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玩车教授 3073浏览 2019-10-21 IP属地: 未知

如果80后、90后的小伙伴,估计都有听说过这几个故事,“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日本夏令营小学生”。这些如今被辟谣的故事,过去通过地摊文学的传播被人深信不疑,以至于造成很多人对欧美日文化产生盲目敬仰。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在汽车方面,同样有不少向外国靠拢的案例。大到一个品牌、一个车型,小到一颗颗按键,汽车上所传达出的很多信息都是国外的文化。而这体现的,究竟是不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呢?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一个新品牌如何快速地提高身价,最简单不过的方法就是伪装成进口品牌,但如果吹嘘自己是“洋品牌”又会面临消费欺诈。因此最简单的方法无疑是取一个“洋名”,比如杰克琼斯、乔丹、威露士、马克华菲等。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在汽车品牌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早年的青年莲花,这个存在于2008年-2017年的品牌,与英国莲花汽车(Lotus Cars,也被译为路特斯)名字非常类似。不过,它却是属于青年汽车集团,纯正的中国品牌。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除了在品牌上撞名外,青年莲花确实与莲花汽车有着一些瓜葛。比如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合作,由英国莲花工程公司提供底盘调教等技术,因此青年莲花甚至敢在标语上打上“源自英国”。

此外,也正是青年莲花早先抢注商标,如今英国的Lotus Cars在国内不能用莲花汽车这一名号,而是命名为路特斯。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除了青年莲花以外,还有不少是“海归”品牌,比如MG和宝沃,这类品牌的起源地确实是在国外。比如MG是英国知名百年品牌,在2005年被南京汽车所收购,2007年并入上汽集团。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不过MG在宣传上却是向着洋品牌靠拢,大打英国牌,尤其是在MG6上市时,就是主打“英国设计团队主导研发设计,并且是第一款在欧洲销售的自主开发新车型”。但其底盘动力均由上汽自研,并且英国工厂的产销量也非常低,更多充当噱头使用。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但在MG启用中文名“名爵”以后,其宣传战略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不断强调的英国血统,如今也早已避而不谈。但其销量却开始稳步上升,如今的名爵6、名爵HS、名爵ZS,都印证了名爵战略改变的正确性。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而近几年宝沃的事件则更被人所熟知,创立于1919年的宝沃同样是百年品牌,不过由于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停产,因此百年历史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处于真空期。

随后2014年,北汽福田花费500万欧元,正式收购了宝沃,推出了BX7、BX5、BX6以及新能源车型BXi7等车型。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不过,虽然号称全球研发团队,但其工厂却是在北京密云区,股东也只是北汽福田和神州优车,并未有外资身影。但为了提升品牌高度,宝沃强行蹭上了德系的热度,形成了“德系四强”、“BBBA”等宣传理论。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这点其实更加常见,随便哪个品牌都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说长城的哈弗(Haval)系列,长安的逸动(EADO),奇瑞艾瑞泽(ARRIZO),上汽大通的迈克萨斯(MAXUS),还有自称是合资品牌的领克(LINK&CO)。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而在他们对立面的车型,有吉利的中国龙、美人豹,东风风神、风光,比亚迪的秦、唐、宋、元,长城炮、长安奔奔等等。

相比于那些英文音译或者英文+数字的命名方式,这些中文气息浓厚 的车名不仅显得清新脱俗,而且还更加容易被牢记。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不过,英文命名并不等于不爱国,品牌在命名时候其实就有多方考虑,甚至会发动网友集思广益。那些有英文名的车型,其实也不是随便套个洋名,背后也有深层次含义。

比如长城的Haval, 中文寓意为自由飞翔,而比亚迪的BYD寓意为Build Your Dream(建造你的梦想),WEY的命名就更直接了,因为其老板姓“魏”。因此,这些命名其实是用英文表达出他们想要的中文含义。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再比如,有些车名含义用中文并不好表达出来,比如汽车车名中的L,代表的是Long-Wheelbase(加长轴距)的含义,如果用中文表示的话,就变成了星途TX“长”,风光T5“长”,听起来太唐突了。

