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汽车通讯社 0浏览 2024-01-04 IP属地: 上海

2023年11月,广州车展,鸿蒙智行展台。在一片整齐划一“遥遥领先”的万众呐喊中,余承东意气风发,为现场观众讲解华为重磅打造的两台中大型轿车,阿维塔12和智界S7,这两款车已经分别在30万元价格带布置好前沿阵地。

余承东是真正的永不言败的战争大师,尽管问界系列10月份才刚稍有起色,但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看不到任何的反思,反而摆出进攻的姿态,口出“狂言”:

“智驾上市后全国都可以开。”

“空悬单腔双腔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把后轮转向打开,那问界M9的转弯半径更小,像一个小车一样的转弯半径,这是非常独特的。”

几句话虚虚实实,扬长避短,混淆舆论,大战开始前,竟然先用烟雾弹进行了一轮饱和攻击,把即将上市的问界M9的特点,该藏的藏,该露的露,让对手摸不着头脑。

为了震慑对手,他还主动提到,问界和智界之外,还有两个界,分别是华为和北汽、江淮的合作。要知道,星纪元ES和智界S7的底子都是奇瑞的技术,但是在广州车展上,二者的流量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如此气势,难以想象就在3个月前的成都车展上,华为智选车业务正陷入绝境。问界销量惨遭滑铁卢,合作伙伴貌合神离,华为内部意见不同的消息不绝于耳。

华为内部经常引用的101的名言,“战术千万条,敢打第一条”。没错,余承东绝不会被一时的困境压垮,今年9月,他充分利用华为Mate 60Pro发布这一历史性机遇,直接啃食硬骨头——锚定月销4万台的理想汽车,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超限战”。

华为根本不用传统广告营销的笨办法,而是动用了声势最大的自媒体矩阵(如抖音、小红书等)这一战略空军力量,锚定对手理想汽车的头部产品理想L7,在其后方进行狂轰滥炸,并在线下4S门店(如销售话术中包含“退订理想有优惠”)这一主战场协同作战。取得了低成本高收益的奇佳战果。

面对突然其来的打击,如日中天的理想汽车竟然选择放弃抵抗,直接投降。微博之王李想选择饮颈受戮:“理想汽车对华为的心态是80%学习、20%尊敬、0%抱怨。”

如果说传统的汽车营销是耗资靡费、伤亡惨重的越南战争,那么余承东进行的则是精确打击、非接触作战的海湾战争。

可见,车企宣发不再是传统的开一场发布会,投钱请垂类媒体发稿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产品定义端、用户心智端、自媒体全矩阵、线下4S门店销售话术等多个领域进行高度协同的“超限战”。今年9月,就在行业普遍看衰问界系列,看好理想之时,余承东突然发动了新的一场问界保卫战,再度体现了这一战略的精髓。

经此一役,所有的厂商都已经感受到了华为恐怖的战斗力,在残酷手机产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华为战术的素养毋庸置疑,敢吃夹生饭,擅长逆风局。

今天的余承东手握四张王牌,俨然1948年手握东野百万雄师的101,市场舆论也好,厂商配合度也罢,都处在一个空前有利的时间窗口,他没有任何理由不开始自己的“大决战”,唯一纠结的问题,也就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华为在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特殊到“华为造车了吗?”都是一个争议极大的话题。没错,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切口,深入分析华为造车的逻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豪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争论:“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

3. 战术:“问界闪电战”还能打多久?

华为的豪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华为的汽车业务,长久以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物种。按照官方说法,华为的自我定位是供应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与车企合作共有三种模式:

1、普通供应商,为车企提供单独的零部件;

2、Huawei Inside模式,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五个核心解决方案;

3、智选模式,与车企联合研发产品、提供零部件、管理造车流程,并利用华为的渠道和品牌帮助车企卖车。

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每到新车发布,发布会的主讲永远都是余承东,试问哪家车企会在新车发布会上让供应商负责人唱主角?

更令人感到过分的是,在智界S7的新车发布会上,这款新车的亮相时间只有短短五分钟,其余时间都留给了华为的电子产品,甚至智能家居。此外,在12月26日的问界M9发布会上,塞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亮相也不到三分钟。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可见,华为绝不安心做一个配角,其造车业务的本质逻辑必然不是安安心心做一个供应商。

在仔细研究整个产业发展史后,我们认为,华为的野心是,利用电动车特殊的产业结构,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拿到手里,进而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自己的代工厂,自己吃肉,让别人喝汤。

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是华为的妄想,在产业前景未明的早期,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华为,像小米、OPPO、百度、360 、美的、戴森、大疆甚至连代工厂富士康、房地产巨头恒大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要跨界进入汽车产业。

要知道,汽车产业被称为工业之王,重资金、重技术、重人才,造车成功概率极低,过去百年全球鲜有成功的创业公司。为什么这些毫无造车基础的大佬们都想横叉一脚?

