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先说一个好消息:公社2024年的内容会做出一些升级。除了你们爱看的深度分析、整活儿视频之外,我们还会增加一些真实车主的内容,以及不定期更新的电动路书系列。
而电动路书的核心,当然是哪儿好玩、哪儿好吃、新能源车该怎么去的话题了!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带大家看过冰天雪地的乌兰察布、国庆长假的西安、麻辣鲜香的重庆,以及海风拂面的东营。而真实车主的“纯电自驾珠峰大本营”教程,也帮助了不少想开电车去珠峰打卡的朋友们。
这一次,我刚在长白山参加完冰雪嘉年华,又借着吉利银河北境之旅的契机,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祖国最北部的大城市——冰城哈尔滨。
有一说一,冰雪大世界的超长冰滑梯是真的好玩,冰雕也是真的好看!
而且更加巧合的是,我刚刚落地就突降大雪,两个小时以后雪最深的地方能有十几厘米厚。这对于一个平时很少见到雪的“南方小土豆”来说,确实开心坏了。
(路边随手可见的爱心涂鸦)
那么,哈尔滨这座城市究竟怎么才好玩?雪地驾驶,又有哪些驾驶技巧和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冰城探秘
实话讲,东北的雪和南方的雪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或许是温度更低的缘故,它的质地明显比南方版更硬,颗粒感很强,踩上去也一点都不滑。就特别像干面粉,走到哪里都不会粘,风一吹就会散开。
清扫过的雪,也非常像和面时的小面团散落在道边,踩上去咯吱咯吱的,非常解压。
而且下雪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冷(前提是没刮大风)。我深夜在外面站了半个多小时,除了一直拿相机的右手冻得不轻之外,身上居然还在出汗!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大家如果去东北玩,手、耳朵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冻僵了的话,一定不要立刻烤火或者往暖宝宝上贴!高温差只会让收缩过度的血管迅速扩张,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更不要像某些人说的,直接抓一把雪擦一擦。揉搓能促进血液循环不假,但更容易搓伤脆弱的皮肤,甚至会导致感染。
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先用凉水浸泡或冲洗,然后逐步增加水温直到37-40℃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复温,也是在国际上公认的冻伤处置方法。
当然,最优解还是要像下面这位外卖小哥一样全副武装,一寸皮肤都不会暴露在空气中,才能彻底杜绝冻伤。
而真正冷的时候,其实是雪停了之后。
气温会直降10℃,风也会比之前更大一些,站在户外很容易被冻透。所以一身保暖的衣服和暖宝宝,就成了在冬季勇闯东北的必需品。
但离谱的是,最近在网络上爆红的哈尔滨,却为了迎接来自南方(对哈尔滨来说确实都是南方)的游客们,破天荒地在广场和大街上建起了暖屋,目的就是给大家回血!
而像是冰雪大世界连夜搭建的冰雕&超长冰滑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人工月亮、浪漫热气球和冰上气垫船等新项目、甚至是能和游客互动的企鹅白狐和驯鹿,哈尔滨都一股脑地搬了出来。
更离谱的是,豆腐脑有甜的了,菜市场给分装了,就连普京来了都要自己拿着啃的冻梨,餐厅都肯做成拼盘了……
尔滨为什么没有哈?
因为没见过这些的本地人,真的哈不出来了。
(伏尔加庄园的雪橇项目,简易版的叫爬犁)
至于在尔滨到底怎么玩得开心,其实很简单。
几乎所有的著名景点都挨着地铁,所以挑酒店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挨着地铁和看着顺眼。
吃这方面如果找铁锅炖,只要是用柴火炖、客流量不算小的可以闭眼入。
如果想具体到门店的推荐,像是老厨家道台食府、老哈特酸菜汤、偏脸子老烧烤、碳知味·烧烤毛肚这几家,味道都非常不错。
至于著名的哈尔滨红肠,直接吃的话可以去红旗大街上前店后厂的商委红肠买,凌晨四点开始就会传出来袅袅的烟火气。夏天不冷的时候,排队的时间也是真的长:
如果是想带走,盲选秋林这类的百年老字号准没错。
02. 哈尔滨这么冷,谁会开新能源?
你别说,还真有!
