战未能换来销量,无奈之下,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组织下,包括特斯拉、比亚迪、长城汽车、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蔚来、理想、小鹏等16家车企,签署了停战协议,握手言和。

停战协议出来的当天,业内的猜测落点,大多在那16家车企签署承诺书后,接下来汽车行业的未来会如何走向?但是,松一口气的功夫还没有到,停战协议被“撤销”了,从车企们的集体反应来看,这个《承诺书》相当于承诺了个寂寞。

好吧,看起来是想要改变什么,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7月刚到,价格战再次被拉响,嘴硬的蔚来都无法继续保持所谓的体面,毕竟销量的漩涡实在难以让李斌独善其身。

6月份的时候,李斌还信誓旦旦表示“下半年平均月销超过2万辆是我们的目标,非常有信心完成。”这个信心就没有撑过7月,“降价3万,蔚来急了”的标题刷屏网络,那天凌晨3点,李斌都还未入睡,对他和蔚来来说,这都是一个急迫的决定。

全系降价3万元之后,短暂地刺激了销量,又再次逐步下行。以价换量让已身处巨亏之中的蔚来,业绩压力变得更大。即便是理想,也不得不直面价格鏖战,被卷入价格战的信号已经暗藏在三季度财报中,一个细节是,理想的车辆均价在不断下降。

图片

特斯拉年初打响的“价格战”副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净利润为18.53亿美元,大降44%,年初马斯克的说法,愿意牺牲毛利率换取销量增长,收效甚微。华尔街狠批马斯克,说他发起了一场特斯拉无法获胜的价格战。

“高端的商战往往采取最朴素的方式”,放在2023年的车市,再也没有比“降价”更朴素的方式了。但是,就像华尔街警告的那样,价格战是不可能赢的,这是一场逐底竞争,只会扼杀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

“价格战不只今年有,只是今年尤为激烈,往后只要玩家足够多,这个行业就会足够卷,卷到玩家逐渐减少。”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表示,野蛮增长的热度过后,不会有赢家。

但是,奈何11月销量成绩出炉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新一轮的价格战已经摆上了台面,不得不打了。因为大多数车企都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离得近的想博一把,离得远的不想被淘汰,就只能多用销量站站位,“如果卖不好,那就是降幅不够”,怪吓人的论调。

距离完成年度目标不到10%的比亚迪来说,12月份的降价必然是主力军,目前已有零跑汽车、比亚迪、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近20家车企密集发布降价信息。不过,年初带头降价的特斯拉,却突然在年尾开始了疯狂涨价,果然是谜一样的马斯克。

从年头打到年尾,在这个生死存亡时刻,拼的就是谁的家底更厚,谁就更有希望站到最后。

口水战打多了,自己都信了

价格战打多了,销量还不如预期,脾气都要变得暴躁了。

所以,2023年的另一个关键词,口水战。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李想和余承东吵完,何小鹏又和余承东隔空怼,今年已经略显沉默的李斌没有和人吵架,但是蔚来与理想之间的摩擦也撕掉了最后的体面。

起因是一博主发了微博,“新能源车企销售费用占比对比图”,指出理想的该指标从2023年开始已经接近行业龙头特斯拉的水平,并称“是最好的变化”。

李想转发这一微博,自称“理想是中国所有汽车品牌里营销和传播费用率最低的”。次日遭到了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的呛声,透露理想今年3款车抖音内容投放在9000万左右。

咋说呢?只能说明这个圈子的生态,很明显被“卷到烦躁”,一点就炸,一点小事就能吵几天,除了有热闹可看之外,其实也让行业的焦灼情绪变得更重。

图片

前几天,比亚迪品牌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表示,今年汽车行业卷技术、卷产品、卷价格、卷营销,甚至都要卷下限了。在很多场景下,比亚迪的技术和产品经常被花样百出的针对。虽并未直接点名,但有些指向了长城汽车,显然是结怨已久。

今年最大的一场口水战,把这个“荣誉”必须颁给到长城和比亚迪。对比这俩家的口水战来说,无论是何小鹏和余承东之间因为AEB的争吵,还是蔚来与理想因为营销费用的隔空互怼,都不如长城和比亚迪之间来得更为针锋相对。

先是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后有在掌舵人王传福公开呼吁中国汽车在一起之际,获得了何小鹏、李斌、李想等人的点赞。

