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价格战之下,劝君买车慎之又慎

价格战之下,劝君买车慎之又慎

车市聚光灯 3335浏览 2024-06-17 IP属地: 陕西

从今年年初开始,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卷”出了新高度。不信?看看最近上市的几款新车。

18.98万元起售的中大型SUV星途星纪元 ET,19.99万元起售的中大型纯电SUV的智己L6,16.98万元起售的中型插混轿车领克07 EM-P,12.99万元起售的中型插混SUV奇瑞风云T9,还有9.99万元起售的紧凑级SUV全新北京BJ30(参数|询价)以及9.98万元起售的插混中型轿车比亚迪秦(参数|询价)L和海豹06 DM-i……当然,这还没算还有一批以“打骨折”的方式进行促销的产品。

价格战之下,劝君买车慎之又慎

汇总下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用来形容当下车市一点也不夸张。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降价对消费者肯定是好事啊。但笔者还是要劝劝读者朋友,慎买国产车。因为当下的中国品牌车企,卷的实在有点过头了。


企业内卷,第一个阶段是通过降价,实现薄利多销,在这个阶段明显有利于消费者。

毕竟产品都是现成的,为了占领市场,扩大市占率,企业通过降低一部分售价,换取消费者放弃竞品,转而来买自己家产品,这样理论上是可以卷死不降价的企业。

但是,相信不会有哪家企业会坐以待毙,等着别人来降价,抢市场份额。所以,当某一个企业挑起价格战,后续势必会有大量的企业跟着降价。

这也促成了当下很多品牌想通过降价,来熬死对手,使自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谁能活到最后,还未可知。

再者,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当你入手一款新车,结果还不到半年,就持续的降价。试问,这会儿作为车主的你,还会希望车企继续打价格战吗?

当一众企业都陷入价格乱战中,势必会造成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于是内卷的第二阶段开始,那就是企业降本增效,比如裁员、更换更低价的供应商等。

价格战之下,劝君买车慎之又慎

于是,今年以来包括上汽、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广汽本田、广汽埃安、特斯拉一汽-大众等车企相继进行人员优化,有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30%。

与此同时,在价格战的带动下,有的车企还走上了迫使上游供应商“放血”来支撑自己打价格战的路子。甚至有企业直接放话,供应商不答应降价,就不会为之前的订单付款。

企业降本增效之前的降价,明显有利于消费者,但降本增效之后就不好说了——一方面,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仅次于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被喻为“宏观经济稳定器”。所以,一旦汽车厂家大规模的裁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当汽车厂家、供应商都处于亏损的情况时,企业很难不通过“偷工减料”、“造假售假”的办法来保证基本的盈利。毕竟,汽车的构成涉及到上万个零件,更换一部分消费者不容易感知的地方,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别人家的悬挂下摆臂和胳膊一样粗,我家的下摆臂和筷子一样粗;别人家的钢板防锈,我家的钢板不防锈;别人家车暴晒后,打开车门也不会有异味,而我们家的车,打开车门就能闻到一股让你恶心头晕的气味;别人家车用高压油箱,我们家用常压油箱……

试问,这一轮降价内卷下来,对消费者来说还算是利好吗?而且企业也不是傻子,当大家都一起偷工减料时,对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又是否有利呢?


接下来,就是内卷到第三个阶段,就是降低标准。就比如以前的汽车动辄耗费需要5-7年产品的开发周期,但如今已经被缩短到30-40个月,甚至部分新能源车企的产品周期已经缩短到18-20个月左右。

随着开发周期的压缩,将会增大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但是也没关系,出现质量问题,大不了就修呗,反正返厂维修又是一笔进账。而且,还能通过用户去开车,连测试都省了,大不了就是召回呗。

价格战之下,劝君买车慎之又慎

近年来的召回数据似乎也可以佐证这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14次,涉及车辆672.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49.9%。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72次,涉及车辆160.3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23.8%,新能源汽车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2.3%,创历史新高。实施远程升级(OTA)召回6次,涉及车辆117.3 万辆,同比增长32.2%,OTA逐渐成为汽车召回实施的重要方式。受市场监管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27次,涉及车辆399.6万辆,同比增长127.2%,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59.4%。

最后,就是就是内卷到第四个阶段,这一轮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中国汽车产业,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持续的价格战,势必会让中国品牌的估值降低或者濒临破产,到时国外车企完全可以趁虚而入。就像假如小鹏经营不下去倒闭了,大众趁机收购,转头大众拿着小鹏的技术成果,又来卖自己的ID,最后的钱还是被外国的车企赚走。

价格战之下,劝君买车慎之又慎

所以,持续的价格战之下,企业的产品能好就奇怪了,所以我们消费者买车一定要慎重,别只想着关注价格,更要关注这个车的立项时间,网上评价,有没有偷偷后台升级之类的举动。

毕竟,我们赚几个钱也不容易,谁也不想拿自己的钱去帮别人买单,对吧?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新能源
 
相关推荐
车市聚光灯 66粉丝    26作品 关注 专注于新车、市场、行业分享
推荐作者
MOTO 关注
热爱汽车摩托车
五号车论 关注
资深车评人吴昊,带你抢先试新车,挖掘深度资讯,感受出行美好!
骑士网 关注
摩托车不仅仅只是交通工具,还是心灵的玩具!
兮有视频 关注
兮有视频是由王兮兮一手创办的一家以女性视角出发的汽车媒体
电动湃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小白车情局 关注
汽车圈的特工们,准备好了么?这里有最真实用车,玩儿车的情报,
车神探 关注
车神探,您的选车私家侦探
天德勤汽车配件 关注
天德勤汽配分享汽车配件,汽车保养知识与维修技术!敬请期
全部爱咖号