这并不是大佬们集体发疯,而是纯粹的商业逻辑:这批大佬们都是享受过智能手机红利的人。

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把持着燃油车三大件这一核心技术体系,把持着这一价值十万亿的巨大市场。电动车产业兴起后,汽车在机械方面的属性被大大削弱了,这让电动汽车更接近电子产业,造车难度会大大降低。

由于电动车的全新结构,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

这就让诸如华为这样的电子消费巨头,能够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ICT工程和技术优势,顺理成章地延伸到智能汽车领域。要知道,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脑”——汽车芯片对制程要求相比手机芯片要低一截。

比如华为麒麟9000芯片用的是5nm制程,这个芯片在全球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能做。而汽车芯片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工艺,采用28nm工艺就绰绰有余,华为在国内可以找到合适的芯片代工厂,不大容易被卡脖子。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此外,电动车的全新结构,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这样,车企就可以自己定义软件生态,只要规模足够大,软件生态足够独特,就可以搭建深厚的护城河,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

这样,未来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核心就像极了手机产业:

第一是,软件生态平台,比如Google 不用花大钱,单就通过Android平台赚得数百亿美元收入,利润率更高达 70% 以上。

第二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比如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公司,也能在手机部件上取得丰厚的利润,而在汽车行业就是宁德时代,Mobileye等新兴的电子企业,已被视为有望取代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

可见,跨界巨头只要把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拿到手里,就可以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代工厂。

再通俗一点说,在早几年大佬们的蓝图中,在电动车产业里,任何人也可以像制造手机一样,通过向供应链采购各种零件和技术,组装自己想要的电动车。

也因为如此,包括宁德时代、Mobileye 等新兴的电子企业,已被视为有望取代 Bosch、ZF等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成为最具话语权的一级供应链。但这些新兴Tier 1的野心,并不止于当一家单纯的供应链企业,而是要当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平台。

没错,它们不仅要推翻车企的主导地位,甚至还要把Tier 1从产业链中彻底抹去。

以往汽车产业同样有“平台”概念,但这些平台往往由传统车企主导,仅仅是一个通过共用部件来降低成本的生产平台。但这些跨界巨头却剑指智能手机的 Android 平台形态:即是建立一个由供应链主导的“产业平台”。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事实上,百度就公开表示自己的 Apollo 平台就是“自动驾驶的 Android”,而富士康也推出“ MIH 开放平台”,并明确表示要当“电动车的 Android”。当汽车产业进一步 Android 化,车企也将失去主导权,变成像贴牌公司一样的存在;产品之间也会趋向同质化,只能通过降价来竞争。

没错,大约在2019年,当时雷军曾说:“难道做汽车,你一定要做发动机吗?”“不做发动机你作为汽车整厂就没技术吗?”结果此言一出,引发汽车圈一片哗然。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理解雷军的本意:小米在电动车时代,完全可以整合不同供应链的零部件,再搭载自己的生态,搞出一辆车。其本质跟手机产业一样,那就是“集各家之大成,然后整机系统集成”。

而华为花里胡哨的造车方案的本质也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车“能连网、能连手机、能自动驾驶”,你只要帮我代工就行了。

这背后也是华为强大的实力:要求华为同时具备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也就是说,一辆车,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所有的智能化技术,华为全都要了。

而华为造车业务成立四年半,总共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和 7000 多人,长出的 “果实” 是五大产品线: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和智能车载光。

早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初次亮相时,该车搭载了华为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麒麟990A座舱芯片等诸多硬件。一同亮相的还有搭载了华为的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HUAWEI HiCar智能互联系统的赛力斯SF5。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从时间线上来看,早在2013年,华为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中间也一直跟各大车企有合作。不过从2019年开始,华为迫于外部现实压力,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

经过这些年的酝酿,华为已经成功开发了30多款智能汽车关键产品和系统,包括车载操作系统、车载芯片、激光雷达、智慧屏、智能车云、三电系统等,并且所有这些部件都通过了车规级认证和可信认证。用华为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辆智能电动车汽车除了底盘、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都所能提供的技术。

如今,小米已经亲自下场造车,百度也选择与吉利深度合作,只有华为还在坚持原有路线,可见,余承东比其它巨头更加笃信这一技术路线,他要进行一场义无反顾的豪赌,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的命运,终究要由自己操盘。