长城汽车没有重归于好的想法,高管还在微博上称,“如果只是口头上强调在一起,那一定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还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反正,和好应该是不太可能了。毕竟长城魏老板的脾气,说一不二,和好就等于让他低头。“相逢一见泯恩仇”的事,不知道会不会在长城变革走上正轨之后发生。

除了习以为常的口水战,还有各种喊话和口号,占据了2023年,都把消费者搞迷糊了,到底谁是500万元以内最好的车,谁是1000万元以内最好的车。

口水战打多了,自己都信了。各路网友都想劝劝这些高管们,“能不能把战场还给造车”。

不过,年末的喊话,还是比年初动辄几百万内最好的车显得谦虚了一些。当被问到,用智界S7去打BBA,有什么优势?余承东回应说,“智界S7对比BBA的优势非常明显。”

理想商业副总裁刘杰也信誓旦旦地表示,理想在2024年的目标不仅是留在牌桌上,而是冲击豪华车市场销量第一。BBA内心OS:怼着我们打,凭什么。

当然,也有不怼着BBA打的。一是价格和市场区间对不上,二是品牌咖位不够,比如起亚就只能宣称,“起亚EV5完全吊打竞品,15万级别,没有竞争对手。”深蓝CEO邓承浩表示,“混动的天花板,是深蓝超级增程”。

都很有自信,对比下来,好像就剩李斌一个“最惨的人”?在广州车展上,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最出圈的话,是蔚来不会也不可能倒闭。这时候,何小鹏还在跟余承东叫板AEB,理想反复在微博上教人怎么做企业。

图片

在秦力洪千叮咛万嘱咐说蔚来不可能倒闭之后,蔚来的确迎来了好消息。江淮汽车转让蔚来代工厂的事,靴子落地。获得造车资质的未来正式接手相关生产线。

距离ICU不远的蔚来,在裁员10%之后,迎来两个好消息,蔚来和长安官宣换电协议,蔚来拿到资质独立造车,“告别江淮,独立制造成本会下降10%”,李斌表示。

不过,蔚来摆脱了江淮,没摆脱亏损,李斌仍陷多事之秋。

“华为嫡子之争”

被蔚来丢下的江淮,去了哪?

投奔华为去了,这是另一个造车故事了。

11月28日,华为与奇瑞合作的品牌,智界首款车型S7上市,就是那款被余承东认为“优势碾压BBA”的车型,是鸿蒙智行首款轿车,说是首发了很多黑科技。

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介绍了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汽车零部件模式,提供标准化模块;解决方案模式,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和长安合作的阿维塔是代表。智选车模式,更名为鸿蒙智行,并强调“帮助车企造好车,帮助车厂卖好车,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

图片

华为今年的动作,明显比之前更为着急。这是因为,除了问界以外,被华为赋能的北汽极狐、阿维塔等品牌销量并未实现大涨,作为销量支撑的问界,就被外界称为华为的“亲儿子”。

不过,显然问界还不足以支撑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宏图壮志。毕竟,华为车BU成为华为业绩上的唯一拖累,是唯一亏损的业务板块。这个唯一,挺不给余承东面子的。

按照余承东规划,华为车BU业务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智选车和HI模式下累计销量达到100万辆。显然,问界这个单一品牌无力支撑。

图片

华为只能扩充阵容。

不过,此前因为“灵魂论”的话题,让华为的阵容扩充步伐十分缓慢,“最能打”的问界,今年累计销量在11月份刚突破10万辆。而且,根据赛力斯产销快报,公司前三季度每卖出一辆车亏损额达到1.68万元。卖得越多,亏损就越大。

不过,余承东并不太想直接改变“卖得多,亏损大”的情况,所以在智界S7的定价上,依旧采用了同样的定价策略。据余承东透露,“公司内部为这款车型的定价吵得不可开交,目前四个版本的售价都是亏损的。”

‍‍

其实,从问界到智界车型的定价上来看,华为想要做的事情是,“用销量先进入主流市场”。此前守着问界这一亩三分地,未能成功进入主流市场参与竞争,一直是余承东和华为的心病。

所以,有网友调侃过,余承东为什么爱和车企的人吵架,因为在你来我往的吵架中,无形中将华为和车企的捆绑“程度”会越来越高,造成所谓“同咖位”的对等合作关系,而不是整车厂和供应商的上下链条关系。

不得不说,连李想都承认吵不过的余承东,确实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让这种捆绑印象加深了许多。不过,进入主流消费市场,还是要靠销量和品牌说话。问界起起伏伏的销量和车型的市场定位,很难满足华为的野心。