我落地后回到酒店,已经半夜11点左右了。趁着看别人玩雪的机会,我在松北区的大路口(相当于外环往外一点点)当了一回人肉计数器,盯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路面上跑得最多的,还得说是年销刚破300万辆的比亚迪。一辆唐DM、一辆宋PLUS DM-i、好几辆秦PLUS DM-i,甚至有还没上牌的准新车,可见迪王的影响力确实是打出来了。
紧随其后的是理想,一辆老款理想ONE、一辆新款L8,开得还都不算太慢。盲猜是刚带孩子玩完雪赶着回家睡觉,毕竟转天还要上学上班。
这种插电混动/增程式在东北受欢迎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在-20℃的环境下,燃油车/油电混动热车怎么也要一刻钟,几块钱的汽油就这么白白烧掉了。
但插混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可以用PTC消耗电池中的电量进行加热,座舱升温更快;就算没有家充桩,热车时发动机会自动给电池充电,也就意味着更低的油耗。
至于纯电其实也有,比如下面这位深夜还在跑活的出租车师傅,开的就是一辆2019款的比亚迪秦EV。这种出行定制版的续航,其实只有400km:
说实话,在这种气温下如果用电暖风,续航打个对折是最起码的。这种标400km的车差不多开150km就要去充电了,充电的时间也要比夏天长一倍。
而他们解决低温掉电的办法,就是使用“柴暖”。虽然每小时要烧小半升柴油,但至少车厢里很暖和,不用担心电池低温放电能力下降,也不怕电制热疯狂掉电了。
转天出门,我还见到了一辆小鹏G6和几辆特斯拉。大概对他们来说,日常家充桩+地库、加上应急用的快充,足以克服东北的低温环境吧。
(牌照是我P的,原牌是黑A)
更有意思的是,接我回酒店的网约车司机虽然开的是一辆混动卡罗拉,却对它的“远程启动功能”和“几十万公里不大修”的质量非常满意。但他居然也是一位纯电车主!
他的选择是续航只有120km的宏光MINI EV,这也是他媳妇专属的“带娃用车”。平时停在地库有家充桩,不管是购置成本还是用车成本,确实比再添一辆燃油车要省很多。
03. 下雪天,能开车出门吗?
能,但只要路上有雪有冰,新车自带的夏季胎就彻底废了。
前段时间北京下大雪的时候,不少四驱车都爬不上四环的坡,更别说一给油就容易漂移的后驱车了,小区里雪厚点都出不去。
这是因为夏季胎的抓地力在7℃左右开始迅速衰减,温度越低抓地力就越差。某些对温度特别敏感的性能胎,甚至在-20℃的环境中会冻裂!
再加上夹杂着冰面的雪地,附着力可能只剩柏油路面的10-30%。轮胎的抓地力小于车辆起步所需的驱动力,车辆趴窝也就成了必然。
这时,就轮到本场的MVP——冬季胎闪亮登场了。
它偏软的橡胶配方就是专为低温环境设计的,天气冷的时候依然能保持韧性和弹性,胎面上的沟槽也有一定的排雪能力,能够保证雪地驾驶中最基本的抓地力。
但冬季胎也不是万能的,毕竟雪地比柏油路要滑的多。
在这次吉利银河L7(图片|配置|询价)北境之旅中,想要正常行驶不打滑,加速、刹车、转弯之类的动作都要比之前温柔很多才行,不然就会ESP狂闪,车辆干挠不走。
而且尤其是在路口转弯、上坡上桥、以及遭遇暗冰的时候,尤其要小心再小心。
我从机场去酒店不到40公里路上,直接目睹了4起交通事故。有刹不住追尾的,有转弯和别的车蹭上的,还有打滑撞墙的……
这种情况下只有留足安全距离、降低车速,才能避免车辆失控发生事故。
好在哈尔滨的除雪能力是真的快。前一天晚上下的雪十几cm厚的,当时就有不少扫雪车连夜清理。等到转天下午,路面已经被清得差不多了。
(这一座小雪山,特别适合堆雪人)
最后,再和大家聊聊银河L7这台车的冬季驾驶感受吧。
空调的制热效果不错,全包式的门边不容易蹭到泥,其他的驾驶感受和夏天区别不大。
想了解的小伙伴,戳这里:插混SUV真的卷!吉利银河凭什么能对标比亚迪?
大家最关心的低温能耗,我也在热好车之后,替大家好好测了下。
在外界温度-12℃、车内空调27℃、平均时速43km/h的通畅路况中,我驾驶银河L7行驶了47.7km,平均油耗5.1L/100km。
(受限于主办方的时间安排,并未进行晚高峰的城市拥堵道路能耗测试)
这个成绩,有2点比较出乎我的意料。
一方面是银河L7的油耗。雪地的阻力比柏油路面更大,而且打滑时轮胎会空转,相当于白白浪费了能量。但它却只比我之前在夏天测的多了不到20%,确实省油。
另一方面,是银河L7的保电能力。我这次采用的是最常规的智能模式(另外3种是纯电模式、性能模式和增程模式),但电量一直稳定在80%左右,不用担心亏电导致的动力受限。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跟我说过,东北地区不适合开纯电。但这并不妨碍那些或好开、或好用的新能源车,在这片祖国最冷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或许电池的电化学特性让新能源车很难在东北大面积铺开,但只要它能够在某些体验上超越燃油车,解决某些用户的根本需求,就不应该成为抵制新能源的理由。
就像那位家里有台宏光MINI EV、换车却想换混动凯美瑞的网约车车主一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才是最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