而还有很多比如长安CS75 Plus、北京BJ40 Plus、比亚迪宋Pro等,代表的是“升级”、“加强”、“专业”等含义,唐DM代表的是DualModel(双模式)等专业名词,用中文同样很难融入车名当中。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并且很多国产车不只是在国内售卖,同样有不少是全球车型,这时候,有个统一化的英文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如出口最多的品牌奇瑞,海外的瑞虎系列用的车名就是“Tiggo”,风云2也直接用的是“Fulwin 2”,都是海内外同步的车名。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因此,虽然中文名更方便记忆,而且更具特色,但用英文名同样有利于出口时海内外统一。并且英文+数字的组合也方便人们对车型级别的了解,比如大家都知道哈弗H9级别要高于H2。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此外,中文名很多时候都有版权保护,比如比亚迪共申请注册了1374件商标,其中就包括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甚至是战国时的“楚、燕、韩、赵、魏、齐”。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过早的布局,也让比亚迪如今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些名号,不过对于大多数没有提前注册商标的国产车而言,目前已经很难再取到一个合适的中文名,而英文+数字就是最靠谱的选择了。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在驾校学车时,除了学习怎么开车外,还有另外一门课程,那就是学习车上各种按键功能的操作。之所以要独立学习,不是因为汽车按键的操作有多复杂,而是因为上面的A/C、MENU、FRONT、BACK洋文,对于少接触汽车,又或是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人而言,无疑是一道门槛。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合资车用英文按键尚能理解,毕竟中控模具都是海内外同步,避免了重新设计。不过很多土生土长自主品牌,却同样采用英文按键,要知道其绝大多数销量都在我们本土所贡献的。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其实这个问题同样也有多方面考虑,首先,由于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史要短于海外发展史,因此很多名词都是由海外车企所创立,形成了一套标准规模。比如日系车、韩系车,在本土同样采用的同样是英文按键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此外,按键也需要考虑到美观问题,比如ESP,英文是三个字母,用中文表达就是“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七个字,再比如ION,中文含义为“空气净化装置”。用英文来表达都有更简洁,不用让按键字体显得太繁乱。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不过,也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品牌,偏偏爱用中文按键,那就是如今国内电动车巨头的比亚迪。并且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也谈到过中文按键的事,称“中文按键可能是个错误,但这个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东西,我们肯定会坚持”。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早先的比亚迪其实同样是采用英文按键,真正开始采用中文按键的是2010年上市的比亚迪S6,随后2014年换代的比亚迪F3,现在的唐、宋、秦等车型,也纷纷用上了中文按键。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从结果上看,按键字体更多的是与使用习惯以及消费者需求有关,早年讴歌TLX采用的就是中文按键,但并不被国内车主所买账。因此,并不是车企不愿意做中文按键,而是看终端市场车主自己能否接受。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爱国情结大家都有,灌输在汽车上也不是没发生过,但过去有极少部分人转化为了打砸日系车,这其实已经扭曲爱国的真正意义。因此,爱国其实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把英文按键、英文车名等通通与爱国情怀所挂钩。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从车企的角度上看,自主品牌汽车上出现的这些英文,并不能代表这台车的品质,也不能说明这个车企是“向洋”还是“向中”。真正爱国的车企,是那些注重研发创新,提升自己汽车品质的车企,用自身行动捍卫着自主品牌的声誉。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而从车主角度出发,我们也没必要太在意这些细节问题,毕竟文化自信的体现,最终是在人身上而不是在车上。只有我们越来越多地接受车上的中文元素,车企才会为了迎合我们的所好,在车上增添更多中文元素。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因此,文化自信需要消费者和自主品牌共同努力,过去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碾压式的优势,造就了合资品牌的话语权过大。而如今,自主品牌正在不断缩小差距,赢得我们国人的认可。

都在说文化自信,但为什么中国车还要起“洋”名?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中”即“洋”,我们大可不必全盘中化或全盘西化。合资品牌进入国内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师夷长技才是客观的建议。

如今自主品牌在设计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国产车出口量也在每年递增,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当国产车足够好,有了足够话语权后,汽车上的中华文化也会越来越常见。

文章标签:
海选导购
 
相关推荐
玩车教授 33.5万粉丝    1.9万作品 关注 汽车技术太枯燥?教授给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干货知识!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