争论:“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

然而,对余承东来说,赌局的蓝图很美好,但现实却极其残酷。

对华为造车业务来说,首先就是缺钱。没错,华为也缺钱。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华为特殊的股权结构和随之而来的融资困境。

华为是员工集资的产物。创业伊始,华为还很弱小,融资渠道只有员工集资,这成为其研发费用的启动资金,员工集资所产生的股权与AB股类似,员工的股份权利,被各种制度制约,这与普通股份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其中,任正非只占1%的股份,但是华为只有这一个自然人股东,剩下的华为工会是个虚拟组织,员工持股对公司没有经营决策权。任正非有一票否决权,但华为不是一言堂,是集体领导制,任正非是最后仲裁者。

可见,华为是无法上市的,如果上市就需要回购员工手中的股份,或者增发一大笔股份,这两种在华为内部估计都很难实现。不能上市就意味着无法利用现有资本市场的资源,所以华为对盈利有极度的渴望,必须持续赚钱。所以,本质上华为是一个管理牵头财务驱动的公司,持续的商业盈利是第一考核点。

然而,汽车产业的特征是,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而且这些支出回报都是超长期的,甚至可能数十年看不到回报,如果从财务角度看,华为造车在内部是不可能被真正立项的。

2022年8月,任正非发表了一份内部声明,警告华为和全球经济的冬天即将到来: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冷,公司需要减少所有边际业务,只关注收入和利润。

没错,这句话在汽车界看来,就是任正非敲打余承东的铁证,“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不赚钱的业务,不要再加码投入。造车业务何去何从,老余你自己看着办。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这就是今年11月,华为宣布分拆车BU独立融资的深层次逻辑。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其次,汽车产业终究不是手机产业。

道理很简单,也很残酷。电子消费产业讲究“最简可行产品”式设计,通过最快、最简明的方式建立可用的产品原型,然后通过快速迭代来完善细节。

然而,车工程师却不容许发生任何差错。毕竟手机死机了,重启一下就好;但如果电动车的行车稳定系统出毛病了,车主就有生命危险。因此,他们在研发时相对保守,部署任何新技术之前,必须经过周详部署和测试;因为他们清楚知道,犯错机会仅仅略增 0.001%,经过海量的行车次数放大后,仍然足以构成严重意外,并赔上车企的全部声誉。

另外,在造车这件事上,上万个零部件,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错,其复杂程度,造手机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所以,手机和电脑行业,会出现类似富士康这样的超级代工厂,而在汽车行业永远不会出现富士康。长远而言,任何一个厂商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这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这是汽车厂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今天,在许多人看来,传统燃油车巨头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它不够智能,没有生态,似乎缺少灵魂,但这种貌似正确的观点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底层逻辑——硬件永远是皮,软件永远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结论自然而然——汽车行业的本质性要求是,每家车企最终都要建立一种近乎铁板一块的供应体系,而这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成本,并付出超乎想象的时间成本。

这一本质性规律,在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5月,华为鸿蒙座舱产品经理方超,在于赛力斯的接洽过程中痛苦无比。其中最大的感受是,二者对迭代速度的理解完全不同。

将座舱系统提供给整车厂验证后,收到反馈马上改完,可能两天就发一个新版本过去,赛力斯收到后发现又有很多新问题,就抱怨问为何研发不打磨的时间更长一些。

这并不是赛力斯团队偷懒,而是传统车企一个新车型项目周期三年起步,供应商收到反馈打磨一个月都是常态。但是按照华为消费电子的迭代速度来看,这远远不够。

方超需要一边让整车厂接受这种迭代速度,一边给他们打气:“版本Bug数量是收敛的,这次有100个,下次就只有50了。”“别看就我们几个人在这边,但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华为内部有非常多的同事在投入做一些你们看不到的工作。”

几年内,正是在这样的高强度磨合下,赛力斯的生产能力才刚刚跟得上华为的节奏。今年9月,就在余承东问界保卫战初战告捷,他本人迎来高光之际,处于大后方的赛力斯却承担着从内部到外部,从供应链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压力。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一切为了“保交付”!为了保证赛力斯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实车。余承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调动,优化问界内部的团队。他甚至还要让华为智选车总裁汪严旻带领“督战队”去赛力斯车间监督生产。

功夫不负有心人。问界新M7继9月份交付5200多辆之后,10月份交付量翻番至一万多辆,今年11月份将冲击两万辆,12月份全系列产品有望突破3万辆。

这种三级跳的能力令业内刮目相看,按照传统主机厂的节奏,一款新车从正式下线到产量破万需要经历6个月左右的爬坡期,但赛力斯汽车和华为联手将这个时间压缩到了2个月,用赛力斯汽车高管的话说:“别的车企是爬坡上量,赛力斯是垂直上量,并且是高质量。”