想要终止唯一亏损的板块,华为必须尽快扩充朋友圈。因为奇瑞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业绩匮乏,急需要打开布局的心情和华为不谋而和,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场互相借势。

在智界的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北汽和江淮的产品都在路上,“还有两个’界’,就是北汽和江淮的产品,已经在开发的过程中了,很快会陆续推出,合作产品越来越高端。”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正在渗透越来越多的车企,“亲儿子阵容”瞬间扩大了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的含华量高”,又成为市场争辩不休的话题。

比如,智界的所有卖点,几乎都围绕在华为赋能的“黑科技”。所以,问界是“长子”,智界是“嫡子”的讨论,让赛力斯的股价一度受到剧烈波动,刚刚和华为宣布组建合资公司的长安汽车的股价一字涨停。

图片

长安和赛力斯的截然相反的情况说明,把灵魂交给了华为,可能最终会身不由己。

“华为目前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橄榄枝已经抛下,愿者上钩。华为希望鸿蒙智行产品系列能够打出抱团优势,让华为在“造车圈”站稳。

“梦想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勿CUE,正忙着卖工厂”

说了半天,热闹都是别人的。那边的热闹,好像并未吹拂得动合资品牌。

“勿CUE,正忙着卖工厂”。

“黎明前的黑暗”,很难跨过。这是叱咤中国市场近40年,合资品牌第一次如此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的“水土不服”。销量榜单上,合资品牌的坐席正逐步被自主品牌替代。

承压之下,销量下滑,产能利用率萎缩了很多。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合资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1.9%。产能利用率超过50%的仅有5家。这一情况,下半年也并未好转。

随着败在中国市场的情况频发,各找活路,成为合资品牌一年的主旋律。有的就选择“壮志断腕”,离开中国市场,比如三菱。有的就另谋出路,比如“关停并转”、“返销全球”。

上汽大众一工厂已经暂停生产这些小型车,而第二工厂已经将生产轮班两班合为一班,第三工厂今年下半年启动合班模式。

图片

无独有偶,一汽丰田关停天津工厂部分产线,并且至少连续三个月减产,广汽本田裁员900人左右,要知道丰田在中国市场,是除了大众以外,一直是销量非常强势的品牌了。

如今连大众和丰田品牌都出现了销量缩减引发的产能闲置,其他弱势品牌更不用说了。那么问题来了,如今合资车企们空荡荡的生产线该何去何从?

卖掉,成为一个及时止损的选择。当然,工厂关停的太多,不好卖啊。去年北京现代年销量为25万辆,只有巅峰销量的22%,今年情况未见好转,现代集团CEO表示,只打算留下两座中国工厂,其余的都要关停售出。

但是,即便已经没有什么销量,像现代起亚一样的品牌,也不愿意离开中国市场。因为一旦离开,再进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为了守住市场和利润,有车企就想出“中国质造,销往全球”的策略。

图片

减产过半的福特表示,将中国作为“出口中心”,东风本田宣布将新能源汽车正式出口欧洲,上汽通用一直都是这样操作的。特斯拉的上海工厂供货全球,给了很多人启发。

将产业链成熟,成本优势明显的中国工厂作为全球市场的出口来源,确实是一个解决闲置产能、提升销量好办法。不过,说到底,这些只能缓解燃眉之急,治标不治本。

跳出舒适圈,找到转型的正确步伐,才是根本。于是,为了弥补和快速拉进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了和中国品牌进行战略合作。

大众除了自己仍旧保持ALL in的状态进行转型之外,还选择了用5亿美元换取小鹏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制造可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新能源产品。东风本田直接以中方技术为主导,成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灵悉。

所以,有人说,“大人,时代变了”。

不过,变化的时代,可能暂时属于你,也可能未来属于他,不能掉以轻心。就像上汽大众公开喊话的那样,“‘剩者为王’从来不是悲观的解读,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稳住销量、守住规模,既能打胜仗,也能在赛场上拼到最后。”

没有拼到最后,一切都无法下最后的定论。但是谁能拼到最后?有钱的能,有市场的能。合资品牌虽然转型不行,但是血包够厚,耗得起。

所以2024年,很多造车新势力的目标是“哪怕亏,也要抢市场。”

因为没市场,更没有赚钱的机会,也就丢掉了活下去的机会。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新能源
 
相关推荐
BusinessCars 7479粉丝    2955作品 关注 玩味汽车,解码商业!
推荐作者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