然而,令余承东感到担忧的是,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与华为深度合作,无论是长安、北汽还是奇瑞,都没有赛力斯这么高的配合度。要知道智界S7发布已经一月有余,迟迟无法交付。原因也很简单,奇瑞的产能只能优先自己的亲儿子星纪元ES 。

可见,有人认为,是华为拯救了赛力斯,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如果没有华为,那赛力斯就没有如今的市场地位,但如果没有赛力斯,华为的造车业务也会因为“产能地狱”而早早宣告破产。

我们已经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华为与赛力斯的深度绑定,车BU独立融资后,意味着余承东的长袖善舞已经产生了奇效,他让华为的造车业务不再受产能和资本两大方面的制约,而华为在实际意义上已经下场造车,而余承东也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新势力负责人。

正如美国有句谚语所说:“如果有一种动物,它看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走起来也像鸭子,那么它就是一只鸭子。”

战术:“问界闪电战”还能打多久?

对余承东而言,在战略上,产能和资本的问题解决了,老余已无后顾之忧,而在战术问题上,我们从市场表现上来看,老余的思路也格外清晰。

那就是在一个细分市场站稳脚跟,然后像素级模仿、并超越这一细分赛道的产品。

华为选择了理想汽车所在的中大型家用SUV赛道。原因很简单,理想汽车已经在这一赛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车企中极少数几个赚钱的佼佼者之一。

要知道,华为内部对三大业务板块一直有一个说法,“圣无线、神终端”,说的就是华为内两大主力业务板块,无线业务和终端业务。而恰巧的是,余承东先后担任了这两大传奇部门的老大,所以切勿低估余承东的营销能力。

选定对手后,余承东采用跟随战略,像素级模仿理想的设计思路,然后用更好的用料、更强的配置,再外加一个华为独有的自动驾驶技术,进而引爆市场。具体对比如下图。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此外,就是华为强悍的饱和攻击营销法,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的KOL,进行一轮轮的大规模饱和攻击,其覆盖面、快捷性、准确率和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车企的营销体系。

如果将华为的战术总结为一个公式,那就是:像素级模仿爆款产品+城市高阶智驾+饱和攻击营销法=销量的遥遥领先。

今天华为的战术体系已然成型,新问界M7已经大获成功,而问界M9将取得怎样的销量,理想汽车会采取怎样的反应,一切尚不可知,在这里我们先不做主管臆断。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理性计算一下,华为必须达到多少规模,实现自我造血,在真正意义上站住脚跟。

英国经济学家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在其合著的《汽车工业》一书里计算并绘制了汽车工厂生产线的长期平均费用曲线图,就是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这幅曲线图的含义是,汽车单一车型年产量爬坡过程中,开始平均成本大幅度下降,随后下降幅度放缓,接着将达到最小有效规模临界点。此后在较大范围产量规模之内,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并维持稳定,此阶段内产量进一步提升不会影响长期平均成本。

那么这个最小有效规模是多少?我们以特斯拉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36万台之前,单车毛利率和汽车毛利率整体与销量成正相关。整体来看目前电动车市场的最小有效规模就是36万辆,也就是每个月3万辆。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根据券商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得知以下结论,特斯拉第一个毛利率大幅转正的区间是单季度5万到10万辆这个区间,如今随着锂电池价格的下降,粗略预估,当新能源汽车月销量从1万辆提升至2.2万辆时,毛利率会出现第一次跃迁,也就是理想第一次起飞时的销量区间。

这也基本是华为需要交出的答卷了。要取得理想的成绩,最起码月销3万台,年销36万台。

而根据最新消息,问界2024年的销量目标为60万辆,可谓满怀雄心壮志。照此计算,问界必须月均销量需要达到为5万辆,平均每款车型月销量为1.25万辆。11月份问界销量为2.1万辆,还需要提升接近3万辆。

没错,在2024年,“问界闪电战”还能打多久,是否会变成强弩之末,我们只需要紧盯着一个指标,那就是问界全系能否达到月销3万台。

就目前来看,这是一个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目标,2024年对余承东而言,注定将是压力更大的一年。

写在最后

理想汽车从年初的1万多月销到年末的5万月销,理想汽车12月当中,每个月都实现了快速全增长,共计增长333%的销量。

如果不是问界异军突起,2023年的理想汽车几乎可以横扫市场,滚雪球势能将无以伦比。

正可谓,天下英雄,唯AITO与Li尔!

没错,沉重的战争履带一旦启动,总要用对手的鲜血来润滑。当一个长周期著称的行业面对如此窒息的节奏,通往新能源新秩序的道路,注定是血与火铸就的。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481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